杨清树
(肥东县第一中学 安徽合肥 231600)
教育的根本对象是人,根本目的是育人,而不是升学率,不是论文和奖励以及头衔多少的排名,不是大楼和设备等等;“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直接关乎人才培养的品质与素质。而对人的品质与素质培养影响最为直接的应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二者如何融合与互补、如何相互促进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与探索。
前几天听说一件事,一个孩子今年小升初,家长本来选择了当地一所公办初中,学校甚至还答应给孩子母亲在学校安排一份临时工作方便陪读。可没过几天,家长又跑到学校取消了孩子的报名,转而来到一所私立学校,交了高额学费(一学期6000多元)给孩子报了名。问及原因,家长说孩子太皮了,喜欢玩手机游戏,自己根本管不住他,怕公办学校管理不严制不住孩子,所以把他送到私立学校,“关”在封闭学校里,才省心省力省事。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一个人的个性、品行、是非观念及责任心等形成的始发地和养成地;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孩子成才的必要条件,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家庭教育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可是很多家长却往往忽视了家庭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一门心思要把孩子送到学校,把自己的责任转嫁到学校老师身上。诚然,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在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近年来学校承载的教育责任实在是太多太重。而当前社会上很多未成年人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恰恰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的。因此,在新的时期、新的时代背景下,家庭如何主动担责,和学校携起手来,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就显得尤为重要。
何为“家校共育”呢?“家校共育”是指家长、学校在明确主体责任的情况下进行多方配合与沟通,共同培养和教育孩子,从而达到最佳育人效果的一种育人体系和机制。
“家校共育”应突出一个“共”字,既不是家长把孩子甩给学校不管不问,也不是学校推卸责任把教育孩子的职责抛给家庭,而应是双方共同配合,形成合力,从而促使孩子成人成才,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1.“育人观”的偏离
观念指引着行动方向。在中国传统教育里,一直重视品德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但在当前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育人观”有了很大的偏离。不少年轻父母生下子女,到了一定年龄后,就把子女送到学校读书,目的就是为了升学、文凭;而不少学校的办学目标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变得重智轻德、重知轻能。
这种育人观,必然导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自为伍”,“各行其是”。家庭教育更多地让位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 “包揽”了一些本该由家庭教育承担的责任。
2.“忙一代”的无奈
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为了与时俱进,人们变得忙碌起来,成了专家所说的 “忙一代”。“忙”,左边一个“心”,右边一个“亡”。“心”“亡”为“忙”,意指人一忙,“心”就丢了。心丢了,不敏感了,就很难体察到别人的需要了。人一忙,就忘了家庭最重要的责任是要把下一代教育好,忘了孩子的教育才是一个家庭的关键所在!早也忙,晚也忙,天天忙,月月忙,忙得把孩子扔给年迈的爷爷奶奶、丢给封闭的私立学校,自己外出挣钱“忙”生活成了大多数孩子父母的首选。“忙”成了他们对孩子教育无心无力无能无为的最好理由和借口。
3.数字时代的冲击
作为年轻一代,在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影响下,他们的成长轨迹发生了很大改变,他们成了“微一代”或“宅一代”。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利用这些新媒介玩游戏,看视频或动漫,交友或聊天等。近日,中国青少年协会儿童素养教育研究中心对全国18个主要城市的3万多名“00后”孩子和家长的调查发现,“00后”孩子用平板电脑或手机玩游戏51.7%,看视频48.6%,其他功能都没有超过半数。游戏、视频网站、动漫是孩子接触色情或暴力内容的主要来源。57.2%的初中生拥有陌生网友。孩子即便在学习中遇到了问题,21.4%会选择问网络,而选择问父母的还不到10%。可见数字时代,新媒介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带来了强烈冲击。
4.新教育模式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许多传统的教育模式被打破,引发了无数新的教育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家庭、学校作为孩子面向网络世界的“把关人”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是否严格把关,也将直接影响“共育”的效果。孩子在面对海量的网络世界时对许多不良信息仍缺乏甄别能力,很多年轻父母往往为了“减负”而采取“漠视”甚至“放任”的态度,长此以往,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影响力逐渐下降,甚至导致了孩子叛逆期的过早到来。另外,网络还能够教给孩子很多知识或信息乃至答疑,所以“授业、解惑”不再是老师的“专利”,老师在学生心中的“权威”影响力也逐渐下降。这些现象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家校共育”既要继承原来的优良传统,也要在形式上不断创新,内容上不断改变。
1.继承“家校共育”优良传统
(1)召开家长会,面向全体家长
在“家校共育”方面,我们过去传统的做法就是开家长会。学校每学期会根据不同年级特点召开家长会,将办学目标、教育教学管理思路与策略等与家长进行通报、沟通,并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引导子女健康成长”。年级家长会结束后,各班再结合班情,召开班级家长会。这种形式简单高效,耗时短、见效快、范围广。只要内容安排丰富,准备充分,完全有必要。
(2)家长来访接待记录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为了让家长切实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表现及所思所见等情况,我校政教部门还专门设计了《家长来访接待记录本》,无论是家长主动来访还是应邀来访,班主任利用接待记录本的形式使得家校之间沟通更有针对性,而且通过对来访工作提出要求,使得“家校共育”工作真正有了抓手,更加利于操作。
(3)成立家长学校,组建家长委员会,增强家校互信
为了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强化学校民主管理,增强家校互信,我校在成立家长学校的基础上还广泛吸收社会各界人士组建了学校、年级和班级家长三个层面的家长委员会,明确了各级家长委员会的权利与义务,让他们参与学校和班级的部分管理,尤其是参与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各项举措与抉择。学校吸纳他们的参与并尊重他们的意见,从而达成了学校、家庭、社会的广泛共识,增强了家校的互信。
2.探索“家校共育”新形式
(1)利用网络、通讯等新媒介,拓宽家校互动渠道。学校通过校讯通、QQ群、微信群、公众号等将学校的重大事项告知家长,以求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各班级也可通过校讯通、QQ群、微信群、公众号等将本班的活动开展、作业布置等情况告知家长。家长也可通过这些平台,将自己孩子在家表现及个人想法反馈给老师,以实现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充分利用这些高效、便捷、通畅的新媒介实现家校互动,拉近了家校间的距离。
(2)建立网上家长学校。网上家长学校是由学校主导,学生家长参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妇联和关工委支持、配合、指导家庭教育方法的网上学习平台。学校利用本校的门户网站嵌入“家长网校”这一模块,可设家庭教育方法指导、家庭教育视频、家庭教育案例、育子心得论坛等栏目,其内容可取材于本校的教育个案,或依托“中国家庭教育网”“豆瓣网”“百度贴吧”等。
(3)邀请专家学者来校开设讲座。学校不定期聘请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或知名校友到学校来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并向家长提供现场咨询或答疑。
(4)模范家庭育人报告会。学校充分利用在校学生家长的教育资源,选择家庭教育成功典范为家长们分享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与实际做法,以给其他家长以启迪与引领。
(5)开设家庭教育工作室。根据家长委员会工作安排,家庭教育工作室由家长驻校办公,有专人负责收集和梳理家长们在教育孩子上存在的困惑和问题,邀请家庭教育指导专家指点迷津、解疑答惑。
“家校共育”是一项牵涉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当代教育的现实需要,光靠学校和家庭两方面的力量还不够,这就需要我们合力构建一个平等、开放、共荣的工作机制,形成由家长委员会主导下的家长志愿者、社区、学生、职能部门、学校联动下的工作网络。学校还要突破现有的“围墙”和“封闭的”教室,真正意义上实行开放办学。这样,多部门协同配合,多方因素共同促成,“家校共育”必将顺应时代潮流,取得最佳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