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渡的几点技巧
——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为例

2018-01-02 04:55
安徽教育科研 2018年2期
关键词:和平共处包容性外交政策

谢 创

(萧县中学 安徽宿州 234000)

过渡环节是促进教学发展的有效教学手段,巧妙的过渡能让整个课堂锦上添花。下面我就以高中历史必修1(人教版)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为例,谈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渡的几点技巧。

一、对比过渡

所谓对比过渡,就是设计一个与所要学习的内容相反的问题,通过与所要学习的内容之间的对比,从而自然过渡到下一内容的讲解。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中,第一子目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通过对内容的阅读理解,自然使人联想起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因此,导入过渡的时候便可以用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材料来导入。如多媒体展示材料。图片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2: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3: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情景;材料4:1946年蒋介石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情景。然后教师提问:看了上面四幅图片,同学们对旧中国的外交有何认识?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总结:同学们刚才的回答很好,旧中国实行的是屈辱的外交,那么新中国实行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取得了哪些成就呢?由此导入过渡到第一子目“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学习。

二、递进过渡

所谓递进过渡,就是通过对教材两个子目内容的阅读理解,如果发现下一个子目是上一个子目的延续和发展,就可以设计一个具有递进关系的问题加以过渡。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中,第二子目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众所周知,教师在这一子目教学过程中,都会设计这样一个合作探究问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新中国成立初的“三大政策”的区别?(参考答案:从目的上看,“三大政策”以维护独立和主权为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发展同所有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从影响上看,“三大政策”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自主地位,打破了美国等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得到国际社会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参考答案中获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第一子目“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这明显是一种递进关系。因此,在过渡时,可以这样设计:如何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总结评价。积极方面: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会处于孤立境地。消极方面:由于过于注重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缺少包容性和开放性,在对外关系上就不可能不受到一定的制约,所以在独立自主的行动上多少会受到限制。然后教师接着提问:你认为国家与国家之间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外交关系?为什么?学生讨论发言后得出结论:应该建立一种超越“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外交关系,进而建立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基础上的可以持久的外交关系。这样自然过渡到第二子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的学习。

三、并列过渡

如果两个子目内容之间是并列关系,那么就设计一种具有并列关系的材料自然过渡。

在学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这一课时,我们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因为它是新中国在外交政策上的一个重大理论突破,可以说是理论上的成熟。第三子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主要说明了中国代表团参加两次国际会议,并推动这两次国际会议圆满成功,因此,可以把第三子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看作新中国外交在实践上的开拓。这显然是一种并列关系。由此,在第二子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向第三子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过渡时,可以这样设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有什么意义?学生讨论发言后得出结论:因为它是在我国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前提下提出的,既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它也是新中国在外交政策上的一个重大理论突破,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教师可以接着提问:它是怎样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如果说它是新中国在外交政策上的一个重大理论突破,那么,新中国外交在实践上有什么重大开拓?从而过渡到第三子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的学习。

猜你喜欢
和平共处包容性外交政策
包容性法律实证主义、法律解释和价值判断
英国“脱欧”后的外交政策:失去欧盟后的英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吗?
乔·拜登力图在外交政策讲话中向世界表明美国回来了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最忆是杭州 何日更重游
默克尔的“德式”风格外交
绍兴方言与普通话的接触对幼儿语言习得影响研究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
与肝癌“和平共处”四周年
与肝癌“和平共处”四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