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桑
内容摘要:“由X而Y”是现代汉语中出现和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个格式,该格式在形式上简洁凝练,但是语用特点比较明晰。“X”、“Y”的词性多种多样,“X”、“Y”的顺序有时候可以互换,但在具体的事物发展的语境中,一般情况下“X”、“Y”的顺序是不能互换的。
关键词:“由X而Y” 词性 顺序表达 语用功能
汉语中有一种“由X而Y”的格式,这一格式它既有固定的成分“由”和“而”,也有可替换的成分“X”和“Y”,这一格式在现代汉语中被广泛大量的使用。到目前为止,前人对“由”字句的研究有许多成果,但是很少有对“由X而Y”这一格式的顺序及其语用表达做出深入研究。李卫中(2000)从句法功能和语义特点两方面简单分析了“由……而……”这一格式。李卫中(2007)从“介词框架”理论的角度考察了“由”和“而”搭配后形成的介词框架。李卫中(2009)在“框式介词”的理论基础上考察介词“由”与后置方位词配套形成的格式,指出词可以出现在“由……而……”的格式中。这三篇文章对“由……而……”这一格式的考察并不全面,只是列举了一些例子,探讨也并不深入。陈昌来(2002)认为“而”一般是连词,“由……而……”整个结构可以看作偏正短语,从功能上看是谓词性短语。陈昌来、李传军(2012)论述到由不同词性的成分组配而成的是紧缩复句结构,“由……而……”是形成连贯关系的类固定短语。欧慧英(2005)认为“由A而B”这一格式保留了古汉语的一些固定用法,多用于書面语。陈秀利(2006)从句法和语义两个角度探讨了“由A而B”的构成形式、句法功能和意义范畴。刘凝馨(2014)从构件分析、句法功能分析、语义分析、语用特点分析这四方面对“由A而B”这一格式的特点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解释,但这篇文章仅仅是对四字格的类固定短语的分析,不考虑A、B为多音节的研究。
本文主要研究由“由”和“而”构成的介词框架,介词后的成分我们用“X”来表示,“而”后成分我们用“Y”来表示。
本文用例部分引自北大语料库,部分选自通过人民网检索的当代新闻报道及网络报道(略有删节),所有用例均标明出处。
一.“X”、“Y”的词性
从词性的角度来看,“X”、“Y”可以是动词或动词性成分,也可以是名词或名词性成分,还可以是形容词或形容词成分。“X”、“Y”的词性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当“X”、“Y”的词性相同时,可以是名词性的,也可以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性的。比如:
(1)云城是个买卖城,赚几个钱的商人都想把儿子造就起来,由商而官以便增光耀祖;花钱多的学校必是好学校,所以都争着上这里来。(老舍《牛天赐传》)
(2)我也由发怒而怀疑了。(老舍《猫城记》)
(3)此时,你由绿而黄的旗帜与身后的夕阳融为一体,多么辉煌而灿烂的抒情;能与你同唱一首歌吗?(2001年《人民日报》)
“X”、“Y”还可以都是数词或者方位词。比如:
(4)由一而多,你的名字和你自己一样,便代表了真理。(《读书》)
(5)“哈哈……”老张狂笑了一阵,这回确是由内而外的笑,惟其自内而外,是最难测定是否真笑,因为哲学家的情感是与常人不同的。(老舍《老张的哲学》)
当“X”、“Y”的词性不相同时,“X”可以是名词性的、形容词性的、动词性的,还可以是代词性的。比如:
(6)他正在这么由一只小黄鸟而到喜马拉亚山活动着他的脑子,莫大年忽然满脸含笑的走进来。(老舍《赵子曰》)
(7) 一种无可形容的迷乱,随着左臂的由麻木而疼痛,渐次主有了他的心。他决定不去思索。(老舍《火葬》)
(8)一个不深明白他四围人们的心理的,是往往由善意而有害于人的。(老舍《猫城记》)
(9)想起整个国家近三十年来的苦难,也无不由此而起。(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故事》)
因为代词具有指代性功能,再加上“由”表示一种状态变化或者来源依据,使代词只出现在“X”的位置。
二.顺序位置
“X”、“Y”词性不相同时,“Y”一般都是由动词性成分构成的。比如:
(10)由婆罗门而来皈依出家的婆悉咤等,听闻佛陀的法音,欢喜信受,当然鼓着更大的勇气,迈向正道真理的前程。(《释迦牟尼佛传》)
(11)“不吃苦中苦,难得甜中甜”的经验是说,天下的甜都是由苦而来。(《1994年人民日报》)
当“X”、“Y”的词性相同时,有的时候可以顺序互换。比如:
(12)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由合而分,由分而合,妙人儿和罗开之间,这样的欢爱,也不是第一次了,可是罗开有绵绵不绝的劲力,妙人儿有层出不穷的花样,双方每一次都有新的感受。(倪匡《游魂》)
例(12)是一个“分合”过程的来来回回,形容次数之多,所以“X”、“Y”的顺序可以互换。
但是,在具体的事物发展的语境中,一般情况下“X”、“Y”的顺序是不能互换的。陈秀利(2006)认为,能够进入“由……而……”这一格式的构成形式必须属于同一意义范畴。因为“由X而Y”这一框式结构所表示的意义是变化,世界上的所有事物的变化最终都是朝着它的对立面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可以有可分阶段的一个过程,变化的范围必须属于同一意义范畴,所以可以充当“X”、“Y”的成分便是同一意义范畴的一个阶段,可以是其中的某两个阶段,也可以处于发展变化的两端。同时,由于时间的一维性,在具体语境中发生变化的事物不可能颠倒或反转发展,随着时间推移所发展变化的事物只能按照固定的顺序,所以,在阐述由于时间导致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事物时,“X”、“Y”的顺序不能互换。比如:
(13)××茶馆里,一群七十多岁的老人正在喝茶,救护车报警器的鸣叫由远而近,老人们脸上的表情都凝固了。(《残雪自选集》)endprint
(14)王先生还把西方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两种思想所经历的由合而分的过程,与鲁迅进行比照,从而说明《呐喊》《傍徨》中这两种思想形式对立的存在形态。(《读书》)
(15)天台公寓的人们,有的钦佩他,有的由嫉妒而恨他,可是他自己永远是很温和有礼的。(老舍《赵子曰》)
例(13)是对声音的描写,以“老人”的视角而言,声音的远近变化只可能存在一种情况,随着时间的变化,声音由远及近,所以,“远”、“近”的顺序不能互换。例(14)的分合情况是根据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而来的,顺序也不能互换。例(15)是人的心理变化过程,顺序也不能变化。
“X”、“Y”词性相同时,主要表现事物发展或状态的变化趋向,比如上面三例都是变化的一个趋向和过程。
当“X”、“Y”的词性不相同时,“X”、“Y”的位置不可以互换。比如:
(16)这两位已经逝世了。由此而来的感伤情绪一直纠缠着我。(《生的定义》)
(17)但是他会听,由耳朵的感觉,他会分辨出文城的快乐或悲哀,象医生由听觉而能断定人的心脏健全与否那样。(老舍《火葬》)
例(16)的“X”、“Y”构成了因果关系,因为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原因发生在前,导致结果的产生,所以原因和结果之间有着先后的时间顺序,不能更换。例(17)是凭借—结果的关系,先有凭借的方式,后产生结果也是人类的认知决定的,顺序也不能颠倒。
谢信一(1994)认为语言表达有两条原则:一是由感知或概念机制促成的原则,这一原则形成的语言表达其成分的组合排列较密切地反映了现实世界的情景,临摹性高,称为“临摹原则”,另一条是“抽象原则”。李卫中(2006)认为:在“由 X+而+Y”框架中“X”和“Y”的排列主要是依据这种“临摹原则”,“X”和“Y”的语义从时间上看有明显的先时后时关系,从程度看变化的过程是由“X”向“Y”的逐渐推移,所以二者的位置通常不可以互换。所以,只有在用格式对举表现多次的情况下可以互换顺序,其他跟时间有关的“X”、“Y”都不能随意颠倒顺序。
三.语用功能
在语言实际的使用和交流过程中,“由X而Y”这一格式也是有独特的语用特点的。
从语体的角度来看,“由X而Y”多用于书面语。根据语言使用的存在方式,语体可分为书面语体和口头语体。我们通过对“由X而Y”这一格式的使用情况分析,发现它多用于小说、报刊、新闻等正式的书面文体中。由于“而”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文言词,书面色彩较重,除了新闻发言,一般不在口语中使用。《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版)(2015):“‘而”是从古代沿用下来的连词,多用于书面。”“而”这一文言词的选用限制了这一格式的使用语体,使得它一般出现在书面语体中,用于较庄重的场合。比如:
(18)老王的夫人作护士主任,她本是由看护而高升为医生太太的。(老舍《开市大吉》)
(19)长期以来,在马来西亚从事家务劳动的外籍女佣经常遭受雇主的虐待,由此而引起当地社会的普遍关注。(2004年5月《新华日报》)
从形式的角度来看,这一格式简洁凝练。“由X而Y”的语义变化主要是通过可替换成分“X”、“Y”的语义关系。这一格式通过变化可替换成分,从而可以表达多种语义关系,概括了很多信息。比如:
(20)叠声高鸣的火车汽笛由远而近驶来,刷刷刷刷飞驰而去。(朱天文《最好的时光_侯孝贤电影记录》)
例(20)的“由远而近”是火车汽笛声从离我远的地方到离我近的地方,例句虽然没有指明距离的远近,但是读者都能体会,这一格式简化了形式,表现出了表义的凝练性。
从表达的角度来看,这一格式陈述性较强,但是也有指称性表达。由于这一格式由谓词性成分充当的情况较多,谓词性成分的基本功能便是陈述性,所以这一格式的陈述性较强。比如:
(21)这天早上,小菲刚起床,听见摩托车声由远而近。(严歌苓《一个女人的史诗》)
例(21)的可替换成分由形容词充当,陈述了“声音由远而近”的这一个事实。
但是当该格式充当主语时,表达功能转为指称性。比如:
(22)由正常的工作而获得的收入,谁都晓得,是有固定的数目。(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
例(22)的这一格式充当主语,具有指称性功能。因为主语多数由名词性成分担任,名词性成分的基本功能是指称化,所以当“由X而Y”做主语时,指称化的程度较高。
但是当“X”、“Y”是体词性成分的时候,也可以具有表述性,体现出和谓词一样的功能特征。比如:
(23)《环球绿色》的作者唐锡阳和马霞·玛珂斯,是邂逅于大自然中的一对异国同道,相同的志趣使他们由友人而夫妻,《环球绿色》和大学生绿色营活动,就是他们共同的杰作。《(唐锡阳《马霞与我们同行》)
例(23)的“由友人而夫妻”是句子的賓语,其中“X”和“Y”是由名词性成分充当的,但是整个格式也具有表述性,意为“从友人变成夫妻”。所以,总体来说,这个格式的陈述性很强,只有在充当主语时,才有指称性。
从功能的角度来看,“由X而Y”具有凸显焦点的功能。
(24)有福气的人可以由爱情的满足而达到他的志愿,履行他的责任,成全他的事业。(老舍《二马》)
薛凤生(1991)认为,“而”后的子句是语义焦点。在“由X而Y”这一格式中,“而”后一般表示的是一种结果,“由X”是一种语义背景信息。例(75)“达到他的志愿”这一结果是通过“爱情的满足”这一方式的。最终的结果是这一句子的语义焦点,而通过的方式只是实现这一结果的一种语义背景,所以这一格式具有凸显焦点的功能。
四.结语
本文主要讨论“由X而Y”这一结构,主要从“X”、“Y”的词性,顺序位置和语用功能这三方面来进行阐述。“由X而Y”这一格式是由固定成分“由”、“而”和可替换成分“X”“Y”构成的介词框架。从词性的角度来看,“X”、“Y”可以是动词或动词性成分,也可以是名词或名词性成分,还可以是形容词或形容词成分。“X”、“Y”的词性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当“X”、“Y”的词性相同时,有的时候可以顺序互换。但是由于时间的一维性,在具体的事物发展的语境中,一般情况下“X”、“Y”的顺序是不能互换的。从语体的角度来看,“由X而Y”多用于书面语;从形式的角度来看,这一格式简洁凝练;从表达的角度来看,这一格式陈述性较强,但是也有指称性表达;从功能的角度来看,“由X而Y”具有凸显焦点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陈昌来,李传军.现代汉语类固定短语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2.1.
[2]陈昌来.介词与介引功能[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2.
[3]陈秀利.谈“由A而B” [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2).
[4]胡蓉.“从X到Y”格式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
[5]李卫中.与“由”字相关的句式和固定格式的考察[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0(3).
[6]李卫中.“由”字句和“由”字介词框架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
[7]李卫中.“由”与方位词以外的成分构成的介词框架 [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4).
[8]刘凝馨. “由A而B”格式研究[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14.
[9]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10]欧慧英.介词“从”和“由”[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11]王莉. “从X到Y”及其相关格式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12]谢信一.汉语中的时间和意象[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