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潇逸,邵 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江苏 南京 210017)
补肾调周法是国医大师夏桂成率先提出的以补肾为主,结合月经周期的阴阳消长变化,调节月经周期的方法。夏桂成认为,月经周期阴阳有节律的消长转化达到动态平衡,表现为经前阳长阴消,至行经期重阳必阴,经后阴长阳消,至经间期重阴转阳。《傅青主女科》云:“经水出诸肾”,月经病多与肾相关。补肾调周法是根据月经周期生理规律,因势利导,整体出发,系统的、序贯的治疗方法。其目的不仅在于调节月经周期,更在于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夏桂成根据月经周期拟定治疗方案:行经期以活血调经为主,经后期以滋补肾阴为主,经间期以滋阴助阳为主,经前期以补肾助阳为主。《女科撮要》云:“阴血也,属冲任二脉主,上为乳汁,下为月水。”乳房的生理病理与月经紧密相关。《外科医案汇编》云:“乳中结核……其本在肾。”冲任二脉布散于双乳,而冲任充盛依赖于肾,乳房的增生与复旧,依赖于肾阴肾阳的动态消长变化。故乳癖的根本病机在于肾阴阳的失调。以补肾调周法治疗乳癖乃切中病机之要,以治其根本。现从月经周期与乳房的生理病理变化关系,探讨补肾调周法应用于乳癖治疗的可行性及具体用药方法,为临床治疗乳癖提供思路及指导。
1.1 现代医学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下丘脑-垂体-卵巢轴通过分泌雌、孕激素调节正常乳腺小叶增生与复旧,雌、孕激素的分泌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生理状态下雌激素在月经后期逐渐升高,于月经后末期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又于月经前期有一个降中有升的过程,形成一个小高峰,再次逐渐降低。孕激素在经前期迅速升高,形成高峰后下降,于行经期到达低水平。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雌、孕激素比例失衡,乳腺结构发生紊乱。
1.2 中医学认识 中医学将月经的来潮,定义为行经期的到来。行经期作为一个新的月经周期的开始,旧的月经周期的结束,其在阴阳消长变化中,是重阳必阴的阶段[1]。行经期体内有余之阳随经血外泄,故而女性经前的急躁易怒、乳房胀痛等症状得以缓解。而经血将体内痰脂血瘀一并排出,是一个“除旧”的过程。病理因素的解除,使阻滞的经络得以疏通,乳痛消失。如“除旧”不完全,影响“生新”,痰脂血瘀排除不尽,积留乳络,发为乳痛,甚则积聚结块。
经后期表现为阴长阳消,以阴长为主[2],雌激素具有使女性皮肤柔嫩、皮下水分增多的作用,被视为阴水的范畴,乳腺组织在此期受到逐渐增长的肾阴癸水的滋养。肾阴癸水是阴阳消长周期转换极为重要的物质基础。
经间期是重阴必阳的转换过程,重阴是阴长达到生理极限的不平衡状态,需要通过转换以维持阴阳的平衡[3]。该时期雌激素水平较高,与重阴理论相符。如前期阴长不足,则无以化阳。阴长阶段也需阳的推动,缺乏阳的推动,阴极无以转阳则化火,表现为情绪烦躁、双乳胀痛[4]。《景岳全书》云:“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即肾阳虚则肝气无以发,疏泄失常,发为肝郁,气机阻滞,气血津液排布失常,久而瘀浊痰湿生成,凝聚乳络,发为乳癖。
经前期作为整个月经周期的最后阶段,是一个阳长阴消的过程。阳长有余,肾阳盛,肾阴不足,无以上济心肝之火,心肝气火有余,故而烦躁、乳房胀痛、失眠。因孕酮具有升高女性体温,与雌激素协同促进女性乳腺小叶及腺体发育的作用,夏桂成将孕酮归为阳水的范畴。此期阳长的规律与孕酮的升高基本一致。《叶天士·女科医案》:“肾水天癸之水,不至胞中,则不得引动冲脉之血,是谓阳不倡阴,水不化血。”此时的阳长依赖阴水,阳长而阴不及,则无以为行经期的重阳转阴提供物质基础。值得注意的是经前期的末期,阳长至重时,阴并非完全消退,而是呈现一种消中有长、长胜于消的过程。阳长可促使体内痰浊血瘀溶解排出,阳长不及则痰浊血瘀溶解不利,积聚乳络。《傅青主女科》云:“无肾中之火气,则脾之气不能化”“脾土非肾火不能化”,肾阳虚则火不暖土,根源在于肾阳的虚衰,导致脾气不健,发为痰浊血瘀,郁于乳房,阻滞经络,“不通则痛”,久则发为乳癖结块。
根据乳房特有的生理病理变化特点,可根据月经前期和月经后期采取不同措施治疗乳癖。
2.1 经后滋阴,助重阴必阳 月经期的行经之血包含子宫内膜组织、性激素、血液等多种物质,夏桂成提出经血的内容物主要以肾阴为主。经后强调补阴,一则补行经期丢失之阴,一则顺应经后阴长阳消的节律变化,为重阴提供物质基础。经后补阴当以补肾阴为主。经后初期女性肾阴处于一个低水平状态,单纯以滋补肾阴之品恐不足维持阴长的需求,根据“女子以血为本”,以养血之品滋阴,血中养阴。精的产生依赖先天之肾精和后天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因此加用健脾之品,健脾以滋阴,是以后天水谷精微养先天之精。“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血与癸水相合构成月经的物质基础,肝的疏泄作用推动乳腺的消长运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生骨髓,髓生肝。”《医宗必读》:“补肾即所以补肝。”因此,此期既要补肾阴,也要补肝阴,以肝阴滋肾阴。心肾交合是肾阴肾阳的消长活动以及乳房增生与复旧的基础条件,心神妄动则泄其精,心火不宁则耗其阴,故加用宁心敛精之品,不仅可以调理肾阴阳的消长动态平衡,也可以防止心火耗阴,固护阴液。在此期常需叮嘱患者注意保持心境平和,切忌情绪起伏,可予以少许宁心安神之品,也可予患者精神调摄方面提供帮助。“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因此在经后期需加少许助阳之品,一是阳中求阴,以助阴长,二是推动阴长的动态变化,为经间期重阴必阳提供动力。但需注意此期应取性味平和的助阳药,切不可因乳癖的病理因素为痰浊、血瘀、水湿等,而擅用外散滑窍燥烈之品,耗伤阴液。
经后滋补肾阴方由归芍地黄汤加减而成。方中女贞子味甘、苦,性凉,归肝肾经,可滋补肝肾之阴,兼有清肝之用。墨旱莲,甘、酸、寒,滋补肝肾之阴,取其味酸,兼以敛阴之用。二药共为君药,补肝肾之阴。当归、白芍、山茱萸、山药共为臣药。当归、白芍补血活血,助血中求阴,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山茱萸酸涩微温,既可滋补肝肾之阴,又有轻微的助肾阳之用,达阳中求阴之效,且其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使阴不外散;山药甘、平,健脾气、养肾阴,益气健脾同时不伤阴液,且有收敛固精之效。佐以甘淡之茯苓,健脾渗湿以化痰脂水湿,且有宁心之用,心静则水火既济,桑寄生、续断补肝肾之阴,同时兼顾调经活血,瘀血得化,则痛止。诸药相配,补而不滞,寒温并用。
2.2 经前补阳,助重阳必阴 经前期节律变化表现为阳长阴消。经前补阳,当以补肾阳为主。此外,现代医学认为微循环障碍是本病发生的重要环节,温补肾阳推动气血运行,有利于改善局部微循环障碍,乳癖得消。《傅青主女科》云:“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之所以通于变化也。”阴阳互根互用,当以少许滋阴药阴中求阳。此期理气疏肝至关重要,心肝气郁源于肾阳不足,肝无以发。故当以补肾阳为主,可适量辅以疏肝理气之品。“女子以血为主,冲任以血为用”,宜加用养血和血之品以血中补阳。为助行经期经水顺利排出,行经期前还可加以少许活血调经药,但用量宜轻。此外,应嘱咐患者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开朗,既可疏肝气,又可以“动”助阳。
经前补肾助阳方以二仙汤化裁而来。方中仙茅、淫羊藿补肾助阳,甘润不燥;续断甘温助阳,辛以散瘀,《本草经疏》示其为“理腰肾之要药也”。丹参、赤芍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兼有除烦安神,与温肾助阳之药合用交通心肾。当归、鹿角胶养血和血,以血中求阳。金铃子、延胡索疏肝气,泻热止痛,两药共伍,气行血畅,疼痛自止;柴胡辛散,疏解肝郁,白芍苦酸、微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一辛散一酸敛,肝气得舒,阳气得发,阴液得护。诸药配合,温中有清,散中有收,使阳得长,阴得守。
患者于月经周期第5天起开始服用经后滋补肾阴方,至出现蛋清样白带,改服经前补肾助阳方,月经来潮时停药;下个月经周期重复上述用药[5]。但需要强调的是,无论经前方还是经后方都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酌情加减,顺应月经周期的阴阳消长和气血盈消变化。如经后初期以阴长为主,予滋阴养血之品以补肾阴为重,随着经间期的临近,单纯的滋阴则无以推动重阴的升华,重阴无以转阳,故经后末期阶段,患者复诊时需逐渐适量增加补肾助阳药。经前期用药规律同理。
临床对个体经间期的到来和结束较难把握,目前仅以女性在月经周期的中间段出现蛋清样白带为标准,作为经后、经前的分界线。按照“阴半月,阳半月”理论,虽然经间排卵期是月经周期的关键,但只要经后期阴长阳消顺利进行,阴长足以至重,又有足够的阳提供转换的动力,经间期阴重必阳可顺利进行。同理经前期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和转化动力,阳长可至重,重阳自可转阴,在行经期可停药,借助女性自身生理周期的阴阳转换动态运动,以达重阳必阴。但对于少部分血瘀较重,陈旧的经血无以完全彻底祛除干净的患者,在此期可酌情加用调经活血药,兼加少量理气之品等。
总之,补肾调周法并非单纯的通过补肾调节月经周期达到治疗乳癖的目的,其意在调节患者月经周期中阴阳消长的变化,使之符合月经周期规律。月经周期的阴阳消长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因此在选方用药上也应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加减,灵活变通。
参考文献:
[1] 夏桂成.月经周期与调周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4(3):141-143.
[2] 钱菁,卢苏.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调周法经后期证治探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2(3):204-206.
[3] 夏桂成.月经周期与调周法:续4[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5(1):12-14.
[4] 夏桂成.经间排卵期是妇科未病论治的最佳时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3):161-164.
[5] 邵华,于青松,范昀.补肾调周法治疗乳腺增生性乳痛62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7,49(6):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