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滔
(宁波工程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及发展的内在动力,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对于地域来说,以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内涵为原动力,提高区域知名度和影响力,深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更能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吸引并留住人才、企业、游客等,真正打造“四宜”的高品质的地域人文环境。对于高校而言,其发展离不开所处的外部环境,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将受到所在区域文化内涵的影响。另一方面,高校的三大职能决定了其不可避免的要肩负起文化创新、传播的责任,进而为所在地区的文化发展源源不断的提供养分,进而达到高校自身与地域文化实现良性互动发展。
宁波地处东海之滨,位于大陆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有舟山群岛,西面宁绍平原,南临三门湾,北临杭州湾。由于区域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的影响,宁波地区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宁波商帮文化、海洋文化、浙东文化组合基础上创新的结果。以区域文化标准来划分,宁波文化应属于浙东文化范畴。纵观宁波区域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有以下几方面“浙东文化元素”对宁波历史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一)“图强励志”的古越精神
古越文化诞生于春秋时期,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塑造起了浙东文化中那种敢为人先、抓住机遇、发愤图强精神元素,并将卧薪尝胆、励志图强式的人文精神融入了浙东人的血液,积淀在包括宁波在内的浙东区域文化之中。
(二)“开拓务实”的人文精神
宁波地处东南沿海地区,作为近代第一批通商口岸,宁波对外贸易历史较为悠久,经商意识浓厚,且四通八达的生存环境,促使宁波人带有一种开放性的精神;另一方面,农耕生活养成的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又在宁波人身上代代相传。宁波区域文化中的海洋文化和农耕文化相结合,二者所具有的开拓自强精神和务实精细精神共同融汇,形成宁波人的开拓务实的特性。
(三)“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
经世致用是指中华文化中一种学以致用的学术精神,但浙东学人在讲经世致用时,不但着眼于治国平天下大事,而且更注重民生日用的平常事。因而,可以说浙东学术文化所提倡的经世致用理念,对宁波人开放、务实人生观的塑造具有奠基意义。
(四)“主体自觉”的创新精神。宁波区域文化中有一个较为突出的特性,就是强调人的主体性精神,这种主体自觉的观念,较早体现于宋代宁波哲学家杨简的“慈湖心学”,随着阳明心学在浙东的兴起,“主体自觉”被进一步强化,且融入到宁波人文精神中。
文化,作为一种动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地方的名片,也是一个城市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根本。作为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融合发展,是当前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正视的问题。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校发展想要保持持续健康地科学发展需要立足于深化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密切高校与地区之间的联系,无疑是未来宁波市文化事业发展的趋向之一。宁波地区教育发达,高等教育资源丰富,数量众多,高校数量决定了高校校园文化是宁波区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载体,且宁波城市和经济转型升级离不开高校的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
宁波地方高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宁波市政府高度重视地方高校发展,加大对高校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大力推动当地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内涵建设,更好地发挥了高校在地域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提升地域文化水平,使之真正成为繁荣和发展地域文化的主力军。
精神文化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高校赖以生存的根本,不仅能够彰显学校的气质和内涵,也能服务于社会,甚至可以引领社会。作为宁波工程学院精神文化的灵魂,校训“知行合一”以及学校精神“讲实求精”二者构成了学校精神文化中的核心。学校精心打造人文景观,将校训及精神融入其中。校训石、王阳明石像,校史馆将学校30多年办学历史及宁工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历程和精神鲜活的展现出来。
而达到以史育人,以文化人。除此以外,学校建有智能化的图书馆、标准化的体育馆、大型室内外活动场所等进一步完善了城市文化设施,学校营造和谐、舒适、绿色校园,彰显环境育人特色,为名城名都的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高校校园文化对地域文化建设发展有着较强的辐射作用。宁波工程学院以校地合作的形式积极参与到地方经济建设发展中,如象山研究院、奉化研究院、三门研究院等。另外,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理事会的形式同杭州湾管委会、吉利集团等共同建立“政产学研”人才培养教育联盟。积极响应号召,同企业合作,搭建平台,精准服务企业创业创新,实施“双百”工程,鼓励博士(教授)进驻企业。除此以外,学校还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锻炼,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志愿活动,组织志愿书者服务于当地承办的国内国际赛事、大型会议活动等,并根据地方实际和高校特色开展各类科技文体竞赛等高雅文化活动等,促进了地域文化发展,提升了群众、居民的人文素养,为地域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高校一大天然优势就在于具有众多高素质的青年师生,得益于此,校园文化比其他群体文化辐射更广,更具有创新性,为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影响力,深化城市的内涵和品牌有着积极的作用。宁波工程学院在办学过程中注重将宁波独有的自然与文化底蕴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并延续了浙东文化元素和“知行合一、讲实求精”的精神文化,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学校建设发展提供了动力。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立足地域,通过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品牌活动等各种文化阵地,凝练地域文化精髓,并通过学校的报刊、宣传册、橱窗、展板标语等传统媒体及学校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力量宣传宁波历史文化、旅游文化、美食文化、传统文化等,使校内外师生、家长、游客更深入了解宁波、认同宁波,提升地域文化竞争力,引领地域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高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同生共长,高校校园文化对地域文化有着提升、助推等作用,反过来,地域文化又能反哺高校,为其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因此,可以说地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融合发展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宁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政府可以结合宁波实际,培育一批特色的文化品牌,塑造宁波地域的文化形象,在政策上扶持和引导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宁波高校校园文化提供更好的环境、氛围和资源。政府以开放胸襟树立起大文化意识,跳出自己本身的小圈子,将宁波本地高校校园文化纳入到城市文化建设整体规划部署当中去,把地域文化建设和高教园区的建设发展统筹考虑,构建校地融合机制,推进校地在人才、研发、产业的融合,以实现地域文化与高校文化的良性互动发展,变彼此之间被动的、隐性的影响为主动的、积极的吸收和作用。
在甬高校在建设自身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的基础上,还应该以地方实际为前提,主动融入地区文化建设发展中。根据宁波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学科专业,在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注重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交流,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及社会文化建设。一方面需积极探索图书馆、体育运动场馆等基础设施对外开放模式,对外共享高校资源,使之成为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良性互动的重要平台。除此以外,在甬高校要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发展工作和宁波市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各项工作,增强地方文化产业实力,提高宁波市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水平,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
校企合作可以将课堂移至企业,增加教学实践性,同时,企业以正式员工的身份看待学生,进行管理、培训和考核,有助于培养适应自身及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不仅是人员和物资的流动过程,更是文化的交换与融合过程:校企合作过程中产生的高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在校师生与企业管理人员更好的理解彼此,认识对方文化,更富有同理心,从而反过来保证校企合作模式的良性发展。宁波国际物流港口城市,且拥有众多国家级开发区,更应该利用本身具有的优势和资源,大力发展校企合作,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地域文化的融合,把高校的科教、人才等优势转化为地方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使大学城真正成为宁波经济发展及文化建设的新亮点、新品牌、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