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加武
(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30)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强调:“要发扬红色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党史军史和优良传统教育”、“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红色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中形成的具有资政育人功能的历史遗存,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优质高效的教育教学资源。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肩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基础》课教师有责任利用本区域内的红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目前高校《基础》课使用的是15版全国统编教材,为兼顾教材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普适性,在表达上往往不得不选择高度抽象和凝练的语言,这也就相应降低了教材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致使大学生对课程本身产生陌生感、隔阂感和疏离感,从而大大降低了《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要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寻求方式方法。而充分挖掘本土红色资源,以拓展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深度和广度,形成一套直观通俗、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体系,便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蚌埠地区的红色资源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安徽省境内第一个产业工会、安徽省首个由产业工人党员组成的党组织、皖东北地区第一支工农武装就诞生在蚌埠。渡江战役前夕,蚌埠南郊孙家圩子还成为渡江战役前方军事指挥中心和华东政治决策中心。蚌埠红色资源作为一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崇高的精神内涵,蕴藏着鲜活的生动的教育素材,具有可感、可观、可触的真实性、立体性和直观性,能够让大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促使大学生更好地将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无疑,这对于调动大学生学习《基础》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增强《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方面,从教学内容上说,《基础》课教学内容丰富、理论性强;另一方面,从教学对象上说,《基础》课教学的受众群体为大学新生,他们需要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去,没有足够时间对《基础》课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加之大学新生刚刚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在理论思考的独立性和深入性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加强。以上几方面共同决定了专职教师或理论研究者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仍不失为当前《基础》课教学的主要模式,它具有信息量大、说服力强、启发性强等优势。这种教育模式虽然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然而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即它忽略了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对愈益重视自由、平等、独立的“零零后”大学新生而言更是如此。如何充分调动大学新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变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为双向互动式教学模式,进而有效激发他们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就成为教育主体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而合理利用本区域的红色资源、营造直观生动的教学环境,便成为一项重要手段。将蚌埠红色资源作为《基础》课教学的有效载体具有独特优势,这是因为:首先,蚌埠红色资源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具有生动性、直观性、故事性、参与性和扩展性等特点;其次,蚌埠红色资源可以再现生动的历史场景,让大学新生在切身体验中创造性地学习理论知识和革命精神,进而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也可以让《基础》课教学的内在魅力得到充分彰显,进而提升《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凡是参观过蚌埠市革命历史陈列馆、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的同学,都会深切感受到革命先烈的大无畏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进而在内心中受到强烈震撼、在思想上受到神圣洗礼,这一效果往往是课堂教学难以达成的。
课堂讲授式模式一直是《基础》课教学所采取的主要形式,它的优点是信息量大、说服力强、启发性强,而缺点是生动性、直观性和趣味性不足,无法调动教学对象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无法提升《基础》课教学的趣味性、活泼性和实效性。而将蚌埠红色资源融入到《基础》课教学实践中能有效改变这一现状。这是因为,蚌埠红色资源种类丰富、形式多样,能极大拓展《基础》课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如教师可以通过音频、视频、图片、实物、PPT、照片等形式,向教学对象展示革命人物、事迹、场景、精神等,使他们获得切身感受[1]。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节假日、实践教学周或党团活动日时间,开展红色专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瞻仰蚌埠革命旧址,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和洗礼,培养他们的历史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并进一步增强《基础》课的说理功能。
蚌埠红色资源与《基础》课教学内容同根同源,在终极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可以为高校《基础》课教学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这集中表现在:《基础》课的最终目标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和法治教育,帮助他们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提升正确认识社会、他人、自我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而挖掘蚌埠红色资源的目标任务是对普通民众进行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两者在终极目标上高度一致、相得益彰。从具体内容上来看,《基础》课教学与蚌埠红色资源之间也存在着高度契合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无论是对于个体还是对于社会而言,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个体和社会指引着奋斗目标、提供了前进动力,也可以提高个体的精神境界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它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因此也成为《基础》课教学的核心内容[7]。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价值体系多元化的今天,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就尤为必要。而蚌埠红色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直观、生动的理想信念教育素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至死不渝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始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朝着这个伟大理想前行”。因此,通过蚌埠红色资源的感染和熏陶,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不竭源泉。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既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传统,也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推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力量。蚌埠红色资源诞生于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秋,包含着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眷念。这份爱国主义情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8]。开发和利用蚌埠红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可以陶冶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深化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行动,使他们更加深切地领悟到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而弥补传统说教式教学模式的不足、凸显蚌埠红色资源在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时代精神核心的改革创新,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最强音,也是国家和个人发展的力量源泉:于国家而言,它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于个人而言,在大力倡导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今天,改革创新也成为他们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身、奉献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和基础。蚌埠红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改革创新精神,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培养出大胆改革、锐意创新、不断进取的改革创新精神,他们敢于打破陈旧僵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勇于突破形式主义、保守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自立自强、勇往直前[9]。充分挖掘蚌埠红色资源中潜藏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突破陈规的自觉意识、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和勇气、锐意进取和创新的精神。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改革和转型的加速发展,多元文化体系和价值观的碰撞日益激烈,这也对大学新生的政治和价值辨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的人生观,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也成为大学新生应当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蚌埠红色资源承载着丰富的革命事迹、革命人物和革命精神,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先进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中所形成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但与《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具有高度的吻合性,而且对大学新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律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蚌埠红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中国革命道德,它是对中国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传统美德新的升华和质的飞跃,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道德财富。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瞻仰蚌埠红色资源遗址,让他们切身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贞顽强、不畏牺牲、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人格魅力和革命气节,这对于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提升他们的精神层次,引导他们的价值追求,无疑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蚌埠红色资源是优质高效的教学资源,但是要让这种优质高效的教学资源有效融入到《基础》课教学实践中,还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巩固和升华。在《基础》课教学实践中,开发和利用蚌埠红色资源要遵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因为:一方面,利用红色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往往采取查阅历史档案、收听音频、观看视频、实地参观和考察等形式,以上形式带给受众的往往是一些片断的、零碎的、直观的、感性的材料,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如果要让受众能真切感受到感性材料背后的精神和价值,就必须在前期对他们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教学,这就离不开理论教学的环节;另一方面,理论教学往往停留在书本上、课堂中,这对受众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往往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相反,让受众在实践教学中、在身临其境中感知、体悟、思考、升华,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而这就离不开实践教学的环节。因此,蚌埠红色资源融入《基础》课教学,必须遵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两者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
这里说的教学内容是指《基础》课教学的基本知识点,教学形式是指实现《基础》课教学内容的方式方法。开发和利用蚌埠红色资源并将其融入到《基础》课教学,首先要明确利用蚌埠红色资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就必须根据《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从蚌埠红色资源中提炼出具有针对性、代表性的教学素材,选择既能恰当体现出蚌埠红色资源的精神和内涵、又能契合大学新生学习和成长规律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蚌埠红色资源有效融入《基础》课教学,必须要将教学过程与效果结合起来考虑,形成贯穿整个教学实践的综合评价体系。要让学生充分明白,红色资源教学不是红色旅游,要带着任务和目的参加。例如,到蚌埠革命旧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或实践,要有实践报告或心得体会,观看红色视频要有观后感,阅读红色书籍要有读书报告等。坚持这一教学原则,不但使蚌埠红色资源能有效融入到《基础》课教学中,大大提高了《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将日常教学与期终考核有机统一起来,完善了教学评价的机制,提升了教学过程的效率,保障了教学效果的质量。
蚌埠红色资源有效融入《基础》课教学,要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合理、有效引导蚌埠红色资源教学的展开;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提高他们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课堂讨论、课堂辩论、课堂演讲,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交流,提升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力和穿透力。坚持这一原则,不但能有效发挥蚌埠红色资源的教学价值,还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总体来说,根据蚌埠红色资源的种类和特点,将其有效融入《基础》课教学,有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是案例式教学。蚌埠红色资源蕴含着丰富生动的革命人物和他们富有传奇色彩的事迹,如彭雪枫、张爱萍、张震等率部驰骋津浦线、夜袭怀远城、伏击日军汽船、攻克日伪军据点等[3],这些历史事迹是《基础》课教学的绝佳案例。《基础》课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选取精准、有趣、生动、直观的案例加强理论分析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升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其次,是讨论式教学。《基础》课教师可以围绕某个教学重难点,或者围绕蚌埠红色资源教学中的某个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交流和相互点评,变师生间的单项沟通为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交流。这不但可以加深大学生对蚌埠红色资源所承载的精神和价值的理解,而且可以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再次,是多媒体教学。《基础》课教师可将蚌埠红色资源以PPT、音频、视频的形式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将其直接带到课堂上,使得蚌埠红色资源得以历史再现,这不但优化了教学内容的传递,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增强了学习效果。复次,是文献阅读式教学。阅读红色文献是丰富阅历、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蚌埠红色文献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丰富、生动的革命事迹、革命情感和革命精神,对于人生阅历较为贫乏的大学新生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基础》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针对性的红色文献要求学生阅读、撰写心得,并适当安排课堂交流、讨论。最后,是情境式教学。《基础》课教师通过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将学生带入逼真的历史环境中,让他们模仿革命人物、感受革命环境、开展革命活动、领悟革命精神,这不但大大提升了《基础》课说理方式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而且增强了《基础》课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5]。
蚌埠红色资源产生于过去的革命实践,体现出强烈的实践特征,这表现在:一方面,它承载着丰富生动的革命人物、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这些内容可以成为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参照对象;另一方面,蚌埠红色资源的各种载体,如红色文物、红色故事、红色足迹,也可以成为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目标对象。结合蚌埠本地红色资源,利用节假日、素质拓展周及党团活动日时间,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与地方共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教学基地,是推动实践体验式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方式。例如,可组织学生参观瞻仰红色旧址,寻访革命人物后代、听他们讲先辈的英雄故事,缅怀革命先烈、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在红色基地或烈士陵园重温红色歌曲、感悟入党誓词等。利用蚌埠红色资源推动实践体验式教学方法改革,具有以下两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它不但可以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检验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深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而且可以让他们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锻炼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它可以让大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接触历史、感悟过去,从而增强理论知识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也可以提升他们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除线下教学以外,开发和利用蚌埠红色资源还应充分利用线上技术,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借助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蚌埠红色资源教育网页,实现蚌埠红色资源由线下向线上的转化。具体来说,在《基础》课教学中,应当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进行课程体系建设。从理想信念到道德传承、从道德实践到法治教育,针对《基础》课教学内容的每一个知识要点和难点,构建以蚌埠红色资源为主干、革命精神为经络的教学资源网页。充分利用线上资源覆盖广泛、传播便捷的特点,将线上资源和线下教学有机整合起来,拓展教学空间,提升教学实效。另外,《基础》课教师也可以在线上为学生解惑释疑,这样既能即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思想动态,也可以适时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困惑。通过线上教学手段,不但可以更加便捷有效地将蚌埠红色资源转化为《基础》课教学资源,而且也极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有效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在蚌埠红色资源与《基础》课教学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契合性,将蚌埠红色资源有效融入《基础》课教学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科学的理想信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正确的“三观”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同时,将蚌埠红色资源有效融入《基础》课教学实践,还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它不但有利于克服《基础》课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普遍性弊端,而且还极大拓展了大学生的学习空间,提升了他们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强了《基础》课教学的趣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