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便塞与古镇兴衰
——基于皖南西河古镇田野调查的研究*

2018-01-01 09:08朱小阳
关键词:西河芜湖商人

朱小阳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一地的交通状况与一地的经济发展关系极大。在近代交通工具出现之前,水路由于具有运输便捷、运载量大、成本较低的特点,是商品贸易的主要载体。一个地方有无便捷的水上交通,直接关系到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大到一个城市,小到一个市镇,无不如此。位于青弋江畔的芜湖县西河古镇是随交通便塞而兴衰的典型。

西河古镇位于今芜湖县红杨镇内青弋江段西侧。站在青弋江东侧遥望,对岸的河堤上矗立着一幢幢古老的建筑,像一条巨龙仰卧在高高的圩堤上。巨龙的尾部,有一座亭子,亭内供奉着一尊八面佛,这尊八面佛似乎在保佑着古镇居民岁岁平安。圩堤下方建有石块或古砖垒起的护堤,不少民居就建在这些护堤上。从石块表面的青苔、古砖墙上还残留的用来加固的铁饼来看,无疑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从圩堤根部要走五六十级台阶才能到达圩堤上面的古镇。建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宽7.6米、60级台阶的所谓洋码头,昭示着当日古镇的繁华。

关于这样一个建在圩堤上的特色小镇,囿于资料的限制,学界几乎没有研究,笔者通过爬梳有关资料并作实地调查走访*2017年夏天,我们曾三次赴西河古镇,在芜湖县红杨镇宣传委员潘秀梅以及西河古镇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考察了镇上风貌以及古民居,翻阅了有关资料,拍摄了大量照片,并发现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的四方清代碑文。我们曾邀请九位健在的七八十岁的老人,召开座谈会,请他们回忆古镇昔日的繁华景象、西河经营的商品、商品流通情况、西河商人的来历、西河的风俗等等。此外,我们还专走访了芜湖县人大董主任。他家世代生活在西河,父祖辈就在西河经商,并且很有名气,是“西河八大家”之一。,对西河这一皖南古镇作一初步研究,就教于方家。

一、便捷的水路交通催生西河镇兴起

西河不是河,它只是江南水乡古镇的名称。它座落于沈公圩东堤,东濒青弋江,与罗公圩隔江相望;西临资福河与南陵县东七圩为邻,西北、北与南陵县东塘圩、太丰圩隔河相望;西南与铁家滩、高兴坝、王家村等自然村接壤。

西河一带原是一片沼泽湖滩,杂草丛生,人烟寥寥,水患严重,俗称“草头湖”。汉代属丹阳郡宛陵县。隋朝,改宛陵为宣城,始属宣城县。因其坐落在青弋江西岸,故得名“西河”。明万历庚寅(1590),西河建有“西是庵”。据载:此庵还颇具规模,“讲经参议者无不结社其中。殿后有阁数楹,东顾长河,樯帆如织;平原西眺,则良畴交风,远岫栖雪,人景如在图画中。”[1]1203万历期间,乡饮宾王庭钦、监生王庭谏也在此建一“茶庵”,到了清代,二人后裔又募资重修,后毁于兵。[1]191清初,沿袭明代乡、都、里制,全县分为四乡,西河属于西乡。清嘉庆年间,设立过军事防务机构,一度曾称之“西河汛”。民国年间,西河镇又是宣城县7个镇之一。[2]41西河因临资福河,又曾称“资福镇”。乾隆《宣城县志》中没有市镇一门,因此没有西河的记载。嘉庆《宁国府志》称:“案市镇一门乾隆府县志皆不载,今据宋明诸书及《大清一统志》《江南通志》备登之。”[3]401据此志记载:“西河镇距城七十里”,就是说西河距当时宣城县治七十里路。上世纪七十年代,西河才划归芜湖县。

青弋江发源于安徽黟县黄山北麓,经今天的石台县、黄山市黄山区、泾县、宣城市、南陵县、芜湖县等地,在今芜湖市区汇入长江。青弋江全长275公里,有大小支流30余条,流域面积8178平方公里,是长江下游最大的一条支流。它是沟通皖南各县和长江的主要通道。西河是青弋江中游和下游的转运港口,上中游水道浅险受限,下游航道宽阔水深,地理位置尤显重要。湾沚以下可常年通航,西河至湾沚段可季节性通航,西河以上只有吃水不深的轻舟小舸、宽舱船(俗称宣踏子)或竹木排筏可航。清代,太平县“水达鸠江(今芜湖)”,运载粮食时需视青弋江水位,“小涨则小舟载二三十石,……水稍平则不过十数石或数石。”[4]135

青弋江经常泛滥成灾,种庄稼只能靠天收。“元末明初,有外地章姓外号富三公带领一批难民到西河一带开荒定居,至今该圩群众对章姓后裔仍称‘草湖章’。”[5]170以后逐渐又有一些民众来此垦田,并按地势高低划分为韩家、墩上、鸟塘、前湖、高兴、隔邻、山东、新兴、低湖9个小坝。“明宣德年间(1426-1435),复由宣城县沈知事主持圈筑圩堤,圩民为不忘其圈圩功绩,故名沈公圩。”[6]170饱尝洪灾之苦的老百姓总想寻找一块高地建房安家,而这一带到处都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所以圩堤建成后,就有一些居民选择圩堤安家,逐渐形成了圩堤上的民居聚落。这里真正形成市镇,还有赖于商品经济的繁荣。据当地老人回忆,西河古镇的形成当是明代中后期。揆诸史实,这一说法是可信的。为什么这一时期这里能够形成古镇呢?

第一,明代中后期,全国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各地的商品流通日益频繁。所谓“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7]在这种大背景下,徽商乘势崛起。徽商走出大山,主要有三条水路:一是通过新安江直下杭州;一是通过阊江可南到江西鄱阳湖,再可南下闽粤;一是通过水阳江和青弋江北上可到达芜湖县,再入长江。当时的芜湖是一个商品经济繁荣、交通发达便捷的城市,很多徽商顺着青弋江北上芜湖,或到长江沿线各个城市闯荡开拓。在徽商的带动和影响下,宁国府的宣城、泾县、南陵、宁国、旌德、太平等县的商人也凭地利之便顺青弋江而下沿途经商。这样,青弋江成了十分繁忙的商品流通要道。

第二,明清时期徽州府、宁国府的物产也是非常丰富的。徽州府各县盛产竹木和茶叶、生漆。宁国府的泾县宣纸、蚕丝、茶叶等土特产品在清代已远销日本及东南亚一带。嘉庆、道光年间,本县宣纸棚户业主已在沪、苏各地开设纸栈,向日商直接出口。丝茶多由沪商转口对外贸易。清末与民国初,宣纸对外出口成倍增长,丝、茶等土产品渐有下降。[8]336还有药材,“宁郡山野最多,不下数百种。”[2]577茶叶也很有名,“宣城敬亭绿雪茶、南陵格里茶、宁国鸦山茶、泾县白云茶、旌邑凫山茶、太平云雾茶品最高,至松萝茶处处皆有。味苦而薄,然所用甚广。六县每岁销引三万有余。”[2]577宁国府的漆闻名全国,清代宣城大诗人沈泌有《割漆谣》:“周官漆林裨王政,宣州睦州产最胜。”[2]577这些丰富的物产必然要与外地交流,青弋江正是不二之选。明清时期宁国府的商人把山区的特产顺江而下运到芜湖集散,当然沿青弋江的各个码头也是皖南商人停留经营之地。贩运山货去芜湖的商人,西河正是中途歇脚之地。有的商人到了西河,已近日暮,必须在此歇宿,短暂停留,稍作休整。此处离芜湖还有水路一百里左右,第二天启程,一天半可以到达。

第三,从芜湖采购的商品运往上游山区的船只一般也在西河停留,翌日再出发。明中叶以后,由于交通的便利,芜湖已经成为一个繁华的城镇。长江上下游各地的物产,这里几乎都能买到。明初人黄礼就说过:“芜湖附河距麓,舟车之多,货殖之富,殆与州郡埒。今城中外,市廛鳞次,百物翔集,文彩布帛鱼盐襁至而辐辏,市声若潮,至夕不得休。”[9]卷一到了明中后期更有发展,几成都会。皖南山区的商人将山货在芜湖脱手后也会采购一些山区的稀缺商品运回山区,逆水行舟更困难,所以也有不少商人需在西河暂时歇息。

第四,西河处于水网发达的江南圩区,这里水稻种植业、养殖业十分发达,盛产油、米、藕等商品,而这些也是山区所需要的物品。随着此地人气的逐渐旺盛,当地商人从芜湖或其他地方采购一些商品来此销售。所以徽宁一带商人在此能采购到各式各样物品,销往上游山区。

定居在西河的居民多为北方移民的后裔,他们先祖从北方迁徙到徽州、宁国等地,后又有部分再迁到西河一带。如章仔钧曾孙由徽州迁居漆林(今泾县安吴镇),经章渡沿青弋江进入西河。泾县桃花潭的水东翟氏、査济村的查氏、休宁汪氏、歙县程氏、太平县甘棠镇崔氏等,皆沿青弋江顺流而下定居西河。旌德的赵氏、谭氏,则先流入宣城后转徙西河;周氏、李氏、万氏、董氏等也如是转徙西河一带。上述姓氏后裔至今仍居西河。笔者在西河实地调研时,发现一位老人家藏新修《燉煌世家洪氏宗谱》,其中说到洪氏源流:“三国时期,洪进率万户之众及屯田汉兵南徙,部分子孙落户皖南歙县一带。嗣后洪氏多聚居江苏下邳、盱眙地区。古下邳、盱眙为一郡所辖。时部分豪门借江南开发之机,往往迁至浙江会稽、安徽宣城及歙祁等地。”[10]卷一可见历史上有不少徽州人来宣城一带定居。随着人口的增加,西河镇开始向圩堤内侧发展,延伸至铁家滩、王家村一带,逐步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二、由遗存碑刻窥见西河镇商业盛况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了清代中叶,随着全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更加繁荣。西河古镇也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的西河古镇,街心全由青石路面铺就,曲折蜿蜒约 1200米,整个街道呈南北走向,宽窄不匀,一般为2-3米。南面称上街,北面称下街。上到今天的王家大屋,下到最南端的八面佛,街道两侧,商店鳞次栉比,真正成了商品中转站和集散中心。徽州府、宁国府的商人将山区出产的木材、竹子、茶叶、木柴、纸(表芯纸)等商品成批运往芜湖。西河的江面上停满了山区来的木排和竹排,这些竹木大多都先运往芜湖,再从芜湖进入长江,运往南京、镇江、扬州、苏州、上海等地出售。当然也有的就在西河当地出售。太平府泾县出产一种较粗糙的缸、坛、罐等,是百姓大众生活必需品,很受大众欢迎。泾县的商人往往在木筏上携带大批各种不同规格的缸、坛、罐等运到芜湖集散。从芜湖来的船只装满了各种蔬菜种子、大米、日用百货、徽宁一带棉布、丝绸、瓷器、铁制生产工具等等,也在此停留,准备运往山区销售。

由于上下水的商人往往都在此停留或住宿,使得西河古镇人气更旺。码头通往街道的巷道就有十几条,如许蔚南巷、五显殿巷、江东巷、芮家巷、土地巷、章家巷、永隆巷等。最盛时古镇有200多家商店,各种服务设施如饭馆、客栈、药店甚至浴室等都一应俱全。豆腐店就有一二十家,酱坊、糕点店有十余家,糖坊、杂货店、铁匠铺、铜匠店、秤店、布机店、杂货店、砻坊、木器店、篾器店、布店、米行、京货、豆腐店、药店、酱坊、木材行、机坊(织布,纱从芜湖进)、饭店、香店(香烛纸马)等等。明代后期烟叶传入中国后,迅速在国内推广。到了清代,吸烟人数猛增。上世纪中叶,西河也有了黄烟店,著名者是王元大黄烟店,其烟叶是从外地买进,在此加工成烟丝,吸水烟的人就离不开这种烟丝,所以外地来此批发黄烟的人也很多。西河药店有十几家,大者有二三家(既卖药也看病),像“陈恒生”老店;浴室就有六家,楼上楼下。尤其是还有女浴室,是一名女老板王承(澄)清所开。由于西河商品流通十分旺盛,所以当时民间流传一句谚语:“买不到的东西去西河,卖不掉的东西去西河。”可见当年西河商品交易的繁荣景象。

芜湖的大米往往供应长江下游的各大城市,芜湖的粮行除了在芜湖周边和江北收购大米外,也到西河设行收购。最盛时古镇粮行多达二三十家。西河地处沈公圩,盛产稻米。另外周边南陵、宣城等地的大米也有运到此地与粮行交易。

上个世纪初,西河人们以财富、名气、房产、公认度来划分商人的等级,公认有“西河八大家”,其中经营各种行业的都有。

在此经营的商人来自四面八方,主要是太平府泾县、旌德、太平三县的商人。也有徽州府的商人。还有不少庐州府的人来此经商,并定居在西河。由于商人众多,事务繁杂,所以各地商人也纷纷建起会馆,西河就建有旌德会馆、庐和会馆(或称江北会馆,庐州、和县商人所建)、芜湖会馆等。

古镇商人在致富后也不忘公益事业。道光十三年(1833),西河一带“岁遭屡歉,谷无玉庇,米与珠同”,饿殍遍野。“举目则长眠野薮,伤心是倒毙通衢”,于是西河成立泽及堂,发起捐款购买义冢,西河有140家商户踊跃捐款,先后购买两堟土地作为义冢,安葬死者。[11]捐输商家名单如下:

泽及堂捐输碑记

大清道光拾叁年歲次癸已仲吕月 吉立

咸丰十年以前老行公堂捐助屋 洋 叁拾元

同治八年十二月章 经手

朱德丰(捐钱四拾两) 张顺和(捐钱四拾两) 张元丰(捐钱四拾两) 吴正裕(捐钱伍拾两) 张潍新(伍拾两) 章重光(伍拾两) 章必持(伍拾两) 章连丰(伍拾两) 吴中孚(伍拾两) 吴中和(伍拾两) 汪 (伍拾两) 洪桐荫堂(伍拾两) 章珍士(伍拾两) 翟彰明公(伍拾两) 吕德元(伍拾两) 田怡成(伍拾两) 吴燕山公(伍拾两) 朱永成典(捐钱壹伯两) 朱永吉典(捐钱壹伯两) 吴崇礼公(捐钱壹伯两)吴燕翼堂(捐钱弍伯两) 朱祥集(捐钱弍拾两) 聚和坊(捐钱弍拾两) 吴汾(捐钱弍拾两) 正大坊(捐钱弍拾两)吴复成(捐钱弍拾五两)汪春茂(捐钱叁拾两) 张义和(捐钱叁拾两) 吴道盛(捐钱叁拾两) 凤恒源(捐钱叁拾两) 吴恒丰(捐钱叁拾两) 潘吉谦(捐钱叁拾两) 吴恒春(捐钱叁拾两) 潘怡怡(捐钱叁拾两)张日新(捐钱叁拾两) 张吉庆 (捐钱叁拾两) 张谦益(捐钱叁拾两) 张兆丰(捐钱叁拾两) 凤癀源(捐钱叁拾两) 大道坊(捐钱叁拾两) 章殿颺(捐钱叁拾两) 吴庆成(捐钱叁拾五两) 癀新坊(捐钱壹十两) 凤永茂(捐钱壹十两) 中立坊(捐钱壹十两) 陈开泰(捐钱壹十两) 致聚坊(捐钱壹十两) 章炳南(捐钱壹十两) 致和坊(捐钱壹十两) 万孚坊(捐钱十五两) 万顺坊(捐钱十五两) 吴庆丰 (捐钱弍拾两) 亨泰坊(捐钱弍拾两) 吴永元(捐钱弍拾两) 陶泰与(捐钱弍拾两) 潘仁泰(捐钱弍拾两) 聚成坊(捐钱弍拾两) 郭泰坊(捐钱弍拾两) 谦泰坊(捐钱弍拾两) 章鼎丰(捐钱弍拾两) 潘恒盛(捐钱弍拾两) 吴源茂(捐钱弍拾两) 王敬修堂(捐钱弍拾两) 通泰坊(捐钱五两) 陈大与(捐钱五两) 王启泰(捐钱五两) 吴正美(捐钱五两)恒泰坊(捐钱五两) 毛锦茂(捐钱五两) 凤源源(捐钱五两) 查意丰(捐钱六两) 凤义泰(捐钱六两) 吕万生(捐钱六两) 潘谦吉(捐钱七两) 潘志和(捐钱七两) 潘咸吉(捐钱七两) 张孚吉(捐钱七两) 方尚德(捐钱七两) 吴恒昌(捐钱八两) 吴永庆(捐钱十两) 汪德昌(捐钱十两) 义森坊(捐钱十两) 三泰店(捐钱十两) 江益与(捐钱十两) 王恒春(捐钱三两) 陈震泰(捐钱三两) 元聚店(捐钱三两) 潘洪盛(捐钱三两)王振川(捐钱三两) 凤永立(捐钱三两) 瑞和店(捐钱三两) 寕丰店(捐钱三两)和与店(捐钱三两) 汪吉成(捐钱三两) 恒吉店(捐钱三两) 庆元店(捐钱三两) 凤致大(捐钱三两) 凤复大(捐钱三两) 复与店(捐钱三两) 庆和店(捐钱三两) 永美店(捐钱三两) 张义泰(捐钱四两) 凤大有(捐钱四两) 怡顺店(捐钱五两) 启源店(捐钱五两) 方德庆(捐钱弍两) 吕桃(捐钱弍两) 汪有恒(捐钱弍两) 汪金泰(捐钱弍两)陈文泰(捐钱弍两) 胡隆典(捐钱弍两) 王西林( 捐钱弍两) 王长发(捐钱弍两)嘉与店(捐钱弍两) 恒升店(捐钱弍两) 日升店(捐钱弍两) 潘恒天(捐钱弍两) 吕益昌(捐钱弍两) 全吉店(捐钱弍两) 凤和与(捐钱弍两) 潘和发(捐钱弍两) 义顺店(捐钱弍两) 凤义庆(捐钱弍两) 董积盛(捐钱弍两) 王如川(捐钱弍两) 汪本立(捐钱三两) 维昌店(捐钱三两) 丁义昌(捐钱二两) 怡盛店(捐钱二两) 汪应诚(捐钱二两)吕癀生(捐钱二两) 方利记(捐钱二两) 吕晋泰(捐钱二两) 陈与发(捐钱二两) 吕绍庆(捐钱二两) 方正隆(捐钱二两) 永典店(捐钱二两) 江荧若(捐钱二两) 恒生店(捐钱二两) 吕典发(捐钱二两)

光绪三年(1877),水灾后由于青弋江上的桥梁被大水冲毁,急需重修桥渡,镇上发起捐输,众多商家积极响应。后将捐输各商家名称刻碑勒石,至今保存基本完好。因这份资料比较珍贵,特全文移录如下:

西河镇乐输碑

大清龙飞光绪叁年岁次丁丑季秋月榖旦立

赵永隆捐钱五两 吴福茂捐钱五两 张延魁捐钱五两 程瑞与捐钱五两 洪可言公捐钱陆两 王恒春捐钱陆两 王义泰捐钱陆两 汤义发捐钱柒两 源泰油坊捐钱捌两 徐长泰捐钱拾两 陶洪顺捐钱拾两 潘义成捐钱拾两 周大和捐钱拾两 荣泰捐钱十二两 章秉培捐钱十五两 泽及堂洋贰拾两 老行公堂洋叁拾柒两 永安堂钱壹伯两 赵义记捐钱肆两 凤怡大捐钱肆两 凤大有捐钱肆两 吴义发捐钱肆两 周永茂捐钱肆两 天泰捐钱肆两 凤聚源捐钱伍两 陈泰兴捐钱伍两 元发捐钱伍两 凤致大捐钱伍两 鲍德和捐钱伍两 章怡新捐钱伍两 宏泰捐钱伍两 吕同义捐钱伍两 崔癀和捐钱伍两 允元顺捐钱伍两 正泰行捐钱伍两 胡同庆捐钱伍两 凤复大捐钱伍两 张成和捐钱伍两 朱元茂捐钱伍两 竟成捐钱贰两 汪余祥捐钱二两伍钱 汪意和捐钱叁两 曹义和捐钱叁两 汪万成捐钱叁两 舒永泰捐钱叁两 王永泰捐钱叁两 王德昌捐钱叁两 章恒新捐钱叁两 振泰捐钱叁两 马圣猷捐钱叁两 凤万兴捐钱叁两 马为天捐钱叁两 凤义泰捐钱叁两 朱同发捐钱叁两 凤义庆捐钱叁两 宏大捐钱叁两 胡思义捐钱叁两 王子嘉捐钱叁两 王聿修捐钱叁两 李锦武捐钱叁两 吕仁和捐钱贰两 恒生堂捐钱贰两 向同发捐钱贰两 吴承鳌捐钱贰两 张义大捐钱贰两 陶源泰捐钱贰两 张复和捐钱贰两 和兴捐钱贰两 荣庆捐钱贰两 张义森捐钱贰两 章和兴捐钱贰两 舒万和捐钱贰两 章继恩捐钱贰两 吴福裕捐钱贰两 章源顺捐钱贰两 潘奎源捐钱贰两 盛复兴捐钱贰两 董和发捐钱贰两 吕大成捐钱贰两 王和太捐钱贰两 谢万顺捐钱贰两 王同泰捐钱壹两 程观应捐钱壹两 凤义兴捐钱壹两 章承生捐钱壹两 洪渭政捐钱壹两 王金南捐钱壹两 汪敬夫捐钱壹两 和发捐钱一两伍钱 吴义生捐钱一两伍钱 王德成捐钱一两伍钱 胡隆兴捐钱一两伍钱 凤隆昌捐钱一两伍钱 吕永成捐钱一两伍钱 吴仁泰捐钱一两伍钱 邵万和捐钱贰两 李复泰捐钱贰两 王信泰捐钱贰两 董怡发捐钱贰两 复成捐钱贰两 凤大生捐钱贰两 李永顺捐钱壹两 赵嘉会捐钱壹两 无名氏捐钱壹两 胡泰兴捐钱壹两 李永兴捐钱壹两 吕日升捐钱壹两 章德大捐钱壹两 翟怡庆捐钱壹两 章述夫捐钱壹两 章余庆捐钱壹两 吕春和捐钱壹两 万盛楼捐钱壹两 汪义和捐钱壹两 凤复顺捐钱壹两 陶正兴捐钱壹两 叶恒泰捐钱壹两 陈恒玉捐钱壹两 吴正泰捐钱壹两 翟泰丰捐钱壹两 章必开捐钱壹两 陶祥泰捐钱壹两 江义和捐钱壹两 陶运纶捐钱壹两 翟福顺捐钱壹两 陶元泰捐钱壹两 赵义茂捐钱壹两 德顺楼捐钱壹两 世顺捐钱壹两 吴树勋捐钱壹两 汪癀义捐钱壹两 汪仁和捐钱壹两 郎兴发捐钱壹两 郎朝富捐钱壹两 张恒茂捐钱壹两 吴复盛捐钱壹两 袁邦俊捐钱壹两 章继善捐钱壹两 程义发捐钱壹两 左生一堂捐钱壹两 方义发捐钱壹两 翟同兴捐钱壹两 吕恒足捐钱壹两 张义隆捐钱壹两 王启泰捐钱壹两 孙永源捐钱壹两 陈兴发捐钱壹两 万有捐钱壹两 田永和捐钱壹两 凤裕和捐钱壹两 章源发捐钱壹两 王义亨捐钱壹两 德发捐钱壹两 任德泰捐钱壹两

重修桥渡捐输名目列左[12]

从上述碑文可以看出:第一,捐输者共154家,这当中绝大多数是商号名或店铺名,可见当时西河镇上商业繁荣、店铺林立的情况。第二,我们比较一下两块碑文,相隔44年,竟然发现有七家仍然存在,它们分别是王启泰、凤义泰、王恒春、凤致大、凤复大、凤大有、凤义庆,它说明这七家商店至少存在了四五十年以上,这也是比较罕见的。第三,捐输大多是捐一两、一两五钱,但也有捐肆两、伍两、陆两、柒两、捌两的,老行公堂捐洋叁拾柒两,永安堂捐钱壹伯两,是最多的一家,可见此家生意做的很大。第四,徽商在其中不占多数。据当地老人回忆,西河镇上的商人大多是泾县、旌德、太平县的商人,徽州商人不多。素有“无徽不成镇”之称的徽商为什么在西河比较少呢?一因为是泾县、旌德、太平县三县商人到西河最为便利,离家乡也近,所以来此经商者较多。对徽商而言,沿青弋江而下,只有黟县商人最方便,因为青弋江就发源于黟县;绩溪商人多沿水阳江而下,而水阳江又在西河下流清水河处与青弋江汇合。芜湖是一个热闹非凡的四达码头,在这里经商自然机会比西河多得多。二是因为途经西河的徽商当然决不止黟县一县,其他各县商人如要运竹木柴炭茶到芜湖或到长江下游各城市销售,也必经西河,但他们一般多只在西河作短暂逗留,更少在这里安家落户。因此,在西河的徽商不占主导地位。

三、交通格局变化与古镇衰落

繁荣的西河古镇在历史上也经历过几场浩劫。第一次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兵燹。清咸丰三年(1853)正月,太平军突破清军安徽防线,水陆并进,占芜湖,据金陵。清廷下诏罪己,急令各地团练自卫,古镇改称西河团。由于西河为周边稻米集散地,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兵在此筑营鏖战,争夺粮源。据曾国藩奏称:咸丰九年(1859)十一月,“寇(指太平军)退踞许屯埠(许镇),进犯西河,朱景山等创之,增军守东守西。寇迭窥湾沚,我军渡河击。”[13]卷四七五同年,太平军数万人于南陵县城出发,打败清军,占领西河镇。同治元年(1862)六月十五日,湘军鲍超部攻陷宁国府,使得太平军辅王杨辅清经营多年的皖南根据地完全丧失;农历十一月初,为夺回被清军占领的宁国府城(宣城),太平军自湾沚渡青弋江占领西河,截断清军宁国粮道,屯粮于马家园。同治二年(1863年)二月初一日,太平军“啸聚西河、湾沚、红杨树、黄麻渡(今黄墓渡)、麒麟山一带,不下十万余人”,图袭湘军高祖山老营,清军“众军合力蹙之,追袭四十余里,遂平高岭、周家桥诸垒,直抵西河。贼乃倚水为险,对河立阵,意图抗拒。俄而卢荣忠带霆营炮划由清弋江驶下,我军结筏争渡,水陆夹剿,浮戮无算,立毁坚巢,败贼始往桃花园、湾沚一路而遁”[14]奏稿之六,鲍超督率诸将,分路出击,大获全胜,旋即收复西河,即派何绍彩一军守西河。

四年间,西河古镇成为清军与太平军拉锯战的战场,西河古镇受到重创。百姓蒙受其难,店铺纷纷倒闭,大批商人外逃,居民背井离乡,这也是现今留存古建筑多为清中晚期之故。太平天国失败后,逃难的乡民、商人才纷纷回归,古镇渐渐恢复生机。

第二次重创是在日军侵华时期。据当地老人回忆,1938年2月11日,六架日机对西河古镇狂轰滥炸,西河一片惨景。14日,五架日机再次飞临西河上空,丢下几颗炸弹即去;农历三月,一架日机三顾西河。重建于1912年的王家大屋墙壁和厢房木板至今仍见炸弹所遗痕迹。西河商人纷纷避难离镇返乡,人走楼空,或店铺易主,或为他人侵占。

1940年4月23日,日军由湾沚出动4000余步、骑、炮兵,占领西河镇。次日,又兵分三路向西进犯。[15]305-3061944年3月29日,国民党军一四四师张昌德投日,率部进驻南陵,调转枪口对付抗日军民。日军乘机南进,在黄墓渡、奎潭、埭南王埂、西河等地建立据点。[16]73西河商业受到再次受到重创。

抗战胜利直到上世纪70年代,古镇又渐渐恢复并渐趋繁荣。不少船只夜间到达,但古镇照样营业,西河几乎成了不夜镇。西河成了中心镇,周围宣城、南陵、芜湖三县的茅镇、金阁、黄墓、许镇、洪杨、马元、九莲等方圆几十里的人们都来西河采购。这里的红花草竿高、质量好。江西、浙江、福建、湖北、广东等省都有人来此批发红花草籽。这里也盛产泥豆。泥豆可喂牛、榨油、做豆芽、豆腐等。外地不少商人也来此批发泥豆。

但是,如此繁华的西河右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终于衰落了,其主要原因就是交通格局的变化:

第一,西河易遭水灾,每年汛期都要被淹,尤其是1901年、1910年、1948年、1954年特大洪水,漫过圩堤,圩区全淹。1982年在青弋江上游建成陈村水库。电站大坝位于泾县桃花潭镇的青弋江上,水库建成后,青弋江航道水位受到控制,水运效益明显下降,仅竹木排筏和小型机帆船及渔舟通航。[8]286这样,皖南山区的丰富的物资循青弋江运出就受到极大限制。

第二,近代以来,铁路、公路运输迅速发展,水路运输逐渐被取代,这样途经西河的商人就越来越少了。皖赣铁路1982年通车后,江南线路由芜湖经湾沚、宣城、旌德、徽州到江西的景德镇,大大便利了皖南山区与外界的联系,青弋江水道运输功能进一步弱化。

第三,政府机构迁出。当时西河公社、西河镇政府都设在西河,1991年迁到红杨镇,西河只成了一个社区,政治文化地位下降。

第四,改革开放后,西河居民的新生代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纷纷出去求学、打工,人口大量外流,这也加速了西河的衰落。

四、余论

西河的兴盛得益于它的水路交通。青弋江是黟县、泾县、南陵三县商人外出北上芜湖或入长江的唯一便捷通道,西河是必经之地。加上西河又是三县交界、周边物产丰富。而一旦交通格局发生变化,近代新式交通工具取代了水运,西河的交通优势顿时丧失,尽管它的区位优势犹存,但也无可奈何地衰落下去。西河衰落的交通因素还在于其依赖的水运交通与现代交通方式难以衔接。近代以来的轮船无法在这样的支线河流中大规模使用,导致商路必然发生移动。而同样依赖水运的芜湖却可以利用濒临长江干流的地理位置,并采用新式轮船的方式,继续保持其在商业上的优势。芜湖地处吴头楚尾,揽江望淮,襟宁带汉,“扼中江之险”,素为皖江重镇,使之成为天然的商品集散地。在明清时期,芜湖商业昌盛,“商千灯乱,吴歈杂楚歌。”[17]300近代以来,其交通枢纽的地位在新式交通工具促动下,仍享有“皖江中坚”的经济地位。由此可知,一个城镇商业的兴衰,首先取决于交通的便塞,其次也受到地理区位、经济腹地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古镇的兴衰有着其必然的规律,但是,如何复兴传统古镇,则是一个颇有价值的现实话题。

[1] 章绶.光绪宣城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2008.

[2] 宣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宣城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

[3] 钟英.嘉庆宁国府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4] 陈汝霖,等.嘉庆太平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2008.

[5] 芜湖县水利局.芜湖县水利文史汇编(内部版)[G].芜湖:1992.

[6] 芜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芜湖县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7] 李鼎.李长卿集[O].万历四十年.

[8] 泾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泾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

[9] 梁启让,等.嘉庆芜湖县志[O],重印本,1913.

[10] 新修燉煌世家洪氏宗谱[O].现藏西河古镇洪荣春老人家.

[11] 泽及堂捐输碑记[O].现存西河镇.

[12] 西河镇乐输碑[O].现藏芜湖县西河镇管委会.

[13] 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4]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M].长沙:岳麓书社,2011.

[15] 中共芜湖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芜湖历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16] 本书编委会.中国共产党芜湖县地方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17] 芜湖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芜湖历代诗词(上)[M].合肥:黄山书社,2010.

猜你喜欢
西河芜湖商人
进击的芜湖
进击的芜湖
昆楚高速公路 西河特大桥上跨成昆铁路成功转体
言而无信的商人
大西河,冷色调的生命
大西河,冷色调的生命
烟雨蒙蒙青西河
安徽芜湖:镜湖区首家楼宇联合工会成立
威尼斯商人
从芜湖是否海港看信用证审单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