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正礼,孙前梅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长期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总结过去,谋划未来,部署工作,发挥了创新理论、凝聚共识、引领实践等巨大作用,但又各具特色和风格。本文从历史比较的视阈探讨中共十九大的鲜明特色。
党创立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性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科学内涵、主要内容和指导地位的概括基本上都是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完成的。但是,各自经历的时间跨度差别很大。党于1921年7月诞生,毛泽东思想直到1945年4至6月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才作出初步概括并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才对其科学内涵和理论体系作出明确、科学、完整概括,1982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大还在内涵界定中增加了“和建设”三个字。[1]64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到1997年10月召开的十五大才首次使用,并完成明确界定和系统概括,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历时约20年,期间使用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概念,1987年10月的中共十三大和1992年10月的中共十四大分别对其主要内容作过“十二个基本观点”“九个方面”的概括。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经过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创新,于2000年春首次提出“三个代表”的概念,在2001年7月庆祝党成立80周年的讲话中,江泽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作出深刻阐述,200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大又对其作了全面概括,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历时13年。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于2003年10月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经过10年的积累和概括,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对其作了系统阐释,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中共十九大不仅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概念,并对其科学内涵作了“五个是”的界定,对其主要内容作了“八个明确”的概括,而且指明其紧紧回答的时代课题是“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动纲领是“十四个坚持”,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2]18,并将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可见,中共十九大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概念提出、内涵界定、内容概括、主题揭示、地位确立等重大理论创新一气呵成。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前几次党代会比较强调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中共十九大特别强调党对我国各行各业、各项事业的全面领导。
1.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本结论。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近现代中国历史清晰地告诉人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中共十九大阐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时,强调“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必须“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的言行。[2]16、15但是,一个时期以来,党的领导在一些领域受到削弱和挑战,“有的人在这个问题上讳莫如深、语焉不详甚至搞包装,没有前提地搞党政分开,结果弱化了党的领导,削弱了党的建设”,经过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所作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弱化党的领导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扭转”[3]14。因此,中共十九大报告总结过去五年工作时,认为“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根本在于“全面加强”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决改变了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总结过去五年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成就的原因时,认为“五年来的成就,是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2]7、9
2.构成新时代指导思想的基本内容。党的文献和学术界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基本内容的概括,少则六方面,多则十六方面乃至更多。但能列入党的文献所概括的基本内容,无疑具有重要地位。中共十九大报告用“八个明确”概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其中,第八个“明确”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2]20。
3.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方略。为了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指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图”、“方法论”和“实践要求”[4],中共十九大报告阐明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涵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依靠力量、发展动力,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祖国统一、外交等方方面面。其中,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列为首要方略,并再次引用毛泽东的话,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2]20
4.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历史上,中共领导人和代表大会多次对党的自身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总要求作出具有时代特征的规定。1939年10月,毛泽东曾指出要把党“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5]602,特别强调“布尔什维克化”。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提出“要按照新党章的要求,努力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1]47,特别强调党的“坚强核心”作用。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6]45,特别强调“邓小平理论武装”。中共十九大报告指明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时,首先指明的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2]61-62,特别强调“党的全面领导”。
5.落实党的全面领导的重大部署。中共十九大在强化和落实党的全面领导方面还作出了许多重大部署。例如,大会部署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强调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2]36。我国推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目标就是要“建立党统一领导下的国家反腐败工作机构”[7],中共十九大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要“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构建党统一指挥……的监督体系”[2]68。
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基本要义,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红色基因,也是中共自成立以来坚持和传承的基本原则。早在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之初,马克思恩格斯总结欧洲工人运动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巴黎公社失败的惨痛教训,明确阐述了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必要性。1872年9月,针对第一国际海牙代表大会“赋予总委员会以新的、更为广泛的权力”,马克思说:“海牙代表大会认为加强总委员会的权力并且为了当前的斗争而把活动集中起来是适当的和必要的,因为分散会使这种活动没有成果。”[8]179鉴于第二国际因修正主义蔓延而破产、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因机会主义盛行而严重削弱战斗力等教训,列宁领导的俄共(布)和共产国际尤其强调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应执行“铁的纪律”“应当建设一个集中统一、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党,通过组织的统一来保证党的坚强团结和步调一致”。[9]99这成为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20世纪上半叶取得重大发展的重要原因。在列宁建党思想和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中共自诞生始就确定了实行“中央集权制”原则,坚持“在党内实行像军事纪律那样的铁的纪律,党的中央机关必须拥有广泛的权力”[10]43;强调“自中央机关以至小团体的基本组织要有严密系统才免得乌合的状态,要有集权精神与铁似的纪律,才免得安那其(无政府主义——笔者注)的状态”“全国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之议决,本党党员皆须绝对服从之”“下级机关须完全执行上级机关之命令;不执行时,上级机关得取消或改组之”[10]62-58。
中共十九大不仅突出党的全面领导,而且号召全党努力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1.总结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经验。中共十九大总结过去五年工作成效时认为,正是通过推动全党尊崇党章,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2]7,层层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等,从而取得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卓著成效。同时,吸取周永康、薄熙来、令计划等搞阴谋活动对党的团结和事业发展构成极大危害的教训,尤其是“山头主义宗派主义搞非组织活动,破坏党的集中统一”[3]18的深刻教训,大会报告将增强“四个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等列入建设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
2.把政治建党摆在首位。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上,经典作家们没有明确将“政治建设”单独作为党的自身建设一个方面阐述。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阐述苏维埃国家政权建设时曾使用“政治建设”的概念,认为工会“应该日益发挥工人阶级政治建设者的作用”[11]397。毛泽东、朱德和陈毅等在民主革命时期论述人民军队建设时,曾将“政治建设”列为“建军问题”的第一位[12]233,提出“政治建设是建军的中心”[13]127。1995年1月,江泽民提出:“我们党历来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首位。”[14]1662000年5月,他又将党的思想建设和政治建设分开,强调“推进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都应该贯穿‘三个代表’要求”[15]15。之后,中共文献鲜见将政治建设作为党的建设一个方面同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等并列相提。中共十九大报告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时,将“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2]20确定为“八个明确”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时,再次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2]62。大会部署今后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时,共提出八大战略举措,首先就是“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突出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2]62。此外,大会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要“突出政治标准”[2]64,选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
3.用习近平的姓名命名新理论。用领导人的名字命名理论创新成果或者施政方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传统,也是国际惯例。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都是以领导人的姓名命名。西方社会的罗斯福新政、撒切尔主义、布什主义、奥巴马主义、默克尔主义等也是以领导人名字命名的。从包括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在内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看,以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人的姓名命名理论有利于统一思想认识、凝聚社会力量、引领实践行动、推进事业发展。中共十九大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命名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并修改党章,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用以武装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等等。这同样是加强和维护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战略部署。
4.积极落实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中共十九大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战略部署,在大会前后已经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加以贯彻落实。例如,中共十八届中央纪委提请十九大审议的工作报告,由过去直接提请转变为经中央委员会审议并提交大会审议。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产生后召开的首次会议研究部署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就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强调“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全党共同的政治责任”,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推动全党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16]。10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关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改革期间暂时调整适用相关法律规定的决定(草案)》,确定武警部队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点是,强化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对武警部队集中统一领导,坚定贯彻中央军委主席负责制。[17]12月底,中共中央决定,从2018年元旦起,武警部队由党中央、中央军委集中统一领导。[18]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一再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并将其由过去“三位一体”的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发展为“四位一体”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他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一系列铿锵有力的讲话,充分显示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自信。
1.对过去工作成绩的自信。总结过去五年工作成绩时,习近平强调,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内部情况的深刻变化,我们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2]2“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2]8,并连续使用“重大成就”“重大突破”“重大步伐”“重大进展”分别表述经济、改革、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用“成效显著”“成效卓著”描述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自身建设取得的成绩。回顾党创立以来近百年的苦难辉煌历程,习近平自豪地感慨,自党应运而生后,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党领导中国人民“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2]13“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2]15。
2.对当今所处时代的自信。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中共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崭新论断,并对其历史方位、主要任务和重大意义等进行了系统阐述。大会报告在论述其重大意义时宣布:这“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2]10。“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2]12大会阐释其历史方位时指出,新时代是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2]11这些都体现了大会对当今时代充满的自豪和自信。
3.对党和人民力量的自信。中共十九大对党和人民迎接挑战、再创辉煌、不辱使命的能力和力量充满自信。回顾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历史进程后,习近平再次强调,“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2]15。讲到台湾问题时,他指出,“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自信、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2]57。大会报告最后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完成新时代的新使命、实现新时代的新目标而继续奋斗,“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2]70。
4.对未来美好前景的自信。展望未来,大会对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充满信心,并对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美好景象作出了全面勾画。大会报告部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祖国统一、外交、党建等各方面工作时,最后一个自然段都以鼓舞全党全国人民的话为结束语,无不充满必胜的自信。例如,部署文化建设工作时,大会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2]44讲到祖国统一时,习近平向全体中华儿女宣示,“把民族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一定能够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2]57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历次代表大会都依据国际形势的研判就我国对外开放、外交等工作作出部署,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但随着改革开放历史的延长、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参与全球治理能力的提升等,中共十九大报告总结过去、筹划未来,高屋建瓴、气势磅礴,对历史的回顾、未来的规划、工作的落实等都更加展示出宏伟而广阔的视野。
1.历史视野更长远。大会报告对我国发展历史方位的研判,不仅基于过去五年工作的总结,而且基于对改革开放近40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60多年、党成立90多年、鸦片战争爆发17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英勇奋斗历程和伟业的总结。报告不仅谋划了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未来五年工作的战略举措,而且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30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步骤、奋斗目标等作出了远景规划,具有长远的历史视野。
2.理论视野更宽阔。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只有眼界非常宽阔,正确认识和积极顺应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才能把握工作主动权,跟上时代前进步伐,推动事业顺利发展”[19]。中共十九大把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置于世界局势的嬗变中去考量,认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2]2;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10这些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所处的内外环境、所获成就的国际意义等科学判断,眼界尤为开阔。
3.国际视野更宽广。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历次党代会都把扩大对外交往、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等列为党和人民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局面的逐渐形成,以及综合实力、国际影响力等持续提升,党代会面向世界谋篇布局的视野越来越宽广。中共十九大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国际环境、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为解决人类问题的国际意义等分析都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大会报告通过对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战略的分析,强调中国将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2]60。表明中国经过近40年的努力,在打破被封锁和自我封锁的局面、融入世界体系之后,又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担当起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任。
综上所述,中共十九大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一气呵成,特别强调党对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全面领导,突出要求自觉加强、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对过去成绩的肯定、所处时代的自豪、美好未来的憧憬等都充满高度自信,总结过去和谋划未来的历史视野、研判当前我国内外局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意义的理论视野、勇担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全球视野等尤为开阔。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 刘云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N].人民日报,2017-11-06(2).
[5]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EB/OL].(2016-11-07)[17-12-02].http://www.ccdi.gov.cn/xwtt/201611/t20161107_89267.html
[8]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9] 中共中央编译局.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 中共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
[11] 中共中央编译局.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2]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朱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3] 陈毅.陈毅军事文选[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
[14]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5]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6] 央视网.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EB/OL].(2017-10-27)[17-12-02].http://news.sohu.com/20171027/n520284858.html.
[17] 新华社.武警改革期间调整适用相关法规的草案提请人大审议[EB/OL].(2017-11-01)[17-12-02].http://m.xinhuanet.com/mil/2017-11/01/c_129730196.html.
[18] 新华社.中共中央决定调整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领导指挥体制[N].人民日报,2017-12-28(2).
[19] 戚义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经济工作的重要论述[EB/OL].(2014-02-22)[17-12-02].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2/c_126175088_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