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

2018-01-01 09:08陈金龙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时代

陈金龙

(华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州 510631)

中共十九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了其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中的指导地位,这是该次大会重要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有其理论渊源、实践基础和时代条件,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基本理论来源。习近平十分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十八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四次以马克思主义为主题:2013年12月,第11次集体学习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为主题;2015年1月,第20次集体学习以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为主题;2015年11月,第28次集体学习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为主题;2017年9月,第43次集体学习以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及其影响为主题。如此密集的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主题,表明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推崇和肯定,对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关注和重视。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及其当代意义进行了阐释。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1]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核心内容、本质特征、当代价值的科学概括,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具有生命力的缘由,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43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再次强调:“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表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65这一认识和定位,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基本理论依据的基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精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群众观点与价值立场、人民立场,遵循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定了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在论及新发展理念时,习近平指出:“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运用;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3]围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习近平要求坚持系统的观点、“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指导意义。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内涵与当代价值进行了系统阐释:“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独立自主是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党和人民力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结论。”[4]25-29在此基础上,习近平对新时代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实践要求进行了具体说明,彰显了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对新时代的科学判断、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清醒认识、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强调、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和平发展道路,体现了对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继承和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继承和拓展。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4]10习近平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来思考回答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列问题。中共十九大报告强调新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重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人民为中心、人民主体的思想,是对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新发展理念也融入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中国2050年的发展目标。由此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5]119-120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在论述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求“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5]120在阐释治国理政思想、方法和全球治理理念时,习近平充分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习近平还大量引用中国古代的名言、警句、诗文、典故来表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观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成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

二、实践基础

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习近平个人的实践经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习近平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6]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引发了深层次、根本性变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人民军队建设的实践、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践,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源。正是基于中共十八大以来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才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连续性,习近平既着眼总结、升华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也重视对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的形成是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经验的结果。在论及创新发展理念时,习近平指出,“坚持创新发展,是我们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5]38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经验,是对现代化的目标、步骤进行分解,如邓小平确立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勾勒了我国现代化的基本进程。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共十九大报告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分解为“两个阶段”,吸收了改革开放以来对现代化过程实行目标管理、以目标引领现代化进程的实践经验。改革开放近40年的实践经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肥田沃土。

习近平在思考和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时,也借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他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党和人民在历史新时期把握现实、创造未来的出发阵地,没有它提供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没有它积累的思想成果、物质成果、制度成果,改革开放也难以顺利推进。”[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既为改革奠定了各方面的基础,也为制定改革政策、突破改革难题提供了借鉴。在论及协调发展理念时,习近平就充分借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探索协调发展的实践经验。他指出,“我们党在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关于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战略。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统筹兼顾、‘弹钢琴’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5]392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包含的统筹兼顾思想,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沿海和内地、工业和农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央和地方等关系处理的实践经验,成为协调发展理念形成的历史参照。

习近平个人的实践经历,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经历,是其群众观点、为民情怀、实干精神形成的起点。习近平在河北工作期间抓经济发展、经济改革、文化建设、党的建设的实践,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实践素材。1984年,习近平在谈及改革方法时说:“改革既要积极、主动,又要稳妥、慎重”;“改革的步子要大、要稳。各部门、各行业要同步改革、互相促进。试点进行是个好办法,由一点到多点,由单项到综合,由局部到全局”。[8]170这些关于改革策略方法的观点,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大以来指导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得到了系统化、科学化。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抓经济建设、贫困地区发展、新闻工作、党的建设的实践,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实践积累。习近平在谈到速度与效益关系时指出:“应该在追求更高效益的基础上来促进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要求“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9]92这为新时代强调“效益优先”提供了经验积累。指导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富余劳动力开发的实践,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经验。习近平在浙江、上海工作期间抓全局工作的实践,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积累了实践经验。如他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既要GDP又要绿色GDP,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一把手”要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领导干部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领导干部是作风建设的主体,落实才能出成绩,积小胜为大胜、批评和自我批评要动真格,等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将原来思考、探索的问题系统化、科学化,实现理论上的升华,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说到底是人民群众的实践,人民群众的实践智慧、实践经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重要源泉。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10]16。习近平个人的实践经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实践土壤。

三、时代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1]544正是由于时代诉求与时代需要,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正是由于时代发展与时代变革,引发了马克思主义的变革与演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样是时代的产物。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0]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时代条件和时代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向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也就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0]15这一新的时代课题,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中共十八大以来,正是围绕这一时代课题,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进行理论创新,并对各方面的具体实践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八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十四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二者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种变化和飞跃,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使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更有底气和勇气。另一方面,新时代面临新问题,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实践路径,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政策调整,民生领域短板的补齐之道,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的化解之道,应对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风险”的从严治党策略,都需要从理论上作出回答。解决问题的实践需要,催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特点是针对问题、解决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标识意义。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10]8-9中国的崛起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出了低谷,摆脱了困境,激发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如何选择,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如何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对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有何借鉴意义,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提出的这些课题,成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重要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人类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新机遇。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从世界舞台的边缘逐步走近中心,国际影响力、引领力、感召力增强,国际社会期待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出台,以拓展人类文明发展的道路,为人类问题的解决做出更大贡献。国际社会的期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有利条件。中共十九大召开之后,有国外媒体认为,这是一次“站在世界地图前”召开的大会。其实,中国共产党人早已开始“站在世界地图前”思考中国问题的解决之道,能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结合世界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既立足国情保持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又充分借鉴国际社会的有益经验,避免发展中国家经历的发展困境。“四个全面”、新发展理念就借鉴了国际社会的发展经验,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潮流。同时,随着国际视野的拓展和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时,也在思考全球治理、人类社会发展等国际性问题,“一带一路”的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就是面向国际社会的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与胸怀。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国际交往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新型文明观,则向国际社会传递了新时代中国的价值观、文明观。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指出,“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愿同世界各国政党加强往来,分享治党治国经验,开展文明交流对话,增进彼此战略信任”。[11]这里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处理政党关系的基本准则。

习近平以其理论修养、实践阅历、创新勇气、使命担当和宽广视野,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也应当看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诠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要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等维度来说明,由此方可揭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内在规律。

[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2] 中共中央宣传部、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 人民日报北京1月18日电.聚焦发力贯彻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N].人民日报,2016-01-19(1).

[4] 中共中央宣传部、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 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6]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7]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2).

[8] 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

[9] 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10] 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1]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2] 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N].人民日报,2017-12-2(2).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时代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