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玲
(凤阳中学 安徽滁州 239000)
镜头一:拼盘音乐课
某教师在教授歌曲《蜗牛与黄鹂鸟》时,花费大量时间运用多媒体展示台湾地区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民间歌舞,播放台湾民谣,当教师刚带领学生唱两遍歌曲后,下课铃响了。
镜头二:语文音乐课
欣赏贝多芬《月光奏鸣曲》时,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语文课本所描写的场景:“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教室内一片安静。教师接着提问:听了散文诗和音乐,请分析一下《月光奏鸣曲》表达了怎样一种情感?学生们一脸茫然,有的学生说:“老师,我怎么感觉不到月光,我感觉好像在上语文课。”诸如此类学科综合,使得本应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音乐课堂变得异常沉闷。这样的学科综合不但不能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反而会让学生应接不暇,无所适从,这是新形势下音乐课堂出现的较为普遍、具有代表性的突出问题。那么,怎样体现音乐学科综合?如何通过综合将相关文化知识融入音乐教学呢?
从这些课例中不难看出,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花了大量时间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图文并茂的教学也确实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表面上看资源多了,教学手段丰富了,实际上却弱化了根本性的东西,那就是音乐。音乐课应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以音乐为载体,以丰富的内容、形式为音乐教学服务。音乐课要姓“音”,不能姓“杂”。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有句很重要的话:“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这就是说,无论音乐课怎样与其他学科综合,音乐课自身的特点必须凸显,音乐课堂自身的任务必须完成。以音乐为本的学科综合,必须以音乐为主线,在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自然穿插与其相关的文化,不能为了体现综合而综合,造成本末倒置。
音乐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底蕴是进行艺术探索的基础,任何音乐作品无不折射着丰富的文学内涵,二者相互诠释,离开谁都不可能将作品演绎得真挚感人。在音乐课中,适当增加一些文学内容未尝不可,教师要根据情况适度把握。过多地把非音乐性教学内容充斥音乐课堂,会削弱音乐课的学科特点,冲淡音乐艺术本身的鲜明个性,从而导致偏离了“音乐为本”的原则。
音乐学科综合有着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等姊妹艺术的自然融合,形成视听结合的魅力课堂,可以丰富音乐表现力,对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拓展学生视野具有深远的意义。
《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副组长吴斌老师针对这一现象提出重要观点:“你是音乐老师,你所授课的内容、价值、目标不要背离音乐的本体。对于音乐教师来说,音乐是专业,教师是职业,音乐应该是立身之本。”在音乐课改这股春风中,每位音乐教师只有真正透彻理解新课标理念,在实践活动中多一些踏实的作风,少一些盲目地跟风,自然适度地综合才能给我们的音乐课堂注入一股清泉,从而让学生在提高人文素养的同时感悟音乐艺术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