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飞祥
(安阳师范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s
2007年,教育部推出师范生免费教育新举措,重新恢复对师范生进行免费教育的优惠政策,面对新时期新政策对师范生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师范院校师范专业适时调整了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方案,强调教学以就业为导向,以开发实践性知识为突破口,并针对性的在大学一、二年级开展教育见习,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教育见习处于摸索阶段,还存在很多实际问题。本文结合高等师范院校教育见习的现状,针对教育见习的实施策略进行了研究,结合实践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措施。
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是教师职前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师掌握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学科专业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的综合体现,也是专业知识内化的具体反映,而见习环节在提升师范生教学能力中又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专门增加了基础教育人才课程模块,学院在第二学期和第六学期安排教育见习环节,组织学生到中小学参与见习,了解教学环节。但是通过对参加过见习的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座谈,发现见习环节中存在各种问题,因此,必须对见习的每个环节进行优化设计,切实提高见习的质量和效果,为师范生进一步的教育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针对教育见习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随机抽样产生,涉及2个年级的300多名学生和4个见习学校的部分指导老师,根据对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教育见习过程中大致存在如下问题:
教育见习由学院统一安排,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二学期的17周和18周,根据见习学校相关老师的反馈,这段时间正值中小学期末复习考试时间,没有完整的授课流程,学生去见习的意义不大。尤其对于见习学校来说,中小学老师教学任务繁重,而参加见习的学生人数偏多,因此不可能在见习期间充分了解见习学生的情况,基本就是学生接二连三地跟班听课,课后没有时间交流想法和建议,带队老师也只能简单听取反馈意见,不能准确把握学生在后续的学习过程和实习环节中应该从哪些方面完善、提高,也就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教育见习的本来意义。
根据15版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安排,教育见习环节安排在第二学期,而一年级课程主要安排的是数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涉及教育教学理论的课程,比如数学教育学,中学数学教学法等,一般都安排在三年级,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参加教育见习时,对中小学的教育模式及课堂组织方法认识不够,或者说还处于盲目阶段,只能凭感觉去听课,造成了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见习严重脱节,影响了学生教学能力的提升,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后期参加教育实习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对数学教育课程的开课时间进行适当调整。
教育实习和教育见习是师范生教育实践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调查反馈的结果中却发现,教育见习往往被认为是教育实习的一个环节,相关学院、指导老师和见习学生都不能充分认识教育见习的重要性,学院会认为见习环节就是把学生带到实习基地,观摩教学,熟悉班级管理模式,而见习学生也会简单认为见习就是去近距离接近学生,接触一线老师,体验作为中小学老师的感觉,最后交几篇听课记录和教案,就算完成任务,而不去思考见习到底能给自己哪些启示,以及今后需要在哪些方面进一步提升自己,从而也就失去了教育见习的真正意义。
根据以往几届学生的见习实际情况,目前见习的基本模式就是集中一周安排学生到见习学校,具体见习内容由学院和见习学校协商,一般都是把见习学生分组,跟班听课,学生缺乏机会与一线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座谈,班级管理工作也没有机会参与,见习模式过于单一。
为了保证学生见习质量,在见习结束后,一般需要见习学校的指导老师对见习学生进行评价,见习学生还要交听课记录、教案和见习总结,但根据实际调查的结果,学生一般都是简单应付任务,并没有思考课堂设计的方案及实际的课堂教学如何更高效。而由于参加见习的学生人数比较多,见习学校指导老师也不能真正合理地给出见习成绩,评价方法的单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见习的实际效果,对后续见习工作的开展也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
基于以上对往届参与见习学生实际情况和效果的调研分析,结合我院15版人才培养方案相关要求,教育见习必须切实有效的开展,以便有效提升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为了保证教育见习的质量和高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改进。
学院要营造良好教育文化氛围,提高师范生对数学教学方向的兴趣,加强师范生师德师风教育,坚定师范教育的信念和理想,从思想上充分认识教育见习的重要性。学院应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专门的见习小组,由相关老师对见习学生提前进行培训和指导,使见习学生初步了解见习的目标、内容和一般过程,提前明确教育见习结束后,学生应该思考的问题和需要完成的任务。指导老师应提前联系见习学校,与见习学校沟通确定具体的见习方案,确定观摩教学的具体内容,并针对教学内容协同见习学生集中备课,熟悉教学内容,能有初步的教学设计。
师范生相关的教育教学课程一般都设置在第六、第七学期,滞后于教育见习环节,使得学生在参加教育见习的过程中比较盲目,缺乏理论知识的指导,实践效果差强人意。根据教育见习的实际需要,可以适当把相关选修课程提前开设,尤其像中学数学教学法,中小学新课标,可以提前到第二学期给学生讲授,使学生简单了解新课标对内容的要求,初步掌握教案的写法和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这样,在教育见习开始前,学生已经对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内容有了理论上的准备,在真正参加教育见习的时候,就可以做到理论与实践融合。此外,也可以要求学生提前利用网络平台,查阅研读优秀的教学教案设计和PPT课件,利用课余时间模拟上课,切身体会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最大程度地在教育见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我。
当前,高师院校对教育见习重视得不够,也表现在见习方案缺乏必要的规划,方案过于笼统,因此必须根据实际学院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见习方案,提升见习实效性。见习方案是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实践模块的重要部分,必须在现有基础上,结合学院实际,构建可操作性强的见习方案,包括具体组织形式、见习目标等,并进一步细化。首先,针对见习内容,应明确主题,比如在学校体验、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分别制定详细目标任务,学校体验可以提前与见习学校联系,安排相关老师全程带队;选派优秀老师给见习学生上观摩课,集中备课、评课;根据见习学校的实际工作进度,安排合适的时间让见习学生组织班会活动,体验班级管理工作。其次,在见习模式方面,力求多样化,针对不同的见习内容可以采用不同方式开展工作,比如学校管理工作的体验,可以把学生分散安排到不同部门,切身体验每个职能部门的工作性质,课堂教学观摩体验,最好集中分组进行,方便学生在课后集中讨论。总之,在与见习学校的沟通过程,尽可能考虑全面,灵活采用不同方式进行见习,真正提高见习的实效。
为了见习学生的教育见习达到预期目标,考核评价也是重要的环节,既可以避免教育见习流于形式,也方便指导老师和见习学校有效地管理见习学生,对学生见习成绩的客观评价,才可以使学生在见习过程中获得有效的教学体验。结合往届见习学生的见习实际,参考见习学校负责老师的建议,教育见习考核评价体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度化。首先,见习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见习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良好的态度才可能有真正的收获,这包括考勤情况、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安全意识等;其次,学生应提前根据观摩教学内容研读教材,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撰写教学设计和具体教案,熟悉教材内容;再次,学生应提交详细的听课记录,见习过程一般都会安排教学观摩课,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及课堂实际过程的记录,学会课堂教学的组织技巧;最后,学生需要提交教育见习报告,进行反思展示,通过见习报告,汇报自己对见习的认识,对教学过程的学习,确定后续提升自我的目标和途径,通过反思自我,学会观察课堂、观察学生,能把教育理论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提升教育理解能力和教学观察能力。
总之,通过教育见习,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明确学习提高的目标,也能是高师院校了解新时期中小学一线教学对教师的实际要求,从而调整教学内容和侧重点,培养真正适应未来教育的中小学教师,以上我们对有效提高教育见习实效的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议,实践中见习质量明显改善,学生积极性有了显著的提高。当然,鉴于教育见习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复杂性,我们仍然需要不断与见习学校交流沟通,与见习学生座谈反馈,借鉴学习同类高校的组织经验,不断调整优化,提高见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