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彬
徽文化特色民俗休闲体育的特性解析
杨 彬
(安徽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为顺应当今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要求,在探索具有区域特点的文化发展道路和模式背景下,采用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考察、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徽文化的视角出发,对徽州民俗休闲体育进行归纳分析,挖掘徽州民俗休闲活动中的体育元素,结合当前社会文化经济和大众休闲体育发展需求,对徽文化特色民俗休闲体育的概念和特性进行解析,并提出相关发展对策,为区域性休闲体育文化发展和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休闲体育;徽文化;民俗
休闲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活动,其内涵、理念和形式伴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地变迁。当今社会,休闲体育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和健身活动方式。休闲体育理论也得以丰富和发展。在提倡文化多元化、区域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地域休闲体育文化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俗休闲体育问题已经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其中,民俗休闲文化理论为研究民俗休闲体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民俗休闲体育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是民俗休闲体育的文化源泉和依托。因此,研究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休闲体育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开拓休闲体育发展空间和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
徽文化是指发生在古徽州的地方性区域文化,徽文化资源源远流长、底蕴厚重。[1]围绕着徽州地域文化而衍生的徽州民间系列民俗休闲体育极具研究、开发价值。在此文化背景下开展休闲体育项目,不仅能开发徽文化的体育元素,也能为徽文化契合时代的发展提供新的路径。从徽文化的视角研究民俗休闲体育的内涵特性,有助于增添、丰富休闲体育发展的区域特色,也有利于徽州民俗休闲体育活动涣发新时代的生命力。
皖南古徽州的地方区域性文化被统称为徽文化,是我国三大地方显学之一。古徽州主要是指皖南地区的歙县、黟县、屯溪、休宁、祁门、绩溪和江西婺源等地区。徽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在明清时代,并被不断地传承和发展至今。徽州至今仍流传着许多民俗休闲体育运动,吸引着广泛的公众参与,成为该地区民众主要的休闲形式。徽州人离不开民间传说。围绕农耕生产和宗族祭祀的民俗活动是徽州文化特色的直接体现。据资料考证,徽州大约有100多种内容、形式和表现手段特色各异的民俗休闲活动。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实地调查发现,在100多种民俗活动中,有五十多种属于休闲体育种类。如赛龙舟、划旱船、傩舞、叠罗汉、踩高跷、跳钟馗、目连戏、五猖会等。不同的村落、地区会有自己代表性的活动项目。其中,一部分能够完好地延续到现今,但有不少项目已经面临失传甚至无迹可寻。
徽州地区的民俗休闲活动大多依附于祈佑神灵、祈福盼丰、避邪驱妖等活动事项。其中,又以肢体动作和舞蹈相结合使劳作、生活场景在祭祀仪式中再现。这些能够强健身体又休闲娱乐的表演实质上就是休闲体育。除了传统节日,徽州地区还有自己特定的节日习俗,比如春社、花朝节、上九会、上已节、寒食节等,主要活动内容有舞龙灯、旱船、荡秋千、踩高跷、钟馗舞、玩嬉灯、踏青、划龙舟、重阳节登高等。[2]这些以传统节日、习俗为依托、以进行祭祀神灵为载体的自娱自乐的休闲活动在徽州地区世代相传。由于对自然和科学的认知局限以及生活环境的封闭,当地居民形成了对祖先、自然、妖魔鬼怪和神灵的崇拜,以巫术内容为中心的活动。其中,不少被称之为“戏”的徽州舞蹈与祭祀和巫术就密切相关,其“戏”的本质就是驱除鬼魂并奖励众神。[3]还有一小部分项目由古代民间神话传说演绎而来。可以说,祭祀神灵与巫术活动是徽州民俗休闲体育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
徽文化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神话传说、教育、戏剧、宗教、美术等多个领域。徽州的民俗休闲体育往往散落于民间,由祖辈世代相传。目前,徽州民俗休闲体育在一些庙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展示。由于是分散于各个村落,自发传承,加之现代社会各种因素的冲击,原有的不少民俗休闲体育项目已经流失。因此,研究整理、挽救和传承已是当务之急。
人类的休闲活动起源于最基本的生活劳动。由于民族、地域、经济、政治、宗教、语言等因素的长期影响,休闲体育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样,徽文化特色是徽州地区休闲体育植根的土壤,是其地域文化的烙印。世代居住在山好水美的休闲、旅游胜地,徽州地区的人们沿袭了祖先的文化习俗,不间断地促进休闲行为实践,用自己特有的休闲娱乐形式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形成了具有徽州本土特色的民俗休闲体育文化并使之在徽州民间广泛流传,对徽文化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这些与徽州地区社会历史同步发展的各种休闲体育娱乐活动具备了休闲体育的要素和特征,其人文内涵与现代休闲文化有所契合,属于休闲体育研究范畴。当然,徽文化特色民俗休闲体育与当今休闲体育是有所区别的。首先,这些休闲体育文化仅为统治阶级的生活习俗、军事训练、宗教祭祀和娱乐的需要服务;其次,还停留在原始的劳动生产层面;再次,有些活动包含一些封建迷信等腐朽、落后的文化元素。从目的和价值观念层面上看,还没有形成、发展和演变成现代意义上的休闲体育文化形式,只能说是一种亚休闲体育文化形式。[4]
如此,可以把徽文化特色民俗休闲体育界定为:依附于徽州地区历史民俗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的约定俗成、广为流传、富有徽文化内涵的休闲体育形式。可以说,徽文化特色休闲体育源自于徽州人的生产和生活,并为当地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地域休闲体育文化形式。
从徽州民俗休闲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徽文化习俗视角出发,结合当前社会文化经济和大众休闲体育发展需求,对徽文化特色民俗休闲体育的特性进行如下解析:
民俗休闲体育的存在和延续必定是历经社会历史的时间和空间的发展,通过地域文化的传承、发扬而完成的。徽州民俗休闲体育的形成与徽州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宗教习俗和地理环境等有关。在徽州历史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徽州民俗体育得到了细化、优化、升华、继承和发展。徽州民俗休闲体育是与徽州的时令节日、传统习俗相结合,具有相对稳定的传承性。并呈现了较为系统的、有组织、不同类别形式的一系列活动体系。例如,赛龙舟在徽州民俗活动中经过长期的传承,不仅在当地、国内广受欢迎,而且走出了国门,在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也很受欢迎。如今,龙舟竞赛已经发展成为一项世界性的体育赛事。通常说来,文化传承的力度可以影响一个民族或群体的凝聚力和社会稳定性,同时也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例如现在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徽州“叠罗汉”,通过传承和发展,淡化了原有流行的民间传说和宗教迷信色彩,给人们呈现的就是徽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同时也成为当地旅游开发的表演项目,吸引了大批的游客观赏及参与体验。
民俗休闲体育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下,为当地人民所创造和拥有的文化活动。体育文化是在多种文化融合、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环境的特殊性和地域性,民俗休闲体育无疑体现着其地域文化特征。徽州地区处于新安江流域。行船是当地人重要的交通方式,因此竞龙舟活动比较盛行。明清时期,由于徽商的兴起和巨大的经济实力的支持,徽州民间的休闲体育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徽商的发展和闻名也提升了徽文化的影响力。另外,徽州地区的地理气候环境也决定了其典型的山地地区,环境相对封闭,生产劳动主要集中在林业、农业等行业。徽州的休闲体育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各种民俗休闲体育独具山区农林生产文化特色。例如,舞抽担是徽州的传统武术之一。其中有一个模仿狩猎的场景,这与古代徽州人在深山中狩猎有着密切的关系。还有长椅花、毛巾花、摔跤、石锁等人们长期喜爱的休闲体育活动。这些活动分散在乡土民间并世代相传。按照习俗,他们或跳舞庆祝丰收,或为休闲而娱乐和舞蹈,这些民俗休闲运动都很具有徽州山区农林生产文化特色。
一般来说,民俗休闲活动与当地的民间习俗和生产生活密不可分,不同地域民俗休闲活动亦不同。同样,徽州民间休闲体育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的民俗文化。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融合,为休闲体育打上民俗的烙印。自古以来,皖南的祖先就有各种休闲活动,如祭祖、祭祀、祈祷、纪念和庆祝。后来,他们逐渐形成了当地独特和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当地节日活动中,经常会有一些民俗休闲体育活动。这些隶属于各自村落的民间休闲体育活动传承至今,且富有节日习俗特色。民俗体育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它与人们的日常民俗休闲活动息息相关,已成为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如我们熟悉的龙舟、傩舞、游艺灯、武术等文化活动。此外,民俗休闲体育也融合了传统的庆典、纪念、宗教节日。节日、歌唱、市场、庙会、庆典活动的主要内容也是民俗休闲体育活动。总之,徽州民俗休闲体育活动呈现于多种地方风俗活动之中,具有独特的民俗特征。
在众多的徽文化特色民俗休闲体育项目中,以增强体质、康乐放松为目的的项目较多。这些活动大多安排在空闲时间庆祝丰收、庆祝节日、庆祝婚礼。在这些节日中,独特的庆祝活动为休闲人士提供了欣赏和体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的机会,并将它们融入浓郁、新奇的乡土之中。因此,民间休闲的人们更倾向于亲身体验和参与。例如,徽州地区有一种先秦时期发展起来名叫“百戏”的民俗活动。“百戏”最早表现为竞赛性质。通过传承发展,现在更多的是娱乐表演性质活动。徽州武术是徽州民俗文化活动中一个重要项目,虽然属于体育竞技形式,但更多的是集艺术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追求精湛的技艺与高尚的艺德。如地戏、马戏、舞龙、舞狮等民俗体育活动都是娱乐、健身的竞技项目。具有徽文化特色的休闲体育以民俗为依托、以娱乐为目的,将休闲体育寓于娱乐之中,营造欢快气氛,拥有大批参与者和观众,成为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形式。它可以拓宽当地人的体育和休闲方法,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竞技礼仪是民俗体育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源泉。一项民俗体育活动,如果没有竞技性质,就会缺乏生命力、娱乐性和教育性。徽州民俗休闲体育同样具有竞技特征。比如,龙舟赛、旱船、龙舞、舞狮、高跷、跳绳等都是民俗节日的重要竞技仪式。还有一些具有激烈的竞赛色彩,如徽州武术、牵钩、游泳等民间活动。牵钩是现代拔河运动,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水乡拉舟的活动。赛龙舟、折叠式罗汉、放风筝、划船、踩高跷、舞龙、舞狮等民俗游艺活动则是比赛与娱乐并存。另外,徽州部分民俗休闲体育也具有现代竞技体育文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现代竞技体育的力量、耐力、速度、比赛规则等特征上。流传于绩溪县荆州乡的“跳五帝”是具有现代竞技体育特点的民俗体育活动。“跳五帝”是以接力为表现形式。激烈、紧张的竞赛既促进人们身体素质的提高,增强身体素质,增进身体健康,又促进竞争、合作,磨炼了勇气和坚强意志,激发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精神。
徽州民俗休闲体育是祭祀和神话活动重要的载体。据说3000多年前,周武王在安徽西部的山区附近建立了一个皖国,后来汉武帝专程前来拜祭。[5]从此祭祀活动逐渐在民间流传。傩文化起源于古代社会图腾和崇拜,是驱魔和消除疾疫仪式,是一种祈求神灵、消灭灾祸的活动。傩舞是代表原始宗教仪式傩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形式。因此,进行傩舞的本质是驱除邪灵,并以此为目的向神灵纳吉贡禄,专注于巫术活动。这些活动都起源于原始部落对自然敬畏、祭拜祖先、祈拜鬼魂和相信神灵。徽州的傩舞同样与古代祭祀、巫术和驱赶妖魔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其他民俗项目也都源自古代神话传说。如婺源傩舞。早在公元 1449 年就有赴外游艺表演的记载。歙县的“跳钟馗”也是这类驱除邪灵活动。可以说,徽州民俗休闲活动从起源开始就离不开祭祀与神话。
民俗休闲体育对当地生产生活和节日具有极大的依附性,主要附着于日常的生产生活、时令节日、宗庙祭祀等民俗活动。每一个节日都有约定俗成的民俗活动,并且有专门的传承人和民间艺人组织人员进行表演。这些民俗体育活动的形式、内容和主旨都是以人们祈求好天气、好收成等美好愿景和祭祀鬼神、驱赶妖魔为主。徽州民俗休闲体育主要在各时令节日中出现。代表性的民间休闲体育活动有龙灯、高跷、钟馗舞、放风筝、旱船、秋千、竞龙舟、重阳登高等。中秋和元宵节的重要活动则是舞龙灯。三月时兴竞龙舟风俗。五月是徽州村民的五猖会。八月是中秋节迎接火龙的日子。可见,徽州地区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民间休闲体育活动。时至今日,徽州民间休闲体育活动仍活跃于各种民俗和节日活动中。徽州地区节庆习俗和休闲文化活动都有民俗休闲体育的内容。徽州民俗休闲体育文化正以其新的活力满足当地民众休闲生活的需求。
在具体政策实施上,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加强落实优惠政策,充分提供保障和支持;设立与民间休闲体育组织的互补体系,积极开展徽文化特色休闲体育活动。
各级政府部门都应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并配备具体的人员,挖掘、整理具有徽州地域特色的民俗休闲体育项目,对徽州地区民俗休闲体育进行抢救、整理和技术改造,并对其做出合理的特色设计和规划。成立保护机制,记录、保存、培养传承人,避免民俗体育的传承出现断裂现象。
整合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和黄山市其他旅游资源,塑造和充实核心地缘性徽文化特色品牌。开发徽州民俗体育文化产品,举办民俗体育项目的比赛和表演,开发徽州民俗体育旅游项目,设立民俗体育旅游线路,丰富游客的观赏项目。
为更好地开发徽文化休闲体育资源,应不断挖掘徽文化的体育内涵,打造新徽州的休闲体育市场,积极开发和挖掘民俗体育活动,为休闲体育提供群众和项目基础,为其发展创造新颖的条件。
加强多渠道宣传,通过教育的形式让当地民众对民俗文化进行再认识,让民众认识到徽文化的精华与价值之所在,增强徽文化的自豪感。学校是普及民俗知识、培养民俗体育传承人的重要场所,应筛选合适的民俗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体育课堂,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将保护文化的意识上升为当地民众的全民意识,为保护徽文化特色休闲体育打下基础。
徽州民俗休闲体育的特性与其地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蕴含的本土特性无不散发着徽文化的气息。具有地域特色的休闲体育作为徽州民俗文化的载体,以其丰富的活动形式和多元的文化符号承载着象征徽文化的价值取向。其所蕴含的徽文化休闲观的传承性、地域性、民俗性、娱乐性、竞技性、祭祀与神话性以及依附性特征,正是研究开发符合当今社会人们的休闲需求的价值所在。徽文化中蕴含着人文、历史、地理、宗教、艺术等多种学科文化。因此,以徽文化的视角对徽州民俗休闲体育的特性和发展进行深度挖掘、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难度,但对古老的徽文化和徽州民俗休闲体育的认同、推广和传承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着力于传承、开拓其发展路径,才能更好地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1]杨彬,雷震.徽文化特色休闲体育的价值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30-32.
[2]陶克祥.徽州民俗体育的特征与价值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0(5):103-107.
[3]杨叶红,莫明竹.皖南民俗体育调查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1):78-80.
[4]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1-25.
[5]贾磊.徽文化体育内涵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2):122-124
Analysis on the Features of Folk Leisure Sports with Huizhou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YANG Bin
In order to satisfy the demand of cultural diversification in today’s socie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xploring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path and model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author adopts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consulting literature, field investigation, logical analysis, and so on, classify and analyze Huizhou folk leisure sports from the angle of Huizhou culture, based on which the author excavates the sports elements in Huizhou’s folk leisure activities. And also considering Huizhou’s culture, economy and current nee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leisure sports, the author explains the concept and features of folk leisure sports with Huizhou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n regional leisure sports culture.
leisure sports; Huizhou culture; folklore
2018-09-10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AHSK11-12D154);安徽省重大教育研究项目(2017jyxm0749)
杨彬(1968- ),女,安徽寿县人,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
10.13685/j.cnki.abc. 000368
2018-11-08 15:15:30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4.1242.Z.20181108.1057.002.html
F592.7;G127
A
1671-9255(2018)04-0005-04
(责任编辑 魏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