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高校博物馆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2018-01-01 04:02
安顺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贵州博物馆

方 蒙

(安顺学院博物馆,贵州 安顺561000)

中国的博物馆眼下正处于一个转型变革期,既遭遇到诸多挑战又进行了多方面尝试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博物馆的作用越来越受瞩目,正逐渐成为变革的一股驱动力量,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博物馆这一理念开始成为人们的共识。目前,国内已有不少相关论著,《中国大学博物馆志》[1]对国内百余所高校博物馆的馆藏、设施、发展现状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中国高校博物馆研究》[2]则回顾了国内高校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分析了高校博物馆的特点、功能以及与大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并针对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建议。近年来,学者们对区域性高校博物馆的研究日益增多,《高校博物馆发展研究:以上海地区为中心》[3]就着眼于发达地区的高校博物馆,对其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在信息时代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提出了独到见解。《西部地区高校博物馆发展初探》[4]则关注中西部地区高校博物馆建设中遭遇的瓶颈,就某些共性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国内外高校博物馆之对比研究》[5]比较了中西高校博物馆的差异,将国外经验与国情结合提出了不少创见。综上,目前对高校博物馆的研究更偏重宏观视角,对中西部地区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具体案例研究有待深入。因此,分析贵州省高校博物馆在其转型期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对今后的发展对策进行探讨,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一、 贵州高校博物馆概况

目前,贵州省共有6所高校博物馆,分别是贵州大学自然博物馆、贵州财经学院票据馆、贵州医科大学(原贵阳医学院,2015年后正式更名贵州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彝族文化博物馆(原毕节学院,2014年更名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展示厅、安顺学院博物馆(暂未开放)。这几所高校博物馆大部分都属于专题性博物馆,整体上来看藏品数量比较丰富,以自然标本、化石、少数民族文物等为主,但是在各自的功能定位上有所不同。以博物馆与高校学科或专业关系的紧密程度为标准,上述博物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教学科研型,二是科普展示型。教学科研型是指将高校博物馆视为重要的教学平台明确纳入学校教学体系,师生们能够依托博物馆这一平台推进相关专业的研究。科普展示型则是把博物馆视为科普专业知识、宣传特色文化,开展通识教育的场所。

贵州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贵州大学自然博物馆、贵州财经大学票据博物馆、毕节学院彝族文化博物馆属于教学科研型。

贵州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是贵州最早的高校博物馆,始建于2002年,现有面积1500平方米,在2015年向公众免费开放。该馆所藏标本约1000件,大部分标本由学校教职工亲手制作,主要服务于本校的生物学、胚胎学、解剖学等专业的教学。在其网站的相关简介中明确表述了生命科学馆是其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平台,其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也得到了认可,《贵阳医学院生命科学馆的建立与应用》获得了2005年贵州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

贵州财经大学票据博物馆是中国首家以票据收藏为主题的高校博物馆。始建时间2004年,在2013年免费向公众开放。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和经济史研究所等部门的学术研究成果支撑了票据博物馆的建立和发展。票据博物馆的馆藏体系比较完备,除了关于中国各历史时期票据发展、货币演变有关的内容,还有反映贵州财经大学校友在金融证券行业贡献的票证。除了丰富的馆藏,贵州财经大学证券博物馆的研究成果颇丰,已出版多部著作,并发表了百余篇论文[6]。

贵州大学自然博物馆建于2007年,是贵州省第一座综合性的自然博物馆,有近两万份珍贵的动、植物、古生物、矿物等标本,这些都是贵州大学建校以来师生们工作科研成果的结晶。贵州大学自然博物馆采用预约制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的彝族文化博物馆成立时间较晚,2012年开始建设,主要依托于该校的彝学研究院,数量众多的彝族古籍是其馆藏的一大特色。但是彝族文化博物并没有长期面向公众开放,仅提供学生学习参观、社会实践以及领导学者调研的接待服务。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展示厅、安顺学院博物馆则属于科普展示型。

贵州民族大学的民族文化展示厅虽然没有独立的场馆,但其具有高校博物馆的性质。2011年贵州民族大学在其60周年校庆时建立了这一展厅,展览内容包括了校史、展现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实物及相关研究成果。展厅每周只对外开放两个半天,由图书馆办公室进行接待。安顺学院博物馆的情况比较特殊,2013年博物馆开始筹建,目前场馆实体工程刚刚竣工还未正式开馆,主要以线上展示和线下教育活动为主。

通过对贵州高校博物馆概况的梳理,可以看出:多所高校博物馆集中在贵阳地区。由于发展规划,贵州大学自然博物馆等先后搬迁到了花溪大学城,呈现出更为聚集的趋势。贵州高校博物馆的藏品数量可观,其中不乏珍品并且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自然科学类的藏品所占比重较大,走出校园的意识有所增强但是开放程度仍然不够。

二、 贵州高校博物馆发展的“短板”

随着贵州经济的快速发展,贵州高校博物馆的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遇到了不少问题。主要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对象局限,交流缺乏主动性

高校博物馆大多数都是依托高校的特色学科或专业建立起来的,其前身都是实验室资料库或标本库。以此为基础的博物馆建成后最初的首要价值就是支撑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因此,高校博物馆很容易将自身定位为参与教学科研的纯学术机构,服务对象也因此局限在相关专业人员的范畴。贵州高校博物馆均存在类似的情况,例如贵州大学自然博物馆就是在高校合并的背景之下逐渐发展扩大而来的。贵州大学建校初期就有标本馆,后来与贵州农学院、贵州工业大学等院校合并,又接收了不少动、植物及古生物标本,藏品数量得到扩充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只有少数相关专业的教学会对博物馆内的藏品进行利用,其他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则很少会利用博物馆资源。即使是与博物馆有关的特色专业在教学科研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全面支撑人才培养和实现科研质量提升方面仍然不足。

为了方便管理,许多高校博物馆都被划归到二级学院。贵州大学自然博物馆、贵州医科大学生命馆、贵州工程技术学院彝学博物馆分别归属于生命科学院、基础医学院、彝学研究院管理,馆长一职也由院系内的教师担任。随着博物馆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大众对博物馆服务需求的增加,这种由二级学院或研究院对博物馆进行管理的模式日益显示出弊端。比如博物馆缺乏存在感,即使在校内也鲜为人知,附属于二级学院的身份让这些高校博物馆无法像社会上其他博物馆那样建立起清晰的品牌形象,在发挥主动性方面受到了较多限制。上述这几所博物馆基本没有自己单独的网站、宣传渠道,致使外界公众无法从线上平台获得更多关于博物馆资源的信息。贵州财经大学票据博物馆的情况略微不同,它是独立的部门,内部建制更健全,在藏品征集、对外交流等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贵州财经大学票据博物馆正逐渐成为贵安新区的新兴旅游热点。

总体来讲,建馆宗旨的局限以及有限的权限让贵州的高校博物馆长期处于边缘地带,影响了教学科研及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

2.展览主题单一,缺乏新意

高校博物馆的特殊性体现在它不仅是支持、保存大学学术研究的教学机构,还是大学向社会展示学术成果、科普专业知识的媒介,其手段就是各种展览。但是,高校博物馆的展览设计总是因为主题单一,专业性太强,缺乏新意而被人诟病,贵州高校博物馆这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为了服务教学,高校博物馆在展览主题的选择、展览内容的构架上会最大程度地突出专业性。比如贵州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的藏品是按照学科分类进行展示的,有生物学展区、人体胚胎学展区、人体解剖学展区等四个展馆五个展区,展品布置根据的是专业特点,参观体验犹如阅读一本实体教科书。这样的好处是科学、严谨地呈现了学科的发展历程,让观众对这一领域有宏观的认识,坏处是展览强调的是学科体系、知识框架,而非与当下生活密切关联的某个主题。这让没有相关知识储备的普通观众很难产生共鸣,从而降低了参观体验的趣味性和舒适度。以上情况也说明普通观众对博物馆展览、教育活动等服务的解读与博物馆工作者想象和期望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借用接受研究的理论来进行理解,也就是说普通观众的博物馆参观经验与博物馆工作人员想要阐释、表达的内容之间有相当的差距,通常这种差距在高校博物馆的展览中表现的很明显并且被忽视或很少被了解[7]。

除了展览主题过于单一、专业外,这几所高校博物馆在策展思路和形式设计方面有待创新。比如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展厅的布置还是传统的陈列方式,缺少参与交互环节,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对比社会上其他博物馆费尽心思策划具有创意的主题,并将多媒体以及更多高新技术引进展览陈列中的做法,高校博物馆在策展方面的重点还是传递知识而非启发与思考,趣味性上稍显不足。高校是生产知识,鼓励创新的摇篮。高校博物馆更应该在策展实践中体现出这样的理念。对高校博物馆而言,展览呈现的不应该只有科学知识和原理,还要有学术思想、研究精神、社会伦理等丰富的内涵。一个好的展览设计应该是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认知过程与方法,最后还要有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的输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贵州的高校博物馆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博物馆学人才匮乏,开放程度较低

贵州高校博物馆发展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普遍缺乏博物馆学的专业人才。新时期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对博物馆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一支专业化的博物馆人才队伍就不可能有专业化的博物馆[8]。目前,贵州高校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数量普遍偏少,且学科专业背景大部分与博物馆学无关,团队中严重缺乏熟悉博物馆各项业务的复合型人才。虽然其归属的二级学院或研究院有很强的学术研究团队能够作为支撑,开展藏品研究工作,但是光有这样的专业人才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明确的是,高校博物馆首先是要作为博物馆存在,而不是纯学术机构仅仅只参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博物馆的价值应该是多重的[9],而非局限在学术领域。博物馆是集运营管理、藏品收藏与保护、宣传教育、陈列展览与形式设计、文化产品创意开发等于一体的综合体,除了科学研究还有方方面面的工作。因此,贵州高校博物馆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要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加大对博物馆学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人才梯队建设,积极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人才培养道路。

贵州的高校博物馆大部分实施了对外开放的政策,但由于工作人员有限、社会服务意识不强等原因,总体上开放程度有限,特别是在时间、参观制度方面还存在诸多限制。这几所高校博物馆中,贵州医科大学的生命科学馆开放程度是最高的,从周一至周日,早上八点到晚上九点,完全免费对学生和公众开放。贵州大学自然博物馆和贵州财经大学票据博物馆、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展示厅等都是有限制的开放。这三个馆的开放时间都是周一至周五,周末闭馆,而周末恰恰是大多数观众的理想参观时间。同时,预约申请的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观众,比如贵州财经大学的票据博物馆规定不接受个人参观,集体参观要提前预约申请,集体申请时人数必须达到20人。这样的参观的制度并不是从观众的角度进行考虑,还是以博物馆为中心,方便管理但是没有充分考虑观众的需求。所以,这些高校博物馆虽然都制定了开放的政策并且也付诸了实践,但是这种程度的开放是不能满足公众需求的,社会影响力只体现在很小的范围内。

三、贵州高校博物馆今后的发展方向

通过分析贵州高校博物馆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发现许多问题是因为意识不到位和缺乏理念创新导致的。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先改变观念,向其他地区具有示范性意义的高校博物馆学习,再结合自身情况作出调整。

1.争取多方支持,进一步发挥主动性

高校博物馆因为隶属于高校,在人事编制、资金来源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发展的空间。首先,可以争取政策的支持,将高校博物馆的建设纳入当地社区、教育主管部门或政府的发展规划中。例如,2014年上海市教委制定了《上海高校博物馆内涵建设2014—2016三年计划》,围绕高校博物馆的展览设计、藏品研究、教学实践基地以及数字博物馆等方面都做出了部署规划,着重引导高校博物馆加强教学科研、社会教育的功能。并且每年都以项目课题的方式对上海地区的多所高校博物馆进行支持[10]。贵州的高校博物馆可以借鉴经验,转变思路,积极融入当地社区发展,争取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其次,与当地的文保单位、研究机构、其他博物馆建立起长期的合作机制,优势互补实现双赢。贵州高校博物馆对自身的定位一直是教辅部门,与文博系统内的其他机构交集较少,但其实双方之间存在许多潜在的合作机会,有的高校博物馆已经看到了这点并进行了尝试。例如安顺学院博物馆目前还没有藏品,但是通过与校内屯堡文化研究中心以及安顺市博物馆的合作,借助其藏品资源经过主题策划后也筹备了图片展和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吸引了校园内外的观众积极参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安顺学院博物馆把对外交流合作列入了年度工作计划以及发展规划中,以期在将来能够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最后,在互联网时代,博物馆的影响力不止在线下展览而是通过网络平台得到了极大拓展,所以高校博物馆需要重视网站、社交媒体等在扩展观众、藏品之间联系时的作用。高校博物馆可以重新将自己定义为所在社区保护、保存文化遗产的建设中心,利用上述手段在人们之间建立联系,让不同身份的人参与到线上交流、保护、传播文化遗产的过程中[11]。

2.精心策展,创意释展

优秀的展览必然是能够在博物馆提供的知识和社会公众心理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的,这需要策展人与释展人默契地配合才可能实现。博物馆与观众之间也应该是平等的地位,并且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这是博物馆策展人在选择主题、撰写脚本过程中需要始终围绕的核心。释展人的存在则是为了保证不同层面的时序性对话得以进行。如果说策展人是策展中的舵手,那释展人就是帮助观众与藏品及博物馆三者建立联系的桥梁[12]。贵州的高校博物馆应当注意到这一点,可以尝试在今后的展览中引入策展人、释展人制度。由策展人在充分尊重专业研究人员学术立场的基础上,决定策展的大方向、展览内容以及展览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释展人除了要与策展团队反复沟通,确定其所要表达的内涵外,还需要对展览目标人群、公众需求等内容进行评估,然后选择恰当的文化阐释方式。目前,这种模式对于贵州高校博物馆而言相对陌生,但是如果在今后的展览中运用得当,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对安顺学院博物馆这类正处于建设期的博物馆而言,在筹备展览的过程中更应该从观众定位、观众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方面,思考如何满足观众的期望与实际需求,与观众建立紧密的联系。只有这样,贵州的高校博物馆才能适应博物馆发展变化的潮流,走出边缘地带更好地服务社会。

3.组建高校博物馆联盟,确立展览评估体系

组建高校博物馆联盟不仅能够搭建政府与高校博物馆之间,区域内高校博物馆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还能增强高校博物馆对社会的吸引力,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在教学科研、大众科普教育中的作用。除了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之外,北京、上海、长三角地区的博物馆育人联盟也纷纷成立,在藏品资源共享、联合举办展览、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目前,贵州的高校博物馆中仅有贵州医科大学一家加入了全国高校博物馆联盟。从长远发展来看,贵州的高校博物馆应该建立区域性的联盟。首先,已有几家高校博物馆搬到了花溪大学城,地理位置比较接近,集群趋势明显,为各馆之间开展学习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次,由于资金等原因单独的一家高校博物馆在藏品征集、更新展览方面存在困难。如果组建高校博物馆联盟,就可以实现资源的整合,共同联合办展。最后,组建贵州高校博物馆联盟有利于形成贵州高校博物馆发展的新格局。文博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统一的布局规划,组建联盟后有了统一的组织可以对贵州高校博物馆的发展做更具有针对性的政策研究并寻求社会各界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能对接国内外优秀博物馆,定期开展博物馆有关理论及业务的培训。

公共博物馆从2008年以来就开展了评估定级工作,这对博物馆增强内涵建设有重要意义。但是,高校博物馆基本未被纳入这一考核体系,对高校博物馆专业评估的缺位反映了高校博物馆长期处于边缘地带的尴尬境地。为了让高校博物馆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明确发展方向,有必要建立起单独的一套评估体系,在这方面上海高校博物馆从2014年开始进行了尝试,提出了上海高校博物馆评估指标体系[13]。处于发展探索阶段的贵州高校博物馆更加需要一个标尺作为参照,通过持续性的评估引导,促使贵州高校博物馆重新思考规划自身的特色和发展方向,逐步概括提炼出发展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并加以解决。

综上,贵州高校博物馆总体发展相对滞后,观念意识有待创新是当前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在今后的建设中需要密切关注文博界的最新动态,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建立起区域性的高校博物馆联盟,实现制度创新,进一步拓展与外界交流合作的空间。只有如此,才能适应新形势,获得强大的发展动力。

猜你喜欢
贵州博物馆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馆
博物馆里的“虎”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博物馆
贵州,有多美
新时代的贵州值得期待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露天博物馆
贵州好故事
贵州古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