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玉辉
(长沙财经学校 湖南长沙 410000)
职业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职业精神的实践内涵体现在敬业、勤业、创业、立业四个方面,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等基本要素,能够清楚地表达职业的根本利益、职业责任和行为上的精神需求。职业精神反映的是职业的特殊利益和要求,是在职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灵活、具体等特点,不仅有原则性的要求,还有可操作性的要求。
目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形式仍然不太乐观,学生们学习对语文课程的兴趣不是很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都不是很理想。这些现象主要是因为学生之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对于语文学习没有太大的兴趣,再加上部分教师以及家长没有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家长不能把学生的教育全部托付给学校和教师,家长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督。有些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影响,对于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不符合实际,教学内容陈旧,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们的实际学习情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职业精神,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要培养学生们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职能精神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有效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职业精神是现代职业人适应社会和自我实现的基础,不仅能够使社会精神原则职业化,而且也能够使人们的精神成熟化。中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文化课,一部分是专业课。教师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能够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使学生能够通过接受教育对职业知识进行了解,并且能够拥有一些基本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和道德素质。
1.培养职业意识,渗透职业精神。教师要在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精神,首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重视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和职业精神的渗透。教师可以在进行语文课程的教学工作时渗透职业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认识和了解职业精神,掌握发挥职业精神的方式和途径。
2.挖掘教材内容,渗透职业精神。语文教材教学内容不仅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同时也包含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而职业精神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对相关知识进行创新和完善,通过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引导探究语文知识,并有效的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培养学习兴趣,渗透职业精神。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想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首先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转变对过去语文课堂氛围的看法,同时教师也应当合理的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例如,教师在进行《语文学习指导与能力训练(基础模块)》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们组织一场表演,比如招聘模拟表演活动,让学生在表演活动中,通过真实的体验,进一步感受到职业竞争的压力,并在招聘会上随机应变,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表现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模拟职业应聘,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
教师要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职业精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采用学生们容易接受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提高学生们的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