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创新 引领发展
——界首高新区改革和创新发展调研报告

2018-01-01 00:08王三龙安徽省统计局
安徽科技 2018年11期
关键词:界首开发区高新区

◎文/王三龙(安徽省统计局)

为深入了解界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界首高新区)改革和创新发展情况,近日安徽省统计局赴界首市开展调研,与高新区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和十余家骨干企业进行座谈交流,分析研究经济运行情况,找准突出问题,探讨破解之策。界首高新区抓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有效举措,对全省开发区具有启示作用,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全省开发区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仍需狠下功夫。

一、界首高新区改革和创新发展成效显著

界首高新区2016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由安徽界首经济开发区更名设立,规划面积32.8平方千米,已建成13.9平方千米。近年来,界首高新区以打造“双创高地、产业新城”为目标,立足循环经济发展特色,加快引入创新资源和要素,发展势头十分强劲,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连续两年在省政府开发区综合考评中位居全省前10、皖北第1位,其中2017年位居全省第6位,比上年提升2位。

2017年,界首高新区规上工业总产值591.6亿元,税收21.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20.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5.4%、45.5%和39.1%。“两新”产业发展尤为迅猛,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94.8亿元、增长84.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218.4亿元、增长36.5%。2018年上半年,界首高新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其中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0.9%,税收增长22.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1.3%,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1.9%。

二、界首高新区推动改革和创新发展的举措

界首高新区地处皖北,在无区位、交通、资源、人才优势等“四无”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历史的积淀,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有速度、重质量、可持续的转型升级之路。

1.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对接,开展产学研合作。一是加大创新支持力度。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先后举办了“院士专家界首行”“绿色工业过程”国际高端论坛等活动;提出“科技创新的奖励资金不受预算约束,上不封顶”和“对企业的科技创新奖励资金不与企业的贡献挂钩”。2017年已兑现科技奖励资金2014万元,比上年增长106.4%。二是强化人才引进培养。本着“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实行借力发展,探索建立刚性引进与柔性引才并举机制,设立科技人才绿色通道,截至目前已建成博士后工作站5个、院士工作站6个,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3个;实施企业家培训和技能人才工程,组织200位科技企业家到北大、浙大等高校进行培训,培训高技能人才1200余人。三是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突出“三个面向”,即面向技术难题、面向高校成果、面向市场,每年分季度开展技术难题收集汇总与分类,组织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大高端成果的引进,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开展自主创新或协同创新。截至目前,天能集团等100余家企业,与清华、北大等60余所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累计签订产学研协议350余项,集聚形成一批优质科研成果,建成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家。

2.坚持质量品牌兴区

坚持品牌是资源、更是竞争力的理念,始终把品牌建设抓实抓牢,不断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一是围绕园区品牌建设,坚持以创促建。坚持“四区同创”,即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省“三重一创”基地,通过创建国家和省级平台,增强界首高新区品牌效应。目前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已成功获批,国家级高新区和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已上报国家部委待批。二是围绕产业品牌建设,推进产业转型。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筹,以建设国家首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为基础,大力促进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与高端化发展,形成再生金属和再生塑料两大优势产业集群,已荣获国家新型工业化资源循环利用特色产业基地、国家动力电池循环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高分子材料循环利用特色产业基地等称号,打响循环经济全国品牌,打造中国的卡伦堡。三是围绕企业品牌建设,打造名企名品。支持企业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共制定国家标准4个、行业标准6个。天能公司获批国家级质量标杆企业(安徽省唯一);南都华宇公司获评省铅酸蓄电池数字化车间,天能集团、华铂科技分别荣获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云龙粮机的“云龙”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佛子岭面业“佛子岭多肽挂面”荣获“安徽工业精品”称号。

3.坚持特色产业引领

坚持“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理念,依托已有的产业优势,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培育和发展的行业,扩大产业优势,已初步形成一园一特色产业。在田营园区动力电池产业领域,已建成全国规模最大、链条最完整的再生铅循环利用产业园,拥有华鑫铅业、华铂科技、金鸿科技、天能电池等骨干企业。2017年动力电池产业产值已达247.9亿元,形成了“进来一只旧电瓶、出去一只新电瓶”的闭合式循环产业链。在光武园区高分子材料产业领域,已建成华东重要的再生化纤生产基地和新型材料加工基地,拥有康命源新材料、东锦资源科技、冠泓塑业、至远环保等骨干企业。2017年高分子材料产业产值已达185.6亿元,其中东锦资源科技已初步实现“三个废旧塑料瓶进来,一件体恤衫衣出去”。在西城园区铝基新材料产业领域,聚集了华翼金属、一鸣新材料、金兰金盈、枫慧金属等再生铝加工企业。2017年铝基新材料产业产值达61.8亿元,初步形成铝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其中,一鸣新材料与清华大学创业团队成功研制新型泡沫铝,可广泛应用在国防武器、桥梁防护等领域,经济效益显著。在东城园区营养健康产业领域,拥有华信生物药业、强旺集团、佛子岭面业、乐氏食品、金裕皖酒业等骨干企业。2017年营养健康产业产值已达39.2亿元。其中,华信生物医药是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生产的富硒康、雪源康口服液畅销20余年。

4.坚持创优营商环境

始终践行“抓经济工作的重心就是企业服务,企业服务的重点在政策服务”的核心理念,坚持服务企业“四问”工作法,建立企业服务长效机制,有力助推企业发展壮大。一是一以贯之推进服务。早在2014年,界首市委、市政府就提出“四最四零”,即审批事项最少、流程最短、收费最低、效率最高,服务零距离、沟通零障碍、审批零差错、反馈零投诉。2015—2017年,相继开展企业服务年、企业服务促进年、企业服务提升年活动,持续把企业服务推向深入。二是重点突出政策服务。把政策服务作为企业服务的重点,积极研究国家宏观产业经济政策,超前精准对接上级政策,主动帮助企业争取项目、开拓市场,打造政策服务的品牌。2018年上半年,已累计为14家企业争取上级政策奖励项目,涉及资金410万元;引导企业申报省制造强省项目46个,涉及奖励资金4000多万元。三是大胆创新金融服务。深化银企、银政合作,积极探索专利权、商标权质押,担保代偿金及再担保等制度,通过“助保贷”“统借统还”和过桥周转等创新性金融支持方式,为企业担保贷款。2018年上半年,已办理担保业务160笔、担保贷款9.85亿元,办理专利质押担保贷款业务3笔、担保金额1400万元,为24家企业提供“续贷过桥”资金、使用资金2.04亿元。

5.坚持创新管理体制

界首高新区初步形成了“一区四园三平台”和“一办五局一中心”的体制格局,建立了统分结合、责权明晰的园区管理体制。一区四园三平台即:界首高新区下辖四个产业园和工投公司、担保公司、高新投资公司三家融资平台。高新区管委会行使经济社会事务权限,负责开发区总体规划编制、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兑现各类优惠政策、协调做好各类金融服务,加强对四园各项工作的调度。四个产业园负责做好企业服务、招商引资、项目谋划和实施、秩序管理等事务。工投公司承担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投融资,运作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担保公司承担融资服务;高新投资公司负责企业孵化、产业培育及引导、技术创新平台运营管理。“一办五局一中心”即:界首高新区内设党政办公室、经贸发展局、建设发展局、招商局、财政局、科技人才局和院士专家服务中心。其中科技人才局主要负责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和人才培育引进;院士专家服务中心负责帮助企业联系院士专家和高层次人才,帮助企业设立各类科研平台,及时跟踪高新区主导产业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指导产业发展方向。截至目前,高新区“统分结合”运用灵活,产业园项目建设、企业服务、招商引资工作扎实推进,高新区“统”的作用初步显现。

三、界首高新区改革和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界首高新区改革和创新发展发展形势喜人,但相对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存在制约因素和突出问题值得关注。

1.要素供给瓶颈凸显

一是土地资源紧张。园区用地指标欠缺,一些优质项目如出口加工基地、华信生物药业因土地指标制约而落地难、推进慢。二是资金严重短缺。据初步统计,工业企业仅流动资金缺口就突破10亿元,使得不少企业不得不从民间进行融资,造成了巨大的成本压力和债务风险。三是环境容量有限。目前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一大批优质项目亟待上马,但由于环境容量指标的问题,影响了项目的进度。四是用工难问题显现。长期拥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一去不返,招工难、用工贵在皖北这样的劳动力密集区域也已经有所显现。

2.结构不优仍较突出

一是产业链条不长。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一业独大,上半年实现产值281.3亿元,占区内工业产值70%以上。目前,除再生铅产业链不断延长外,再生铜铝和再生塑料产业链条较短,再生铝年产30万吨、深加工不足三分之一,再生塑料年产180万吨、深加工不足五分之一。同时该行业受国家财税政策和环保因素影响波动较大,国家的增值税退税比例一旦下调或取消以及环保约束趋紧,将直接降低企业盈利水平和生产量。二是三产比重偏低。与工业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兴业态的规模仍然偏小,2017年服务业经营(销售)收入仅占全区经营(销售)收入的5.2%,低于全省开发区平均水平13.6个百分点。

3.开放水平亟待提升

一是外贸出口占比较低。2017年,区内211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有出口交货值的企业有11家,仅占5.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完成出口交货值8.2亿元,仅占全部规上工业销售产值的1.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出口额7742万美元,下降19.3%,与全省开发区增长14.3%形成鲜明对比。二是招商引资有所下降。2017年,仅新批外资项目1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50万美元,同比下降53%(全省开发区为增长12.9%);入区内资项目(亿元以上)6个,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16.1亿元,分别下降45.5%和23.6%(全省开发区为增长12.9%和20.9%)。

四、推动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全省上下正在加快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对开发区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要求。界首高新区聚力创新、引领发展的一些新思路、新举措,对全省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在全省开发区中宣传推广。结合此次调研,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

精准有力的要素保障是开发区加快发展的必要条件。建议切块单列全省开发区年度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引导开发区盘活现有土地资源、建设多层标准化厂房;引导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加大对开发区项目的信贷投放力度,拓宽开发区债券、基金、资源增信等融资渠道;鼓励开发区与劳务输出地合作建立招聘基地,加大皖籍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宣传力度,多措并举缓解企业用工难;切实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加大对考核成绩优秀的开发区在土地、资金、环保容量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2.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

科技创新是开发区转型发展的灵魂和核心。建议适当降低“三重一创”项目投资申报门槛,对皖北开发区内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的项目予以认定,让更多政策惠及更多企业;加大对开发区建设孵化器、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等各类创新创业平台的奖补力度,支持开发区通过设立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投资贴息资金以及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等方式,搭建科技人才与产业对接平台;鼓励开发区对高端人才、境外股权投资、返程投资、人员落户及配套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3.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开发区是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加快开放是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议开发区在全面落实省里出台的制造强省、科技创新等系列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切实加大对引进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的奖补力度,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大企业。支持开发区申请设立保税仓库等海关特殊监管设施,鼓励省内开发区与德国以及沪苏浙粤等地开发区合作共建,并从土地指标、资金支持等方面“一事一议”研究具体扶持政策。

4.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

深化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开发区管委会与所在行政区的职能关系,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推行扁平化管理模式;赋予开发区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推行全员聘用和绩效管理,建立激励性较强的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制度;支持开发区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成果,大力推进“互联网+审批”“多评合一”和“多规合一”等创新举措,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猜你喜欢
界首开发区高新区
松木岛化工产业开发区
松木岛化工产业开发区
回顾与反思:界首彩陶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现状
界首渡口缅怀红军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安徽界首:生姜种植拓宽增收路
安徽界首:“兴农沙龙”开到了田间地头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遂宁高新区
高新区:全国“双创”示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