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军(重庆市石柱民族中学校 重庆 409100)
初中数学教学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要看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相对很多学生来说,算是比较难的一个科目。如果学生对于要学的知识和内容有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数学老师要想方设法的激发学生们的主体意识,做一名对学生们有大爱的老师,体现更多的情感性原则,让数学学习的过程成为一种有趣的沟通和交流,逐渐培养初中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下面探讨几点引导学生们自主学习的一些方法:
1.1 创设问题和学习情境,培养初中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们觉得数学难,主要是因为对数学反感,不喜欢数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还是要靠数学老师,找到他们不喜欢数学的原因,对症下药,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欲望,将会事半功倍。老师要有意识的创设一些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营造一种民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们感到舒服和轻松,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才能更有成效的学习。做一个让学生们喜欢让学生们感兴趣的老师,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们的学习心理为引导,探究更多让学生们愿意学习的氛围。
1.2 采取适当教学形式和合理的评价机制。作为数学老师一定要时常注意自己扮演的角色,起着主导作用的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交流的学习品质。在课堂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教学形式,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调控好课堂的授课时间,放手让学生们自己解决可以解决的问题,难以解决的问题要给予学生们充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适时点拨,让学生们恍然大悟。老师作为一个主导者,避免让学生们盲目的自主探究,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们正确的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师生互动,可以丰富学生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让学生们积极主动的获取新知识,还让他们学会了如何探索和学习。另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建设性的给予学生们评价,激励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学习,让他们正确面对学习过程中的成功或失败,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愿景。
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毕竟有限,课下的学习充分利用好了,课上的教与学也是事半功倍的。对于课外的自主学习,老师也要加以指导和调动。课外的学习不应该是完成任务式的机械的学习,老师的正确引导,可以让学生们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
2.1 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培养自学能力。学生们在课前预习即将要学习的数学内容,把课上要讲的知识提前了解一下,课上有侧重点的学习,让学生们尝试独立学习,可以逐渐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养成一个好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自学能力。这就要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学生们的情况来组织,如何调动他们愿意积极主动的预习,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未知知识的好奇心,是需要老师琢磨和推敲的。虽然一开始可能费点心思,可长期来看,老师教的省心,学生学得省心,学习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不但学生学的有成就感,老师教的也会很有成就感。
2.2 课本的例题与习题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要想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数学课本上的例题与习题,老师一定要更好的利用,做到举一反三。课本都是基础,即使再难的某道题,经过剖析和分解,都是课本上基础的叠加。所以老师一定要重视课本上的例题与习题,这些例题与习题利用好了,充分的掌握,做到心中有数,是根本不需要题海战术的,掌握好了方法和基本思路,抽丝剥茧,难题也是容易题。培养学生们福尔摩斯的探索精神,每个学生都是喜欢探险的,让数学题成为学生们探险的一个途径,每当抽丝剥茧,剖析分解一道难题,看看都是在学习哪种知识点,掌握解决难题的方法比解答几道题更重要。学生们在做习题的时候注意分析和数学中的哪个知识或技能是相关联的,深入理解课本上的内容,融会贯通,透过一些例题的现象看到知识点的本质。
2.3 有探索价值的课外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老师要把自主学习的机会更多的给到学生们,可以选一些不同难度的可以开发智力的题目,灵活多变的留些可以拓展知识的课外作业,让学生们自主探索。或者让学生们学习下一堂数学课的内容,留点还没讲到的作业看他们能否解答出,不管能否解答出,老师都要注意学生们的心理变化,切勿打击其积极性,老师要起好引导学习和指导学习的作用,通过多种方法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培养他们自我反思的习惯,可以通过回顾过去,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从而更好的解决未来的问题。
总之,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带动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们有了学习意愿,教与学都会事半功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欲望,帮助学生们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为学生们创设一个快乐学习的情境,拓宽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