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经典在语文课堂中绽放

2017-12-29 21:45高加光��
考试周刊 2017年35期
关键词:伦理道德经典诵读语文课堂

高加光��

摘 要:经典诵读、伦理道德教育、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语文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伦理道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伦理道德教育可以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既解决教育问题,又能解决家庭、社会问题。

关键词:语文课堂;经典诵读;伦理道德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一,它们无不强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几十年,我们忽略了伦理道德的教育,产生诸多的个人问题、家庭问题、学校问题、社会问题,在教学中我们也采用许多办法,但现状是学生一代不如一代、一届不如一届甚至一年不如一年。学校教育若只注重知识传授,其结果是事倍功半,君子务本,我们应从根本上入手,让伦理道德这一优秀传统文化重新回归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剑桥大学汤恩比教授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要回归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一九八八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了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二十一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孔孟的伦理道德学说已引起全世界富有智慧者的高度关注,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更有理由让孔孟学说进一步发扬光大,而语文课程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它在经典诵读、伦理道德教育、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必须让经典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绽放!

一、 伦理道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首先是传道,传圣贤之道,传伦理之道,传为人之道,“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而我们更多的老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道德的渗透,其结果是学生“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体会不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样的境界;老师是“师勤而功半”,体会不到“师逸而功倍”这样的效果。司马光在《才德论》里说“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这是德才之间的关系,所以教育的实质一定是先教德,后教才,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家长苦、老师苦、学生苦、社会苦……,因为把教育的“教”的左边的德,那个孝忽略了,直接在枝末上教才,如果没有德行做根基,才华反而还会成为人生的障碍,“才者,身之灾也”,因此,伦理道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二、 伦理道德教育如何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伦理道德是指人与人之间按照自然规律、自然秩序去工作、学习生活、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主要包含五伦八德,五伦指的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個方面。八德指的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每一个人做人的标准。如何不做空洞的宣传,而能扎实有效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以下是我的一点浅见:

(一) 借助教材,挖掘教材,实施伦理道德教育

文以载道,文以贯道,文以明道。我们要通过多角度的把文章中所承载的、所传授的道理,很明白地、很深刻地揭示出来,语文教材中能培养学生伦理道德的篇目很多,如《〈论语〉十则》《大道之行也》《鱼我所欲也》《〈孟子〉二章》,我们可以做一个专题,充分了解孔子、孟子以及儒家的思想、学说、著作、故事以及他们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价值和地位。可以了解他们对伦理道德的深刻阐述。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舍生而取义者也”等,可以看出他们把孝忠信义仁爱等德行落实在工作、学习生活、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中。特别是对孝的阐述:“夫孝,德之本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根,“百善孝为先”,孝心开,百善皆开,其他的德行,是从孝道延伸出来的。孝不是抽象的,从爱护自己身体开始,就不能熬夜沉迷网络、打架,注意安全等,“身有伤,贻亲忧”,德行上,在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中就不能不悌、不忠、不信、不礼、不义、不廉、不耻,让父母蒙羞,“德有伤,贻亲羞”,因此,要教育学生,把孝道时刻落实在工作、学习生活、为人处事、待人接物,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要时时刻刻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中。如学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渔家傲》,我们就要学习这位宋代第一人的政治抱负和胸怀,他八岁就立下宰相之志,二十三岁知道自己是范氏家族的后代,与母亲洒泪而别,生活极其艰苦,五年时间,过着饘粥就虀的生活,但却大通六经之旨,尤其擅长《易经》,二十七岁就中了进士,用自己俸禄资助四方读书人,而自己的四个儿子,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却买了一千多亩田来赡养族人,政治上几度沉浮,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心不改,“不以宠辱更其守,不以毁誉累其心”,“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及“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他的至忠、至孝、至仁、至义等伦理道德给后世极其深刻的影响。“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他的后世子孙更是后福无穷。要把范仲淹的故事、政治抱负、德行风范做一个专题,告诉学生,读书要志在圣贤,要立大志、立高志、立壮志。

(二) 诵读经典,弘扬伦理道德教育

每天早读课、每节课前几分钟,或课余时间,我们可以组织同学诵读经典,诵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我们可以诵读的经典很多,可以先读《弟子规》,再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孝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不断的诵读,不断的积累,不断的深入,同时可以结合国学老师对这些经典的讲解,就能不断地领悟经典的教诲,就能使我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中随顺圣贤的教诲,而不是随顺自己的情绪、烦恼习气。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伦理道德修养。endprint

(三) 读、看、讲、议《德育故事》,实施伦理道德教育

《德育故事》包含“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伦理道德,内容丰富多彩,是一个个古圣先贤演绎出来的经典人生,是值得后世子孙学习效法的典范。如《启迪心灵的钥匙》这本德育故事书收录了389个经典故事,如“闵损芦衣”“泰伯采药”“岳飞报国”“季札挂剑”“仲淹义田”“杨震四知”“勾践尝胆”等等,每周利用一节课时间,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德育故事,就好像与圣贤人对话,学习他们的德行风范;可以通过观看《中华德育故事》DVD碟片,通过视听感受启发我们心灵深处的伦理道德意识;通过讲述德育故事,如课前三分钟演讲,或演讲比赛,讲述他们学习和践行的心得,记住他们的言行,可以更直接的学习这些伦理道德;召开主题班会,讨论“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节日,我们的认识以及应该怎么做。每一个德育故事我们还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并联系现实社会发生的现象,交流心得感受,可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并切合实际地践行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四) 写作中,渗透伦理道德教育

在写作中,我们很多同学的文章,素材单一,内容肤浅,言之无物,非常苍白无力,主题无法得到升华,描写景色,就“啊!这景色真美”,就没了,不知道怎么美,都没有真情实感;一写做好事,都不知道怎么写,要么就是几年前用的“扶老大娘过街”,要么脑袋一片空白,对人生毫无感悟。为什么古人的文章,千古道德文章,行云流水,读起来气势磅礴?那是真感情,好文章,不是坐在那苦思冥想出来的,他是真有那种德行、感悟,于是就下笔如有神。如果能够把这些经句,圣贤的教诲和德行风范,通过不断的诵读,不断的力行,把这些感悟在作文中表达出来,不但能提高写作水平,而且对伦理道德的认识将更为深刻。

学习这些伦理道德,我们就能明白这些社会问题、灾难的根源是什么, “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也能找到解決这些问题和灾难的根本办法,但伦理道德教育的实施还要多方面配合,首先作为教育者要不断地学习和力行,具备这些知识,才有可能教给学生,然后还要家长的配合,学校、社会的支持等等。在语文课堂实施伦理道德教育可能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就让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摸索,让经典在课堂中尽情的绽放!

参考文献:

[1] 蔡礼旭著.家道.

[2] 《启迪心灵的钥匙》吉林师范大学

[3] 李毓秀.《弟子规》

[4] 王贵清.《弟子规——做人的根本》endprint

猜你喜欢
伦理道德经典诵读语文课堂
企业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安全生产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及其研究
让伏羲教育的阳光沐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唤醒、发掘、传达
突发新闻采访中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平衡
对新闻摄影伦理道德的研究
伦理道德在清代借贷契约中的约束力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