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玲
〔摘 要〕我国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风俗和习惯,各个民族间的文化各有特点,充分挖掘民族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到文学创作中去,找到适合我国民族类高校大学生文学创作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借鉴和衍生,在民族类高校的土壤里面落地、生根、发芽、推广,从而提高民族类高校大学生的文学创新能力。
〔关键词〕民族类 文学创作 高校大学生
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是作家对生命的审美体验,通过艺术加工创作出可供读者欣赏的文学作品的创造性活动。作家王蒙在谈到文学创作的基本经验时说:“作家的能力首先是感受生活和表现生活的能力。”指的是文学创作所需要较强的感受能力。大部分大学生能够自发地、朴素地通过感受来进行文学创作。作为民族类高校的大学生,应该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找到文学创作的科学方法,为民族类高校大学生文学创作能力的培养教育做出贡献。
一、民族类高校大学生在文学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文学创作需要一个适当的环境,我们以往看到的文学作品多数跟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文学创作与发展离不开“三要素” (种族、环境、时代),而对于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大学生来说,文学创作的火焰往往是在大学校园中点燃的,尤其是在民族类高校的大学校园里,给大学生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优秀的文化资源。
近年来,我们对民族类高校大学生的文学创作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考察,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文学创作的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觉得以后也不会进行文学创作方面的工作,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意义不大。他们立足于本专业的学习和社会实践,为了获得专业等级证书,会参加一些培训班,目的是为了以后找一个好工作,修炼一个谋生的手段,很难静得下心去写作,更不必说去进行文学创作。文学专业的学生情况相对来说好一点,他们会进行诗歌或者散文类作品的创作,也有部分学生会在相应期刊上发表类似的文章,但是这些学生占很少的一部分。对于小说或者短篇小说题材的作品几乎没有,除了没有时间去整理收集相关资料以外,也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去构思创作。学生在文学上的功底大部分都很薄弱。再者,学校在文学方面的教育投入力度也不大,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方面的指导没有针对性;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方法,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创作文学的积极性,也没有定期开展文学创作的相关活动。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也有极少数高校组织过文学相关活动,例如“笃学讲堂”,定期邀请文学专家、学者来校开讲;“大学生文学知识竞赛”,为文学知识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大学生文学作品展览”,体现了浓郁的人文情怀和民族风格。这些有助于提高文学创作、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民族类高校大学生文学创作能力培养的方法
我国民族类高校的分布范围广泛,有的地处经济发达的地区,有的则处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但是它们都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民族类高校还有与其他高校所没有的优势,我国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风俗和习惯,各个民族间的文化各有特点,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在民族风格浓郁的大学校园里,一定会孕育出不同韵味的文学作品。
目前,改变这样民族类高校大学生文学创作能力处于比较困难的境地,就要立足于本地区的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实事求是,努力推进民族类高校大学生文学创作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将文学创作课程纳入高校大学生必修课中去,作为教学内容中的必修学分进行强化。针对民族类高校大学生比较薄弱的文学创作功底,应当由学校整体布局,教师作为引导,让文学成为各个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成为课程的一部分,将文学创作纳入课程建设的一部分,也作为大学生学习考核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以及本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并保证认真贯彻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准备教案内容,仔细研读文学作品,从作品的题材、作者立意、行文脉络、写作手法等诸多方面进行解读,培养大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并定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文学创作的课堂上活跃起来,提高对文学创作的兴趣。教师可以组建文学教育小组,制定适合民族类高校大学生的文学创作教材,让文学走出课堂,走进大学生们的生活,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小事中收集文学创作素材的意识。
2、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形成民族风格的文学创作体系。民族类高校部分处在少数民族地区,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十分鲜明的地域、文化、民俗特点,对这些方面进行挖掘和资源整合,从中找到文学创作的素材和角度。比如湖北民族学院地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它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有土家族、苗族、侗族、汉族、回族、蒙古族、彝族、纳西族、壮族等29个民族。在居住方面,古代时,土家人“所居必择高岭”,往往同姓数十户或上百户集聚而成为一寨,苗家喜合族聚居,一姓一寨,或数姓一寨;在饮食方面,恩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所以当地餐饮既有蜀地麻辣特色又具潇湘咸辣风格。特别是当地颇具土家族和苗族特色的风味小吃更是吸引了不少的游人,比如有合渣、腊肉、豆干等;在舞蹈方面,土家族最有影响的歌舞就是摆手舞,是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種活动。在风俗方面,有被誉为“土家情人节”的女儿会;在民歌方面,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全面,与劳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清新凄艳、乡土风俗、儿女情长,是土家民歌的主要特色。这些丰富的民风民俗都可以成为文学创作过程中挖掘的闪光点。
3、实地考察调研,夯实文学功底,开展学术讲堂活动,举办文学知识竞赛。南宋诗人陆游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作为民族类高校的大学生,要想写出有深度的文章,除了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来充实自己以外,还要渗入到课堂内外;深入到基层工作者的环境中去;深入到少数民族的生活中去;深入到日常的点点滴滴中去,做一个有心人,去发现文学中所需要的素材,找到创作时的灵感,并及时记录下来,为升华文学作品内涵埋下伏笔。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他就像一面旗帜指引着我们在文学道路上前进的方向。学校要定期开展学术讲堂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或者知名作家来校开讲,了解他们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经历,品味他们的心路历程。通过讲座,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写作兴趣,对大学生投身文学创作有很强的召唤力。在丰富多彩的民族类高校大学校园生活中,学校可以举办文学知识竞赛,即是对大学生文学知识的一个小测验,也是为有文学创作兴趣的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学创作的星星之火一定可以在民族类高校的大学生中燎原。endprint
4、合作共赢,扩大文学创作的朋友圈。党的十八大以来,正在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一起,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一个走向复兴的民族,更需要最广大的朋友圈,而扩大朋友圈的前提是合作共赢。民族类高校的发展不能是孤立存在的,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应该加强与地方媒体的合作,努力打造大学生文学创作的平台,同时,校园新媒体、广播、报刊以及地方媒体、电视、网络等机制可以提供优良的资源环境,为民族类高校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文学创作舞台,也为以后文学作品的发表提供了途径。通过深入合作,可以了解最新的文学动态,品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为自己的文学创作道路指引方向,认识文学创作中志同道合的朋友,对文学作品可以相互评鉴和欣赏,期间也是自我学习、再创作和提升的过程。让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文学的方式展现出来,走向世界,走向每个人的心里。
三、对民族类高校大学生文学创作的展望
文学创作不能脱离母体而存在,只有植根于民族血脉的文学作品才有生命力。在创作的过程中,态度要端正,要摒弃私心杂念,带着一颗纯粹的心去写作。杜书赢指出:“他(作家)恰恰要摆脱直接的实用目的和直接的功利态度。如果不能摆脱直接的功利态度而取得某种精神上的自由,他就很难从事真正的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心血的付出和岁月的积淀。作为民族类高校来讲,学校要营造浓郁的文学氛围、教师要起到引导大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的作用,但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大學生自己,利用身边丰富的资源环境,基于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了解自身民族的发展历程和所取得的文学成就,挖掘深厚的文化内涵,潜心阅读钻研,定能写出好文章。
注 释:
①泰纳.艺术哲学[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②陆游.陆游集 [M].北京:中华书局,1976:1834.
③杜书赢.文学原理创作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参考文献:
[1] 狄其骢 王汶成 凌晨光.文艺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4-01:183
[2] 泰纳.艺术哲学[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3] 陆游.陆游集 [M].北京:中华书局,1976:1834.
[4] 杜书赢.文学原理创作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CSQ150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