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主观幸福感、职业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2017-12-29 23:41邹艳荣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高校教师心理健康

邹艳荣

[摘要]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针对某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主观幸福感、职业效能感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处于正常水平,性别、工龄、婚姻状况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主观幸福感、职业自我效能感影响不显著。学历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主观幸福感影响不显著,但对职业自我效能感影响显著。在相关及回归分析中发现SCL-90总分与职业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但不显著,主观幸福感与职业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职业效能感

随着社会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越发关注,高等院校教师的生活状况及心理健康状况也日益被社会大众所关注。高校教师不仅是大学生的良师益友,也是他们的心灵导师,在学习、生活、工作各方面对大学生的今后成长带有一定的指导和模范作用。但当今的高校教师在赚钱养家、教学质量、学术成果、职称评审、申请课题等多重压力之下,心中多有迷茫、困惑,无处诉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心理问题。比如张现红(2014),孙洪策(2014)研究表明:不少教师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出现焦虑、抑郁、冷漠、偏执,人际关系不良,职业倦怠等问题,甚至一些高校还出现个别教师意外死亡或自杀现象。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关注这批拥有先进科学知识,高创造力的教师群体,积极建构一套科学有效的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防御机制体系,帮助高校教师尽快掌握自我调试技巧和方法,提升自我心理健康水平。

在查阅相关文献基础上,我们发现,针对教师群体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群体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研究资料比较多,而针对高校教师这一高知识群体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文献则非常少,但高校教师现实生活中的教学、科研压力又远远大于中小学教师,其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可见,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本文以某市高校为例,探讨高等学校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自我效能感概念最早由班杜拉提出,指的是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一事件的主观预测和判断,不是个体自身的实际能力或行为。换句话说,自我效能感也就是个体相信自己能处理好一件或多件事情的一种信心或信念,反映个体在困境面前勇于挑战,战胜困难的一种信念。职业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理论在职业领域的延伸和应用,它指的是个体在现有基础上综合各种信息,根据自身的职业特点和职业能力大小,所形成的对自己在本行业从事某种活动的信心或信念,它反映的是个体对自己完成本职业相关任务或行为目标的一种信心或信念,不代表人的某种人格特征。随着人们对自身行为能力或信心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单位开始关注职业自我效能感在具体工作中的运用和效果,与之相关的研究也随之增多。赵美玉(2011)研究表明教师自我效能感与SCL一90各症状因子得分呈显著负相关,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杨建原,吕红云,赵守盈(2012)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和心理健康存在显著负相关,教师的心理健康对教学效能感有一定的负向预测作用。邢强(2010)研究表明教师集体效能感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个人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对自己生活质量满意度和幸福程度的一种主观评价和判断,反映个体在社会中的生活质量,是一个社会或国家发展的重要参考指数。随着积极心理学在社会个体中的广泛推广和运用,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系列研究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倪献鸟(2013)研究表明高校辅导员教师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效能感呈现显著正相关。于家杰(2013)研究表明教师教学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联系密切,提高教师主观幸福感有利于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升。陈瑜(2012)研究表明,不同人口统计特征的高校科研人员的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职业幸福感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男性高于女性,本科、博士学历高于硕士学历,年龄、职称越高,感受到的职业幸福感越高。董朝辉,王荣(2013)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显著影响教师心理健康,教师主观幸福感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好。陈洁,田广,魏睿(2013)研究表明,症状自评量表的各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负相关,其中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与敌对维度对主观幸福感具有顯著预测作用。由上可见,主观幸福感与职业自我效能感关系密切,两者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塑造着个体的不同行为。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7所高校随机抽取11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04份,有效回收率为95%。其中男性30人,女性74人;按工龄统计,0-5年22人,5-10年31人,10-15年29人,大于15年22人;按学历统计,大专15人,本科49人,硕士23人,博士12人,其它5人;未婚21人,已婚83人。

(二)工具

1.SCL-90自评量表

本量表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涵盖了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学内容,包含9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量表采用5级(无、轻、中、重、极重)计分法,分别用1、2、3、4、5标记。分数越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本量表在国内被用来检测个体的心理状况,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在本次调查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8。

2.职业自我效能感量表

由Ralf Schwarzer教授和同事编制完成,是单维量表,共10题,采用四级评分制。该量表主要考察个人遇到困难或挫折时的自信心,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总分越高,自我效能感越高,在本次调查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6。

3.主观幸福感量表

采用张兴贵编制的主观幸福感量表,该量表共37个题目,报告过去几周对自己生活状况的看法,采用7点式记分,得分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该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介于0.71-0.91之间,总量表和各分量表的稳定性信度介于0.54-0.85之间,说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在本次调查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7。endprint

问卷调查收集回来的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高校教师SCL-90、主观幸福感、职业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F=0.06,P>0.05)、主观幸福感(F=1.9,P>0.05)、职业自我效能感(F=0.85,P>0.05)影响不显著。说明在高校教师群体中,性别不是影响男女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

(二)高校教师SCL-90量表各因子得分与常模的差异性分析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高校教师SCL-90量表总分略高于常模,但没有显著差异(T=0.14,P>0.05)说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处于正常状态。但在各因子上可以发现:躯体化、强迫、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分数略高于全国常模,但没有显著差异,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偏执四个因子均值低于全国常模,其中人际关系因子显著低于全国常模达到显著(T=3,P<0.05)。

(三)高校教师SCL-90、主观幸福感、职业自我效能感在工龄、学历、婚姻上的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工龄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F=0.242,P>0.05)、主观幸福感(F=0.524,P>0.05)、职业自我效能感(F=0.620,P>0.05)影响不显著。说明工龄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职业自我效能感影响不显著。

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主观幸福感在学历上没有显著差异(F=0.981,P>0.05;F=1.78,P>0.05),但自我效能感在学历上有显著差异(F=2.984,P<0.05),具体表现为硕士>本科>博士>專科>其他。

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主观幸福感、职业自我效能感在婚姻上没有显著差异(F=2.791,P<0.05)(F=0.791,P>0.05)(F=0.476,P>0.05),但表现出已婚者比未婚者主观幸福感、职业自我效能感高。

(四)高校教师SCL-90与主观幸福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SCL-90总分与职业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但不显著,主观幸福感与职业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说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其主观幸福感、职业自我效能感也就越高。

(五)职业自我效能感在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状况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根据温忠麟等人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的具体程序对职业自我效能感在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状况间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检验采用逐步进入变量法,首先以职业自我效能感为自变量,以SCL-90总分为因变量,求出回归系数c(0.286),显著性p<.000;其次以职业自我效能感为自变量,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求出回归系数a(0.432),显著性p<.000;最后以职业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为自变量,以心理健康状况为因变量,求出回归系数c(-0.343),显著性p>.05和b(0.132)显著性p<.000。可见在引入中介变量职业效能感后,主观幸福感对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影响。说明职业自我效能感在心理健康状况和主观幸福感间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

三、讨论与结论

(一)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处于常态,性别,工龄、学历、婚姻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影响

说明这些不是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高校教师科研工作压力比较大,授课任务繁重;长期超负荷的长时间工作,缺乏锻炼和睡眠;面对高校激烈的竞争,人际关系淡薄;再加上来自家庭的经济生活压力让高校教师承受巨大心理压力,苦不堪言,心理自我调适能力有待提高。因此,要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要对高校教师有一个合理的社会期待,理解他们的辛苦与压力;高校管理部门要在教师群体里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不再单一的以科研成绩、发表论文数量、教学任务多少来衡量教师优劣,逐渐提高高校教师工资待遇和福利,让高校教师减轻经济生活压力安心做学问,传道授惑。此外高校教师自身还需要学会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增强体育锻炼,扩大人际关系交往面,多参加集体活动,让自己的生活多元化,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信心。

(二)学历对职业自我效能感有显著影响,性别、工龄、婚姻对职业自我效能感没有显著影响

说明在当前高等院校中,学历是影响高校教师职业自我效能感的一个因素,除此之外教师的职称、工作能力是否得到认可也会影响高校教师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可见要提高教师的职业自我效能感需要学校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建立良好的教师激励和晋升机制,让教师的辛苦付出得到认可和尊重,提高工作自信心。

(三)SCL-90总分与职业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但不显著,主观幸福感与职业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

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主观幸福感、职业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心理健康状况,主观幸福观也可以通过职业自我效能感影响心理健康状况。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状况呈负相关但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我们的调查人数不足,让两者之间的负相关未达到显著,还有可能是高校教师自身对主观幸福感的要求比较高,对主观幸福感的评价较低导致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呈现负相关趋势但未达到显著。鉴于此,高等院校需要创造物质、精神条件让教师感受到在学校生活工作的乐趣而不是压力,面向高校教师开展积极心理学讲座,普及积极心理学知识,让教师在生活工作中感受到学校的对教师生活的关注和鼓励,提高其主观幸福感、职业自我效能感,进而最终提升心理健康状况。endprint

猜你喜欢
主观幸福感高校教师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档案工作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西藏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