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萍
〔摘 要〕民族声乐代表了一个地方的文化传统,有着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被称为“活态”的文化遗产。它本身更是蕴含着浓厚的乡土情结,当地人们可以靠着它将彼此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本文从湘方言区域普通话正音角度审视湘方言区域普通话正音在民族声乐《西厢记》演唱中的运用,并对民族声乐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湘民间音乐的发展,推动文化的传承和振兴,从而为湘音乐文化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关键词〕湘方言区域 普通话正音 《西厢记》 演唱
《西厢记》一直以来都十分受人们的欢迎,它的作词作曲都非常优秀,人物刻画也是活灵活现,在情节上更是引人注目,是我国古典戏曲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其创作至今已有七百多年,时代的潮流一浪接着一浪,但是《西厢记》在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性是无法撼动的。在历史潮流中有着很多剧种,几乎所有的剧种都对《西厢记》情有独钟,它们用自己的风格演绎着这部经典之作。在近代,京剧、昆曲、豫剧等都有《西厢记》的曲目,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不错的影响。但是和民族声乐相比起来,它们的影响力就无法与其相提并论了。观众对民族声乐的认可度极高,相对京剧这些剧种,民族声乐更受欢迎和喜爱,演员们对于《西厢记》的感情投入也十分到位,这也就让民族声乐有着独特地位。如果深入追究这其中的原因的话,那么应该有以下几点,首先就是,《西厢记》这个故事是以蒲州为背景发生的,它的主要故事都是在蒲州的普救寺,蒲州就是《西厢记》的发源地,二者之间有着一种莫名的联系,这也使得它们之间更具有亲和性;其次就是《西厢记》这部作品在蒲州一带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当地人从小或多或少的受到这方面的熏陶,有很好的群众基础,而且群众基础更能督促演员们表演得更加完美;并且,《西厢记》在蒲州的表演可谓时间久远,有着很多代艺术家的表演积淀,使得人们对这出戏印象更加深刻。
一、湘方言区域普通话正音在民族声乐《西厢记》演唱中的运用
民族声乐《西厢记》剧本最大的改动就是改变了过去以红娘为主角的结构,增加了莺莺的戏份;唱词也用得十分通俗。
(一)演唱的声韵。在晋剧中,表演者唱腔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地理因素、文化因素、民间音乐、方言等等都对唱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在湘方言区域,普通话的正音对它的影响最为深远,产生的作用也最大。在湘方言区域,普通话正音学是一门学科,它主要是用来研究语言的发音学科,它对于晋剧唱腔的影响非常深远,有着重大作用。它主要包括社会部分和地域部分。一般而言,一种地域湘方言区域普通话正音学都是集中在同一地区的。即使是有同一种语言,也会因为地域或者言谈习惯的原因而产生一定的差异,而社会湘方言区域普通话正音就是研究这方面问题的。
一是声母。在晋中区域,很多地方都是不分平舌音和翘舌音之间的,在音标中的zh,ch,sh,他们大多念成z,c,s,比如“师”念成“思”,“成”读成“曾”,这些现象比比皆是。在榆次、平遥等地区的人们通常会把送气声母读成不送气的声母,像是p读成b,q发音为j,ch读成zh等等,就像“普”读成“补”,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在祁县,人们对尖团音的区分不是很明确,人们经常将j、q、x读成z、c、s,比如“起”读成“此”。在晋中,大多数地方在u为韵母,而声母是s时,经常会读成x,比如“速”读成“旭”。还有部分地区对f与h分不清楚,例如“花”与“发”不分,“佛”和“胡”不分。
二是韵母。对于前鼻音韵母和后鼻音韵母的韵尾分不清楚,比如uen和eng,再比如in和ing,會把“幸福”读错成“信服”,错把“孕期”读成“用期”,这些现象随处可见。还会因为开口度没有做到位,错把a读成了ang,就像“他”容易念成“汤”。ian读成ie,an读成e,比如常见的“边”读成“憋”,“冤”读成了“约”。在左权地区,人们会容易把ou读成e,经常会有“沟”读成“个”,“厚”读成“贺”,除此以外榆次和左权地区的人对于uei和uai这两个复韵母的发音有不同之处,就像“回归”这个词,左权地区会读成hui guai,而榆次通常读成huai gui。
民族声乐声腔是随着湘方言区域普通话正音的变化而变化的,为了唱腔能“字正腔圆”,旋律行腔须大致依照湘方言区域普通话正音的字音的调型。在民族声乐《西厢记》中,莺莺唱段“红娘姐与我把书信传”中,“书”是翘舌,演唱中读成平舌,“红”并读成“风”,“信”读成“森”,“传”读成“专”等。
(二)演唱的语气。在不同的行业中,发音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色。为了方便展示自身的特色,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的方法变化演唱方式,以及调节演唱的声色。比如。生行,为了能够使表演的音色变得明亮、飘逸,让人有一种空亮的感觉,这就要求演唱者在进行表演时对自身进行气柱的调节,让其变细,并且通过声带边缘的振动来发声,其共鸣的位置相对靠前,利用头腔产生共鸣;而花脸行的演员表演时则要求音色雄浑、粗犷、有底气,在表演时,让气柱变宽,拉长声带,产生共鸣的位置向后,主要在硬腭偏后产生共鸣,提起软腭来增加演唱声音的厚度。当需要音调向上时,要充分考虑到鼻腔的作用,它的共鸣对音调向上提有一定的帮助;当需要唱腔音调向下时,就要利用胸腔的作用,用它的共鸣来达到效果。
在民族声乐中,一开场,从法聪和红娘的唱词中就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法聪唱词粗俗,把张生圈在家里不出屋比喻成一只井底的大蛤蟆,而红娘则是把莺莺比喻成一朵插在瓶中的迎春花,不难看出,法聪和红娘在素质和剧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法聪是一个和尚,并不是张生的书童,他和张生的关系是一种类似于朋友的关系,所以不需要避讳什么,有什么说什么,他看不惯张生每天窝在家里,就心直口快的埋怨张生;红娘和莺莺的关系则是主仆的关系,说话的时候必须考虑身份,她想让小姐去赏花,就挖空心思说每天待在家里,像蔫了的迎春花。就是简简单单四个字也是红娘唱成“游殿赏花”,而法聪唱成“逛达逛达”。
(三)演唱的风格。当进行晋剧表演时,对字音有着很高的要求,在徐大椿写的《乐府传声》中就有提到演唱时字音的正确唱法,他强调对每一个字都有头、腹、尾,要想把戏唱好就必须做到从头到尾唱完,在前一个字彻底唱完之后才能继续下一个字的演唱,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清楚地唱完每一个字,满足演唱对字音的要求。牛派的表演风格就是要求在演唱时要底气十足,铿锵有力,要求吐字清楚,唱腔稳重润滑,有一个自然的过度,丝毫不主动迎合大众的所谓审美,有着自己的判断标准。正是因为对于字音的讲究,才有了很多传唱甚广的优秀作品,才有那些愈久弥坚的经典之作。
对于民族声乐,不但要求声音动听空明之外,还要求真情实感,强调感情的投入,这是它们始终坚持的核心思想。也正因为如此,它能够在戏曲中有着自己的独特地位,倍受喜爱。
在民族声乐《西厢记》中,崔莺莺没有了忸怩作态的闺秀气,张生摒弃了文弱书生的穷酸气,红娘变得更大胆泼辣,更富有反抗精神。在唱腔上,张生与法聪,莺莺与红娘,老夫人与方丈是各不相同的。张生的唱腔趋于柔美,法聪的更显粗犷;莺莺的有些内敛,而红娘的则透着活泼和聪慧。不同的唱词与唱腔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即便是相同的人物在表现不同的心情时,音乐的轻重缓急,都是表现的关键。
二、湘方言区域普通话正音对民族声乐作品演唱的影响
(一)加强民族声乐传承人的培养方式。戏曲学校对于民族声乐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为剧团输送大量的人才,保持剧团的活跃氛围,对于推动地方戏的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湘地大部分民族声乐团体与一些艺术学校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为剧团输送新鲜血液,剧团接纳学生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样的合作是一种双赢的合作,在有利于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同时还能够增强剧团的有生力量。
湘民族声乐的表演者大多在戏曲学校进修过,这些学校招生大多数都是招收的农村孩子,而且戏曲本身要求要从小学起,于是学生很多都是年龄较小的,接受教育的程度不高,这就导致出现了戏曲演员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的现象。在戏曲学校中,也有着对文化的轻视,学校只强调表演的效果,不在意学生们文化素养的提高。教学的老师们大多也都是戏曲表演者,自身文化有限,从而学生也会产生学习不重要的错误认知,最终这种风气在集体中蔓延,也就导致了演员们文化素养较差的问题。这一问题看似简单,但实际上这大大的制约了演员们的进步和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湘民族声乐剧团得做出改变,强调文化底蕴在戏曲表演中的重要性,着重提高年轻演员的文化素养和底蕴。
在湘民族声乐的发展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编剧和导演的稀缺。这个问题也是制约戏曲发展的问题,在近些年,很多戏曲的编剧都是从戏曲编剧处购买,在导演方面也面临些相似的尴尬处境,戏曲的导演要靠从戏曲学院邀请。其实戏曲不但面临着这些困难,甚至有的时候连相对专业的作曲人都没有。戏曲人才的稀缺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戏曲发展的困境,但是面对问题,我们就要想想该怎么办,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多招收戏曲方面的人才,对人员按其兴趣进行人员分配,培养专业化人才,对于招收的范围要适当的扩大,有了比较多的群众基础,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接着对于戏曲的编剧和导演要给予优秀的工作环境,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鼓励;最后,加强对导演和编剧的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进行自我提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支持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
(二)民族声乐剧团产业化发展。随着电视、电影的发展,可以说对戏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人们除了看戏之外有了更多的娱乐选择,人们的娱乐不在局限于戏曲表演。虽然这些技术的发展对戏曲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是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戏曲的传播和发展,人们通过将戏曲与这些技术结合,做到了更好地传播戏曲,使得戏曲产业有了更好的发展。
在对一些优秀戏曲进行了光碟的录制,对戏曲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保护和传播作用。在很久之前就有了录制戏曲的先例,早在1976年解州关帝庙就进行了《杀狗》《少华山》《卖水》以及《贩马》的录制,这也就意味着戏曲与现代技术的一次良好融合。除了上述的几部作品以外还有很多其他优秀的作品,比如由张有才主演的《朝房》和《杀家》,还有由张保演绎的作品《舍饭》,经典的戏曲作品《西厢记》等等。在那个时期有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被录制成为光碟,对戏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在2006年的时候民族声乐更是被国家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也是首批被列入其中的保护项目,这也从侧面体现了我国对戏曲艺术的重视程度以及对它们进行保护的决心。
(三)让民族声乐走进中小学课堂。一般戏剧演员都要从小就开始培养,所以这就造成了演员的学历较低的情况,有的演员甚至只有小学学历,这就给民族声乐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鼓励把演员送去进修,鼓励他们培养自我学习的习惯。为了进一步促进戏剧的发展,这些都应该得到一定的鼓励和支持。
在一些学校里可以适当地进行戏剧的宣传,让学生对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形成扎实的观众基础。在中小学也可以开展一定的戏曲课程,对孩子们进行一定的熏陶,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剧团的演出生活,一些艺术学校成立了民族声乐青年团,增加同学的表演能力,为以后站在更大的舞台上做准备。除此以外,学校的音乐专业也能够为民族声乐输送一定的人才,保持民族声乐的活力。这个专业有三种招生方法,一类是五年制,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这部分学生前三年在校学习,之后就到艺术学院进修;还有一类同样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不过是三年制的;最后一类是六年制的,招收的是小学毕业生。对于这些学生,设置有针对性的课程,比如乐理、乐器、音乐发展史等等课程,对完成学业的学生进行推荐工作,让他们有一个可靠的出路。在生源方面,要尽量提高学生的质量就必须适当地扩大招生范围,因此学校也做出了一些调整,比如免除学费,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这些调整都非常有利于对民族声乐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民族声乐的历史可谓悠久,有着很大的文化价值。数百年里,它受到了不同地域文化的洗礼和磨砺,也与很多艺术融会贯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己的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民族声乐是对当地生活的真实反应,也受到现实生活的影响。它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应,是當地文化发展的一种记载形式,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它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是文化的传播工具。民族声乐值得人们的重视,它蕴含的不仅是文化底蕴,还有人们的民族情节,它更会是一种精神食粮,是我们的宝贵财产。
参考文献:
[1]卫洋. 美声发声技巧在晋南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D].四川师范大学,2014.
[2]王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民族声乐”研究[D].河南大学,2014.
[3]李帆. 晋南地区民族声乐改革研究(1949-1965)[D].湘师范大学,2015.
[4]张钰. 晋南传统民族声乐用韵考[D].中南大学,2010.
[5]陈奇. 运城市当代民族声乐发展调查研究(1970-2008)[D].湘师范大学,2009.
[6]韩晓丽. 民族声乐唱腔音乐中蒲白与晋南湘方言区域普通话正音的密切联系[J]. 艺术教育,2013,02:88-89.
[7]李淑珍. 对民族声乐音乐创作特点的分析与研究[J]. 黄河之声,2016,22:102-103.
[8]姚蒲怀. 让民族声乐声腔艺术与时俱进永葆青春[J]. 音乐创作,2014,02:164-165.
[9]何伶俐. 戏曲表演中的演唱心理探微——以《西厢记》演唱中的“移情”、“表象”心理研究为例[J]. 四川戏剧,2014,09:40-42.
[10]张燕丽. 试论晋中区湘方言区域普通话正音对晋剧唱腔旋律的影响[J]. 中国音乐,2012,02:189-192+205.
[11]杨良才. 民族声乐《西厢记》的舞美构思及创作[J]. 运城学院学报,2016,02:28-30.
[12]钱颖. 运城市民族声乐团的调查与研究[D].湘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