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华
一
一场萧萧的冬雨笼罩着黄屯的山水。朦胧的烟雨中,黄屯就仿佛是一件稀罕的老物件,只舍得让来访者隔帘观看。
黄屯向我们展示的第一件老物件,是它的老街。
初冬的雨把老街润出一点戴望舒《雨巷》的味道,只是不见那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哀怨的女子。老街据说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历经一场场的天灾人祸后,现存的一些老宅大都是清末民初的建筑。斜雨冷风,让老街显得更加颓败,像坐在老篾器店门前那位妇人满鬓的灰白,萧寒而寂廖。
老式剃头铺里的镜子照出时光的皱纹,也容易让人想起童年。铁匠铺炉火仍旺,叮叮当当地敲打出岁月的回音。小吃店的油烟在巷子里弥散,渲染出浓浓的人间烟火味。停足老街,是一定要尝一尝这里的米饺和大饼的。
在一家早点铺落座,现炸现烤的米饺和大饼便摆上了八仙桌。米饺的外形像一弯金黄的新月,入口外焦内软,酥脆的饺皮和香热的饺心被齿舌拨弄,风味独特。大饼是用柴火大锅炕蒸的,清爽而不油腻,入口松软香浓。
据传,黄屯的大饼,慈禧太后也曾尝过。那是庚子年七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被一班大臣簇拥,从北京向西逃亡。行至怀来县附近,已是饥疲难耐。此时,有宣化镇总兵何乘鳌接驾,见太后饥饿,于是磨米成粉,包裹菜心,做成自己家乡的黄屯大饼奉上。慈禧及光绪等尝后,赞不绝口。
遗憾的是,黄屯大饼虽然美味,但至今也名不见传。今人叹息,若是何乘鳌当时乘慈禧大悦,讨得一份谕旨,黄屯大饼怕不是今天的无闻。
二
黄屯地处安徽庐江西南僻壤,像一块掩埋在沙砾里的美玉,默默无闻且天然去雕饰。它的无闻与纯朴,又恰如它的美味大饼。
在黄屯镇东翠竹掩映的山坡上聆听了光明寺的梵音,我们驱车去看黄屯展示出的第二件老物件——汪氏宗祠。
车子在山野中穿行,雨雾中的黄屯大地像一篇韵文展开在我们面前。雨洗过的山峦是苍翠的,枫叶、乌桕正红,银杏、梧桐正黄,它们点缀在路边、村头、山坡、溪边,看似随意自然,却像是一篇美妙文字中优雅的平仄韵律。
车子在山坳处一个名叫汪家冲的村落停下。首先扑入眼帘的是三棵参天的古槐柳,古树的对面就是汪氏宗祠。
已有几百年历史的汪氏宗祠依山而建,经过修缮的祠堂为三进式徽派建筑。一进门厅,上建开放式楼台,可舞狮唱戏。二进为议事厅,家族里的重大事件都在这里研究决定。三进为祭祀厅,供奉着黄屯汪氏的先祖牌位。
从悬挂在祠堂内壁的家族谱溯源,可推至轩辕。由此不得不感慨,泱泱华夏,谁不是炎黄的血脉?黄屯汪氏,据考为湖北吴姓于六百多年前为避战乱迁来,改为汪姓。汪氏落地生根,子孙繁衍,香火旺盛,遂成黄屯大姓。
在黄屯的山水间,还有何氏、朱氏、陈氏、叶氏等祠堂,只是没有像汪氏宗祠一般保护得好,有的只剩偏房几间,有的在疾风劲雨中成残垣断壁。
站在汪氏祠堂的门前,眺望远方烟雨中的苍山茫天,心中在想,雕梁画柱的祠堂可以在风雨中凋败,但每个炎黄子弟心中的那束香火是永不会泯灭的。
三
站在因緣传承的祠堂里,你不得不想到历史。因此,黄屯要给我们看的第三个老物件,是他的历史。《后汉书》里有“江夏蛮”“庐江贼”之记述。“庐江贼”即指由黄穰在黄屯地域领导的农民起义。黄屯之名也由此得来。
翻开地形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黄屯的西北是绵延的大别山脉,东南隔长江是奇峻的皖南山区,在这两条山脉的中间便是黄屯丘陵。黄屯丘陵又被巢湖、白湖、黄陂湖、竹丝湖、嬉子湖和长江等众多水域包围,由此,汉时曾在此设县,名临湖县。
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成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成为山贼水匪的藏身之所。历史上大的兵乱时期,比如汉末,黄屯几成荒屯,几乎是十室九空,一片哀鸿。
但是,在动荡之后,这块玉佩般的土地总有外来移民迁入,插草为界,生存繁衍。除了少数像汪氏宗族那样从遥远的地方跋山涉水而来,更多的黄屯人是从邻近的皖南地区迁徙而来。因此,在黄屯有太多的徽风徽韵和皖南风俗。
现在,我们已经无法考证汉时的临湖县是不是就在黄屯老街处。但越来越兴旺的人丁,让一条街道在唐宋时逐渐兴盛起来,成为人流的集居地,也成为黄屯人与外界通商交流的口岸。
山环水绕的黄屯,决定了它闲适松散的生活状态。在老街,你可以看到一位满脸沧桑的老者就着两只米饺,慢慢啜吟杯中早晨的时光。在田头,你可以看见一位红脸膛的汉子,悠悠地赶着一头水牛,犁开脚下的土地。在村舍,你可以看见一位女子,闲闲的穿插着篾条,编织着手里的时光。这样一种田园化的生活状态,是当今社会多少人在匆匆的行旅间所向往企盼的?
历史变迁,时光斗转,而黄屯竟好似被遗忘了的世外桃源,在现代文明中保持着原始的民风、自然的山水。在某个一瞬间,站在黄屯面前的来访者,会有时光倒流的感觉。
历史就像这场冬雨中那些老屋檐下垂挂的雨帘,叮咚淅沥地响着悦耳的音律,又让我们看不清烟雨后面的容颜。但又何必看清,烟雨黄屯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