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杨梅

2017-12-29 00:00:00劳燕
老年博览·上半月 2017年1期

江南多文人,文人墨客眼里的江南,离不开烟雨、楼台、青石板路、翘角飞檐的老宅以及山村的袅袅炊烟。凡有乡愁,往往就会由这些意象引发。其实,乡愁不仅可思、可感、可忆,还能品。品过,才更知乡愁,尤其是对于江南。如果要找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东西来品,是什么呢?就是杨梅。

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对饮食都很讲究,乃至于苛刻。孔子说:“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但是,在还乡时,恐怕老夫子也不会过于苛求。道理很简单——只缘人人都有的那一抹乡愁。嫁出去的女儿最明白:故乡的井水仿佛也是甜的,更别说那原来就酸酸甜甜的杨梅了。

为何能从杨梅品出乡愁呢?苏轼说:“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吳越杨梅。”明朝有位官员因为吃不上故乡的杨梅,逢人便感慨:“自从名系金龟籍,每岁尝时不在家。”可见杨梅的味道是特别的,十分诱人。

在江南,每年端午节前后,杜鹃花事了,满山杨梅红。“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值千金。味胜河溯葡萄重,色比泸南荔枝深。”(宋·平可正《杨梅》)杨梅红了,杨梅醉了。

故乡五月天,相思伴杨梅。就在这种时候,摘杨梅。

陆游在《项里观杨梅》中写道:“山中户户作梅忙,火齐丽珠入帝乡。”在《六峰项里看采杨梅连日留山中》又说:“绿荫翳翳连山市,丹实累累照路隅。未爱满盘堆火齐,先惊探颌得骊珠。斜插宝髻看游舫,细织筠笼入上都。醉里自矜豪气在,欲乘风露扎千株。”

杨梅成熟时节,人们挑着篮子,背着竹篓,纷纷上山,于是满坡笑声洒在了杨梅林中,溢满了脸庞,染红了天空。农人中夹杂着的诗人争相放歌:“折来鹤顶红犹湿,剜破龙睛血未干。若使太真知此味,荔枝焉得到长安?”(明·徐阶《咏杨梅》)“梅出稽山世少双,情知风味胜他杨。玉肌半醉生红粟,墨晕微深染紫裳。火齐堆盘珠径寸,醴泉绕齿柘为浆。故人解寄吾家果,未变蓬莱阁下香。”(宋·杨万里《七字谢绍兴帅丘宗卿惠杨梅》)“夜深一口红霞嚼,凉沁华池香唾。谁饷我?况消渴,年来最忆吾家果。”(清·杨芳灿《迈陂塘·杨梅》)

是啊是啊,风雨旅人,只要吃到故乡那一颗酸酸甜甜的杨梅,一颗“吾家果”,乡愁就解开了。

(摘自《中外书摘》,叮咚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