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风尚。古人同样喜欢健身,但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流行健身方式。
秦汉时期崇尚“健身操”
先秦时期,古人健身多以“修身养性”和“延年益寿”为主题,讲究“顺时养生”。到了汉魏时期,又加入了运动元素——健身操。
汉魏时期,古人最热衷的一项健身活动叫“导引术”,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带有医疗保健功能的健身操。导引又称“道引”,是气功的一种早期形态,在先秦文献中就已出现。《庄子·外篇·刻意》里即有这样的说法:“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彭祖是传说中的寿星,也是古代很有影响的一位健身养生达人。
但导引成为一种流行的健身方式,应该是在秦汉及以后。《汉书》《后汉书》记载的名人中不少都习练导引术。如西汉开国功臣张良便很欣赏导引术,《史记·留侯世家》称,张良“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导引术到底是什么样的健身操?20世纪70年代从湖南长沙的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幅彩绘帛画,才让现代人看到了真实的动作图。帛画上描绘了44个正在做导引的人物形象,还标注有简单的动作说明。
导引术比较复杂,东汉末期,又出现了简化版健身操“五禽操”。五禽操又称“五禽戏”,
《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其发明者为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姿态创编而成,身体不舒服时,做做五禽操就好了——“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
模仿动物动作的五禽操,其实就属于现代人所说的“仿生健身法”,而仿生健身的方法先秦时已有记载。《庄子·外篇·刻意》中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所谓“熊经鸟伸”,就是像熊攀缘一样引体,如鸟一样伸腿舒展。
此后,仿生健身法成为中华民族长期保留的养生手段,宋朝时出现的八段锦、十六段锦,清朝时出现的太极拳,都含有仿生动作。
唐代青睐“干浴”
古人的健身理念到唐朝时已十分成熟,可选的健身方式已相当丰富,如服食法、居处法、调气法……都是当时流行的健身养生手段。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满大街都可以看到的“保健按摩”,唐朝時就已流行了。
按摩又叫推拿,本是中医的治疗手法之一,在先秦名医扁鹊生活的时代已被用来治病。《史记·扁鹊列传》记载的“案扤[wù]毒熨”,就是按摩、药敷方法。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中,也发现了捶背、抚胸、搓腰、揉膝等典型的按摩动作。
南朝梁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一书中,设有“导引按摩篇”,称按摩术为“干浴”:“夜欲卧时,常以两手揩摩身体,名日干浴,辟风邪。”按摩虽然不是唐朝人的发明,但唐朝人十分喜欢,这或许与唐朝时生活条件好、人们讲究生活质量有关。唐代名医、健身达人孙思邈便十分推崇按摩术,将之发展为日常的健身养生方法。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中记录了两种当时流行的按摩术:一是从域外传来的“天竺国按摩”,一是本土发明的“老子按摩法”。这两种按摩术均是自我按摩。“天竺国按摩”只有十八式,对老年人保健特别有效果,若老年人能每日依此做三遍,则“一月后百病除,行及奔马,补益延年,能食,眼明轻健,不复疲乏”。
按摩分主动(自我)按摩和被动(他人)按摩,被动按摩是由掌握一定技巧的人帮助按摩。唐朝最擅长按摩术的是孙思邈本人,据说他活了100多岁。《千金翼方》记载,孙思邈有“食后摩腹”的习惯:“平日点心饭后,即自以热手摩腹。”
按摩在身体各个部位均可进行,如摩头、摩腹、摩足等,其中摩腹最受人们青睐,并为后世所传承。清方开所辑《延年九转法》即是以按摩腹部为主的健身方法:“摩腹之法,以动化静,以静运动……妙应无穷,何须借药烧丹,自有却病延年实效耳。”此法又称“仙人揉腹”,每法均有图和解释,又称《却病延年图说》。
到明清时,保健按摩已和现在一样,成为大众健身方法,明清的澡堂、理发店都可提供按摩服务。
宋代热衷于“安步以当车”
据《战国策·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条,先秦时赵国大臣触龙就是通过步行恢复身体健康的——“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
从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古籍来看,秦汉人对行走的认识相当深刻,出土的《养生方》中便有“走”方、“疾行”方。疾行即跑步,健身方法之一是:“行欲毋足痛者,南向禹步三……”意思是,想长时间行走而脚不疼痛,就要面向南走“禹步”。禹步正是一种仿生行走姿态。
步行宜在早上进行,《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即提倡:“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晨练的同时,古人也有“晚课”。利用饭后睡前的时间散步,有助于入眠。《紫岩隐书·养生》称:“每夜入睡时,绕室行千步,始就枕。”
两宋时,步行受到许多名人的青睐。北宋有个叫张方平的“天下奇才”,曾在南京(江宁府)做过官,他便有晨练的习惯,每天早上要步行5里路,长年如此。据《宋史·张方平传》记载,他活到了85岁。另一位才子苏东坡比张方平更爱晨练,每天早上跑步,据说每次跑10里路,汗出方止。在《苏东坡全集·策别十七首》中,苏东坡称:“是故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据明王如锡所编的《东坡养生集》记载,苏东坡认为自己的长寿秘方有四,其中之一是“安步以当车”。安步,“缓行也”,也就是散步。
苏东坡是位健身达人,他用过的养生术被称为“苏子术”“坡仙功”,其中有一种“香泉养生功”,主要由“步息”“卧息”“爬功”“桥功”等组成,其中的“步息”就是结合行走开展的。
但在天气不好或空气有污染时,古人并不提倡晨练。明沈仕《摄生要录·行立》中即有此类观点:“大雾不宜远行。”
明清时期盛行“习武”
自元代起,中国人的健身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习武成为人们的首选。所谓“习武”,即习练武术。武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讲,所有“止戈”的手段都属于武术;狭义上讲,则武术仅指徒手搏斗技术,靠肢体动作完成。如果再缩小一下外延,武术即指“拳术”,不懂拳法,就谈不上会武术。明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便认为,
“其拳也,为武艺之源”。
明清时武术成为盛行的健身方式,与元朝的禁武政策不无关系。元朝严禁中原民间私藏武器,普通人家里连菜刀都不能随便拥有,这使徒手搏斗技术在民间悄然普及。
明朝则直接推动了武术的发展。明朝从军队到地方都支持习武。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卷四“论兵紧要禁令篇”中便称“凡武艺,不是答应官府的公事”,而是“防身立功,杀贼救命,本身上贴骨的勾当”。
明朝时,各种武术流派也因此应运而生,出现了“十八般武艺”,且各具地域特色,既有“南拳”和“北腿”之分,又有“内家”与“外家”之别。如今深受习武之人推崇的少林、武当、峨眉三大武术流派,均是在明朝时成熟起来的。比如少林武术,当时即已天下无双,明谢肇涮《五杂俎·人部》称:“河南少林寺拳法,天下所无,其僧游方者皆敌数十人。”
清朝的“禁教不禁拳”政策更将习武的风尚推到了极致。据《义和团档案史料》,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四月,直隶总督荣禄曾在奏折中写道:“良民农隙讲武,练习拳棒,自卫身家,原为例所不禁。”
清朝“不禁拳”并非出于“增强人民体质”的考虑,而是为“御侮”和“防贼”,但客观上推动了习武健身运动的发展,现代最为流行、广受人们欢迎的太极拳,就是清朝时出现的。这股“习武”之风,影响一直及于今天民间的健身风尚。
(摘自《北京晚报》,司志政荐)
(作者声明:本文未经作者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