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会“说话”

2017-12-29 00:00:00韩建书
老年博览·上半月 2017年1期

从某种意义上说,食物也会“说话”——它们会通过一些外在变化向你传达某些特定的信息。

紫甘蓝等焯水后变蓝

解读:花青素遇碱变蓝,稳定性下降。

紫甘蓝、紫薯、紫米、草莓等食物富含花青素。花青素是一种强力抗氧化剂,能够保护人体免受自由基的损伤。花青素的特点是在酸性条件下呈红色,在碱性条件下通常会变蓝,中间还可能有紫色、绿色等过渡色。北方的水一般呈弱碱性,所以紫甘蓝等焯水后变成这些颜色都很正常,可以放心食用,但一般来说,花青素在酸性条件下稳定性相对较好,稍微加点醋,紫甘蓝的颜色会更鲜艳。

绿叶菜炒后变黄

解读:叶绿素结构被破坏,损失了镁离子。

绿色蔬菜之所以呈现绿色,主要归功于叶绿素中的镁离子。当光线照射在叶绿素上时,含镁离子的卟啉(叶绿素中的一种化合物)会将其他颜色的光吸收,只将绿光反射回去。但在加热过程中,叶绿素非常不稳定。研究证明,醋中的乙酸(醋酸)会破坏叶绿素的结构,将叶绿素变成“脱镁叶绿素”,使蔬菜迅速变成黄褐色。因此,炒绿叶菜时要少力口或不加醋。

牛奶加热后出现絮状物

解读:蛋白质变性或微生物过多,牛奶已经变质。

牛奶加热后出现絮状物有以下两种原因:第一,牛奶中存在的某些蛋白酶改变了牛奶中蛋白质的结构,从而破坏了牛奶的稳定性,使其在加热过程中发生变性和凝结,这样的牛奶即便没过保质期也不建议饮用;第二,牛奶中残留的微生物增殖,导致牛奶的酸度发生变化,进一步破坏了牛奶的稳定性,從而出现絮状物,这样的牛奶更加不建议饮用。

豆腐表面发黏

解读:细菌滋生,可能含毒素。

豆腐和肉一样,都是富含蛋白质的食材,在通风不良、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容易滋生细菌,变得黏黏的。若菌种是纯的,则不必担心其安全性,但居家环境中杂菌多,会混有有害菌,产生毒素,即使用热水冲洗也不能保证完全洗掉,因此,发黏的豆腐不建议食用。此外,豆干、动物内脏等高蛋白的食品表面如果有黏滑物质也应扔掉。

(摘自《烹调知识·原创版》,易茗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