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大家善书画者众多,正如他们塑造的角色风格迥异,
他们的书画风格也各具特色。
梅兰芳:画仕女最拿手
“梅派”艺术创始人梅兰芳以饰演端庄的女性著称,在《贵妃醉酒》《凤还巢》等剧目中塑造了多个雍容华贵的女性角色。梅派也是京剧旦行中首先形成且影响极为深远的京剧流派。
在“四大名旦”中,最擅长绘画的要数梅兰芳。他人物、花卉、山水无所不涉,是一位多面手。梅兰芳早年师从王梦白学花卉画,师从陈师曾、姚茫父学人物画,后又受齐白石的影响,加上其自身艺术修养非常深厚,所以绘画成就突出,尤以画仕女、佛像最为拿手,其作品清丽秀雅、形神兼备。抗战时期,他蓄须明志、拒绝登台,曾以卖画为生。梅兰芳书法功底深厚,作品清净隽秀,以行楷为主,小楷尤精,其小楷风格来源于《乐毅论》《黄庭经》《十三行》等“二王”小楷,并有唐人写经笔意。
程砚秋:擅长魏碑
“程派”艺术创始人、“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以擅演悲剧著称,其表演深沉委婉,经典剧目《文姬归汉》《荒山泪》《春闺梦》等表现了社会现实和百姓的苦难。
1917年,因嗓子倒仓,程砚秋在罗瘿公的帮助下广泛涉猎文学作品和绘画、书法、电影等多种艺术,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美学情趣。他早年师从著名书画家汤涤学习书画,画艺、书艺大进。后来,在编演新剧之余,他总喜欢挥毫泼墨,凡有所求,无不酬应。尤其是他的书法得到罗瘿公的指点,由魏碑入手,经长期研习而成,作品章法稳健,浑厚端庄。
荀慧生:画梅有吴昌硕的神韵
“荀派”艺术创始人荀慧生出身于梆子班,他吸取了梆子的旦角艺术之长,融京剧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的表演于一炉,兼收京剧小生、武生等行当的技艺。因其自身经历,荀慧生关注底层人民生活,塑造的人物多为小家碧玉,具有大众化、生活化的艺术特点。
荀慧生自幼喜爱绘画和书法。1921年秋,在上海演出的荀慧生在书法家刘山农的引荐下,拿着自己所绘的书画册页向仰慕已久的吴昌硕请教。喜欢京戏的吴昌硕见21岁的荀慧生有意于书画艺术,欣然阅毕册页,并满心欢喜地予以指导点拨,使荀慧生得到许多启发,从此他便对吴昌硕行弟子之礼,甚为恭谨。1925年,他正式拜吴昌硕为师学习花卉画和书法,所画梅花颇得吴昌硕的神韵。荀慧生擅长山水、花卉画和书法,据说老舍、欧阳予倩、叶恭绰等人生前都十分喜爱他的画作。
王瑶卿:精于画龟
“王派”艺术创始人、“通天教主”王瑶卿不仅青衣、刀马旦兼演,而且文武混乱不挡,四大名旦都曾在他的门下受业。他率先突破了京剧界多年来的陈规,融会青衣、花旦、刀馬旦的唱、念、做、打、舞的特点,创造了“花衫”这一行当,促进了旦角与生角并驾齐驱的发展。
王瑶卿还是一位享有盛名的国画家和玉石文物鉴赏家,以画梅、菊、荷花著称,更精于画龟、虾。他堂屋东侧的隔扇上横眉有“古瑁轩”三字,为清末书法家魏铁珊为其所书。“古”即古老,“瑁”为古玉,顾名思义,即珍藏古玩之屋。王瑶卿爱好收藏玉器、鼻烟壶和名人字画等,而且鉴赏能力极高,所藏之物无一赝品,一些古董商亦常去请他给“掌眼”。
尚小云:擅画花卉
“尚派”艺术创始人、“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早年曾习武生,他把杨派武生的精湛表演吸收融合后用在了旦角戏里,使其所演角色在妩媚多姿中又见阳刚之美,成为同辈旦角中演女中豪侠的佼佼者。
尚小云自幼喜爱书画,在演出之余学习书画艺术,曾得到名家陈师曾的指导。他擅长画花卉,所绘的花卉画功力深厚,位列“四大名旦”之首。也许是受舞台艺术影响,他的画作别具特色,格调高雅。从他的作品《游鱼图》中,可以看出他不仅突出了对花鸟形象的塑造,而且对意境的营造也十分到位。尚小云还长于书法,《游鱼图》左上方的书法与绘画相得益彰。
马连良:擅画兰花
作为“马派”艺术创始人、京剧“四大须生”之首,马连良是老生行当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代表剧目有《借东风》《甘露寺》《清风亭》《四进士》《失空斩》等。
在登台唱戏之余,马连良最喜灯下作画。他一生最喜欢和擅长的就是画兰花,认为兰花是百花中的君子,其姿亦雅,其香亦淡,但他对自己画的兰花始终不满意。一次,他偶然在琉璃厂的荣宝斋发现一幅石涛《竹兰图》的临摹之作,以为是张大干所绘,于是高价买下珍藏。张大千听说此事后,感动之余,前去拜访并指出,与其他三“君子”相比,石涛画的兰花没有特色,他虽然喜欢临摹石涛的画,却从不临摹他的兰花,所以马连良所买的画应是赝品。二人因此事成了可以探讨作画技巧的朋友。
(摘自雅昌艺术网,江山姜如画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