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普通的女中学生,到被总政文化部破例选进总政京剧团;从一个报幕员,到被导演看中出演电影《神秘的旅伴》,一炮而红;从一个优秀的女演员,到被“发配”到怀柔林场做女工;从国民党少将的女儿,到成为共产党少将……王晓棠的人生跌宕起伏、惊心动魄,而在这传奇人生的背后,隐含着她坚强的个性、追求进步的精神和对事业的热忱、对党的忠贞。
自幼好学
王晓棠1934年出生于河南开封,籍贯却是江苏南京。她的父亲王叔惠毕业于南京艺专,是一名国画家;母亲毕业于同一所学校,学的是油画。王晓棠有两妹一弟。抗战爆发后,全家随父亲去了重庆。父亲做事踏实,官至国民党少将,但清廉的他看不惯国民党的腐败,最终辞职专心绘画。
这是一个艺术之家,父母对包括话剧、京剧、电影、文学在内的几乎所有艺术门类都非常感兴趣,家里藏书丰富。王晓棠好学,上小学二三年级时就抱着字典读《红楼梦》《傲慢与偏见》《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小学三年级时,她就表现出了自己的判断力。比如父母在茶余饭后论及《红楼梦》中的秦可卿和钗、黛时,她竟说“我看探春不错。探春有文化,在管理大观园上也不输给王熙凤”,令父母大感意外。王晓棠还很喜欢读《聊斋志异》,称它“醒世警世”。
初中一年级时,她就写过影评,对当红影星胡蝶主演的《胭脂泪》进行了一番点评。胡蝶在这部影片中饰演一个妓女,王晓棠认为,胡蝶在片中高潮部分演得有点过火,“她不应该慷慨激昂,而应低沉地陈述,那样会更感人”。她的作文经常被当作范文。
拜师学京剧
抗战时重庆是陪都,王晓棠的父亲在重庆卫戍总司令部政治部主管文化。当时国共合作,文艺活动很活跃。重庆有位叫郎定一的京剧名伶,在重庆实验剧场挂头牌,王晓棠的母亲很喜欢看她的戏。母亲想让她收女儿为徒,郎定一这年才23岁,她说:“我太年轻,每天都有重头戏,有时候还是‘双出’。教戏太累,又费嗓子,何况您女儿才10岁,难教啊!”王晓棠的母亲一再恳求,最后郎定一说:
“那我就见这小姑娘一面吧!”
就这一面,让郎定一改了主意,王晓棠成为她唯一的徒弟。王晓棠从她那里学会了京剧《红鸾禧》《铁弓缘》和昆曲《春香闹学》《游园惊梦》等多出戏。郎先生还让她用自己的“头面”扮戏演出,结果王晓棠一亮相就赢得满堂彩,被人称为“小郎定一”。
在重庆,从小学到中学,王晓棠都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才华。她文章写得好,而且很有辩才,再加上长得漂亮,在学校非常出众。她代表学校参加重庆市中学的演講比赛,获得全市第一名。1948年王晓棠一家回南京前,她的班主任刘家树叮嘱她一定要去考上海剧专(上海戏剧学院的前身)。
破例进入总政寅剧团
1948年春,王晓棠随父母回到南京;同年冬,全家迁居杭州,王晓棠就读于浙江省立女中。毕业后,她按照刘家树先生的建议,去上海报考上海剧专,但上海剧专当年不招生。
到了1952年,当时的总政文化部部长陈沂要打造顶级的总政文工团歌舞团、京剧团、越剧团、杂技团等,黄宗江一行被派到上海,专门游说当时最负盛名的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王文娟和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丽芳、李鸣盛、谭元寿、班世超等参加总政文工团。王晓棠正好通过朋友辗转认识了黄宗江的妹妹黄宗英,想打听上海剧专何时招生,没想到黄宗英却问她:“参军你敢不敢?”
那时正值抗美援朝时期,参军意味着可能要去前线,但18岁的王晓棠想都没想就回答:“敢!”
由于黄宗江一行到上海只是招收名角儿,没有权力擅收中学生,所以黄宗英就让哥哥到自己家来一趟,以便亲眼见一见这个才貌双全的女孩。
那个傍晚,王晓棠倚坐在黄宗英家客厅的一张沙发上,忽见一个中年男子从内室走出来,要出门去。他眼角一瞥,发现了沙发上的王晓棠。
王晓棠一惊:哟,这不是赵丹吗!她头年刚看过电影《武训传》,但完全不知道主演赵丹和黄宗英是夫妻。赵丹停步跟王晓棠聊了起来,一直聊到黄宗江来。赵丹极力说服黄宗江破例收下这个年轻女孩,黄宗江道:“陈部长指示只要名角儿。”
“她今天不是名角儿,将来会比名角儿还要名角儿。”赵丹断言。
最终,凭着以前学会的30出京剧和以上三人的举荐,经陈沂特批,王晓棠参了军,进入总政京剧团。
等到尘埃落定,王晓棠才写信把这件事告诉了在杭州的父母。一听说她要参军,双亲都急了。母亲连夜赶到上海阻止,但18岁的王晓棠决心已定,“说什么都要走”。
王晓棠参军后正赶上全军大扫盲,总政京剧团的专职文化教员和团领导决定让王晓棠兼任扫盲班、初小班、高小班三个班级的教员,于是很多名角儿都成了她的学员。王晓棠尽职尽责,晚上常批改作业到凌晨两点,参军才半年就立了三等功,而且是“所有学员一致公推”。
紧接着,京剧团奉命前往大西北到彭德怀的部队进行慰问演出。当时演的都是折子戏,对那时的解放军来说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京剧团需要在演出前通过报幕先把每出戏的内容向观众介绍清楚,这关乎演出的效果和成败。谁来担此重任?团长说:“当然是王晓棠。”
报幕时,王晓棠穿着当时苏式的演出服,藏蓝色的裙子,长筒靴,无檐帽,腰扎宽皮带,靓丽无比。甜美的声音配上俊美的外表,一下子吸引了战士们的眼球。她介绍折子戏的内容时既精练又出彩,现场的观众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候场的演员班世超说:“晓棠的报幕太棒了,我的精气神一下就提起来了!”
回京后,总团领导们看了汇报演出,很快将王晓棠调到了话剧团。
与电影结缘
1954年底,林农和朱文顺两位导演筹拍他们的第一部影片《神秘的旅伴》,需要挑选一名女演员担任女主角,但看了几十个人的照片都不满意。1955年元旦放假期间,两人找到总政话剧团,求助于李壬林。那天刚下过大雪,两人远远看到一位穿着红衣裤的姑娘正在雪地上练功。李壬林叫道:“王晓棠!”王晓棠披上棉衣走进屋,两个导演眼前一亮。
就这样,王晓棠在《神秘的旅伴》中饰演了女主角——彝族姑娘小黎英。1956年春节影片公映后,王晓棠一炮而红,观众很快记住了她饰演的小黎英,电影的主题曲《缅桂花开十里香》也很快传唱开来。
面对突如其来的掌声和成麻袋的来信,王晓棠却表现得非常冷静。她依然在话剧团管化妆,每天洗纱布,做好兼职工作。“我觉得,我才刚刚开始,还有很远的路要走。”王晓棠说。
1958年3月,王晓棠被调到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严寄洲当天就找到她,给了她《英雄虎胆》的剧本,让她“进组报到”,她要饰演的角色就是《英雄虎胆》中的女特务阿兰。
《英雄虎胆》的拍摄日程很紧,王晓棠一进组就开始试妆、拍摄。剧中有个跳伦巴舞的情节,于是八一厂找到一位会跳伦巴的职工教王晓棠跳舞,结果王晓棠只用了三个晚上就学会了,而且跳得非常好,让男主角于洋称赞不已。
虽然只合作过一次,但于洋对王晓棠很看重,在多年后的一次华表奖颁奖大会上,主持人问于洋:“和你合作过的女演员那么多,你认为最优秀的是谁?”于洋答:“王晓棠。”
1959年,王晓棠看到了李英儒的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她在外景地只用两个晚上就把这部小说读完了,引起了严寄洲的好奇,但没想到,最后两人竟然合作完成了这部电影。
《野火春风斗古城》拍摄时,一开始定的金环、银环的扮演者并非王晓棠,但最终厂领导、李英儒和严寄洲决定让王晓棠一人分饰两个角色,这在当时的八一厂是一件大事。在大食堂吃饭时,大家议论的话题就是王晓棠到底能将哪个角色演得更好。大家认为她演银环最合适,但导演严寄洲和王晓棠本人认为,她同样能演好金环,事实果然如此。
李英儒对严寄洲说:“晓棠真刻苦,对我这部小说倒背如流。跟我谈本子时,她说小说多少多少页第几行银环说了什么,我倒得现翻书找。”严寄洲说:“她是个创作型演员。你看她重写的这七八场戏,多好。”是的,姐妹两次相见、金环教育关敬陶、银环夜访、金环牺牲等重场戏,都是善纳群言的严导演听了王晓棠的意見后让她重写的。王晓棠还说,银环失口使得杨晓冬被捕后,小说里缺一场银环成长的关键戏。编导说“那你写”,她便不分昼夜地写了又写,但都不满意。终于有一个晚上,她灵光一闪,一挥而就。她不顾当时已半夜12点,兴奋地去敲扮演韩燕来的赵汝平的家门:“我写出来了!”这场戏,李英儒和严寄洲没改一个字,成为全片的画龙点睛之笔,“导演、作者、观众都满意”。
《野火春风斗古城》是王晓棠电影表演生涯的巅峰之作,金环和银环两姐妹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极为经典的两个人物形象。
1964年,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选,王晓棠因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扮演的角色全票当选最佳女主角。
跌入低谷
1969年12月,“顽固不化”的王晓棠被“特殊复员”到北京怀柔的北台上林场,成为一名林业女工。迈出八一厂大门时,她回望:“我一定要回来。”
落户怀柔6年,她用6年时间力争一件事:回八一厂。
后来王晓棠说:“我受到怀柔县政府和县武装部的厚待,受到北台上林场领导和工友们的厚待。认识和不认识的人都厚待我。北京火车站的一位站台职工见我要赶末班车回怀柔,已到了发车前的最后3分钟,车门正要关,便扬手喊:‘让王晓棠上车,她是来落实政策的!’上了车,一个观众对我说:‘王晓棠你好好的,还得给我们拍电影。’扛着铁锹从山上下来时,我心里想:以前老说要做人民的好演员,为人民服务,可什么是人民我并不知道,只是书上写的、听领导说的,很抽象。今天我明白了:人民,是很具体的,这些人都是人民。如果能重返岗位,我只做一件事——回报人民!”
再着戎装
王晓棠成功了。1975年3月,王晓棠满怀深情地再着戎装,回到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她要用影片感谢人民,可没有合适的剧本。历经艰难,她自己写出剧本,自导自演了影片《翔》,让主人公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中国人说,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我受了人民涌泉的恩惠,竭尽心力,也只能是滴水之报!”
1984年王晓棠被任命为导演,1988年被任命为八一厂副厂长,1992年任厂长,1993年7月由大校晋升为少将军衔。在她的带领下,八一厂创造了第二次辉煌,拍摄了包括《大转折》《大进军》系列在内的一大批气势恢宏的革命题材战争巨片,被载入中国电影史册。
1998年7月底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王晓棠再度回到她喜欢的编导天地里,于2001年编导拍摄了影片《芬芳誓言》,荣获当年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金鸡奖”最佳编剧奖、“华表奖”评委会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各大奖项。
现在的王晓棠依然在进行创作,她的人生传奇还在继续。
(摘自《北京晚报》,路凌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