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业的乔布斯:把家电做成艺术品

2017-12-29 00:00:00胡小兮
老年博览·上半月 2017年1期

詹姆斯·戴森名气不大,他的家电公司戴森却享誉全球。拥有一台戴森的产品,已成为有钱人身份的象征。

成为企业家前,戴森是以设计师的身份出道的。他出生在英国东部的小镇克罗默,自小喜欢美术。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后,他便开始了设计师生涯。1993年,他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并担任CEO,出售自己设计的产品。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戴森已成为家电业大红大紫的品牌,尤其是戴森的吸尘器,平均每5秒钟便能售出一台。因为对产品品质的极致追求,如今已69岁的戴森还得了个“家电业的乔布斯”的美称。

戴森公司主攻家电,其吹风机、吸尘器、电风扇等产品都很接地气。戴森的产品火爆的原因之一是其外形时尚。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它们的外形,“颠覆”最合适。没有集尘袋的吸尘器、去掉了叶片的电风扇、中空的吹风机……这些小家电在戴森的手里被揉捏成一件件工业艺术品。就拿一款电风扇来说,乍看去,就像一个巨型的没有嵌入玻璃片的放大镜,颇具未来感。而其明星产品吸尘器主机上方的气旋管线造型,就像职业拳击手胳膊上暴起的青筋,肌肉感十足。有人说,戴森的设计,看一眼就会被吸引。

当然,戴森也是“功能至上”主义者。他懂得,如果不好用,设计再好看也白搭。在他的众多产品中,无集尘袋双气旋吸尘器最负盛名。戴森去掉了吸尘器上那个笨重、曾被人们认为是必不可少的袋子,打开戴森吸尘器的开关,15个圆锥气旋同时工作,高效便捷,用过的人评价,吸过尘后“干净得就像重生了一样”。

戴森成长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视爱迪生为偶像。读到爱迪生为发明电灯进行了数千次试验的故事后,戴森受到的启发是:开发产品时应勇于尝试。

无集尘袋双气旋吸尘器就是他“屡败屡战”的成果。一天,戴森用吸尘器吸尘时,发现吸力越来越小,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把它大卸八块一探究竟。结果发现:为了分离空气和灰尘,吸尘器内部的集尘袋上布满了气孔,但随着使用次数的不断增加,这些气孔就像下水道一样逐渐被堵塞,空气无法自由进入,于是机器便失去了吸力。

戴森决定进行改变。他用了一种最耗时耗力却也最严谨的方法:做原型机进行试验。戴森前后共推翻重建了5127个原型机,最后用双气旋代替了与吸尘器同样历史久远的集尘袋。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灰尘与空气分离,因此不再需要滤网,集尘袋被0.4升的小桶代替,更便于清洗。1983年,戴森的新式吸尘器诞生,“没有集尘袋”“吸力永不下降”成为这款吸尘器最打动人心的宣传语。

发明了双气旋吸尘器后,戴森最初并没有自己建厂的想法,而是想寻找合适的厂商合作。但当时一家叫胡佛的公司稳居吸尘器行业老大的地位,得知戴森的想法后,便提出:要合作,所有技术必须归胡佛所有。这可激怒了戴森:“就像入室抢劫犯提前告诉你他要来抢劫一样!”

在英国市场频频碰壁,戴森决定换一个方向。考虑到在当时保守的英国市场他的产品可能过于前卫,他把目光投向了痴迷新技术的日本。1985年,戴森将自己的技术授权给一家名为艾佩克斯的日本公司使用。“日本消費者对新科技很感兴趣,我们便首先在那里打开了市场。”

初来乍到,人们都认为戴森会小心翼翼,没想到他的定价却高得不可思议:一台吸尘器要卖2000美元。戴森对如此的“天价”很坚持——当时日本正处在高速发展期,消费者对兼具未来感和实用性的产品有着天然的渴求。果然,高价刚好契合了日本消费者的身份认同需求。

有些人质疑戴森是不是为了走高端路线故意提高价格,其实,价格高,除了质量过硬、实用美观外,还因为戴森公司有着让同行望尘莫及的每年两亿英镑左右的巨额研发投入。为了一款中空设计的吹风机,戴森曾花掉5000万英镑,让103位工程师试制了4年,其间他们共制作了600个原型机,使用了1010英里(约合1625千米)长的人类头发样本。反过来,也正是这种一丝不苟的品牌形象让人们愿意花大价钱买戴森的产品。

在日本市场顺风顺水,让戴森有了信心和资本。1993年,他成立了与自己同名的公司。1995年,戴森超越胡佛,成为英国吸尘器市场的龙头老大,还做起了吹风机、空气净化器等产品。

现在,戴森的年营业收入已达17亿英镑。在明星圈戴森也有一定的地位,维多利亚·贝克汉姆就最爱用戴森吸尘器打扫秀场。

戴森产品最重量级的粉丝当属英国女王。在一次授勋仪式上,伊丽莎白二世拿起金黄色的勋章,身高1.9米的戴森俯下身子正准备接受荣誉时,女王突然问:“你是做什么的?”戴森回答说自己是双气旋吸尘器的发明者。女王很惊讶:“真的吗?整个白金汉宫用的都是这种吸尘器!”

在经历了“专利推销员”和“商人”等角色后,戴森又回归了他最初的身份——设计师。早在2001年,他就将公司交给朋友马丁·麦克科特经营,自己则一门心思当起了总工程师,专注于产品设计。

虽然已退居“二线”,戴森仍然是公司的精神领袖。戴森之于戴森公司,正如乔布斯之于苹果。戴森说:“乔布斯是我非常欣赏的人。我做这些,也是因为这个世界依赖技术,除了发明更多产品,我别无选择。”

(摘自《环球人物》,叮咚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