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教育如何破局

2017-12-29 00:00:00
老年博览·上半月 2017年1期

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如何让众多老年朋友在衣食无忧的同时享有更加丰富健康的精神生活,是值得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在这一背景下,“老年教育热”悄然兴起,很多地方出现了老

年大学“一座难求”的现象。

让心灵有所安放

早上7:30,从北京清河出发,坐车1个多小时,71岁的王阿姨赶到了广电总局老年大学,开始了她一天的学习。“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上老年大学,这是诸多像王阿姨一样的老年人的选择。

一项针对北京市老年教育现状与发展需求的调研显示,2013年各类老年学校的教育供给仅覆盖全市户籍人口的10.7%,而从全国建制乡镇的数据和村级数据来看,发展极不平衡,相当多的农村老人根本无法享受教育。“我国的老年教育刚刚起步。”教育部职成司副司長刘建同表示,我国的老年教育还存在着资源供给不足,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保障机制不够健全,部门协调亟待加强,社会力量参与的深度和广度需进一步拓展等问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求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行动。刘建同说,发展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必然要求。

“第三年龄从时间上看大约占了人生的三分之一,也是人生的另一个关键时期。”高校第三年龄大学联盟秘书长缪德良解释,在国外,人们习惯于将人生划分为四个时期:儿童及青少年期、职业及谋生期、退休期、依赖期,第三年龄是指从退休到不能自理的这段时期。通过教育,老年人的价值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

革新教育观念与思路

“一提到老年教育,好像就是划出一大片地办老年大学,其实老年教育并不等于老年大学、老年学校。”上海市教委终身教育处处长庄俭认为,发展老年教育,一定要改变推进老年教育的思路,革新老年教育从业者的观念。除了学校教育,老年人还可以通过游学、网络微课程等各种形式参与到老年教育中。

在教学内容上,有学者建议,在开设书法、绘画、老年保健等课程之外,老年教育还应更贴近老年人的生存境遇与生活境遇、心理境遇与心灵境遇。比如,社区参与能力教育,让老年人掌握摆脱孤独感的自我心理调适技能等。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以各种形式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教育发展新格局,但我们距离这一目标的实现还有一大段路程。

资金投入难保障是目前老年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社会力量还没有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北京海淀老龄大学教务主任熊振常对此深有感触。他表示,虽然学校有财政支持,但整体经费投入仍然不足,比如校舍不够用,导致老年教育活动没有开展的空间。

此外,老年教育的师资问题不容忽视。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副会长袁新立说,目前国内的老年大学还没有充分利用高等院校或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高等院校也没有把老年教育纳入自己的教学系统。即便有高校老师去老年大学讲课,课时费也很低,不少教师是怀着奉献精神去讲课,但这并非长久之计。

国家投入与社会力量并行

一方面,老龄人口不断增加;另一方面,老年教育机构中存在的运营缺陷显而易见。所以,很多地区的老年大学出现了“僧多粥少”、报名难、“蹲班占坑”等现象。

袁新立认为,发展老年教育不能完全依赖政府,应该整合社会资源,通过税收优惠等手段调动企业参与老年教育的积极性。

“政府要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办老年教育,要有适当投入,如政府购买服务、拨发经费等。”缪德良表示。

庄俭认为,应尽快“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整合现有的社会资源为老年教育服务。《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要面向基层、面向社区,优先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庄俭指出,就目前来说,社区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教育能力不足。虽说现在社区教育也有能力办教育班,但很难形成系统化的教育。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离不开终身教育体系,而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尚志平介绍,目前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3600多所,这些职业院校大多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可以说是老年教育的一支巨大“潜力股”,建议推动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利用自身资源开展老年教育,或者尽可能多地提供优质教育资源,这对于缓解老年教育资源不足具有重要意义。

(摘自《光明日报》,叮咚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