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习中的家国情怀

2017-12-29 00:00:00张干一
课外语文·上 2017年2期

【摘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对于家国情怀的学习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尤为重要。家国情怀学习的宗旨是培养我们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大爱,对国富民强的崇高追求,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和无限追求;其目的是让我们的课堂学习与爱国主义教育学习融会贯通,赋予历史学习更深层次的内涵,即培养出一批对祖国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归属感、认同感的爱国青年。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习,家国情怀,中国民族传统美德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过许多杰出的爱国主义仁人志士,这些人为了抵抗侵略者,为了保护祖国的疆土,抑或是为了祖国的百姓,抛头颅,洒热血,有的弃笔从戎,有的则战死沙场。从历史的角度上讲,我国从古至今都十分重视青少年家国情怀的学习,但是不同时期的学习方式方法与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主动接受批评与交流,与古代历史文化进行交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历史的人物、事件中吸取优良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也要杜绝一些不合当代的内容,为国家的兴旺发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下面就是我关于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家国情怀的感悟。

一、不同历史时期中的家国情怀

霍去病曾经说过“匈奴未定,何以为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由于我国处于物产丰富的天朝上国,北方的匈奴嚣张跋扈,特别是在霍去病那个年代尤为严重。作为国家的守边将领,霍去病与卫青义不容辞的为了国家的安定和百姓的安危与敌人做斗争。当学到这一段历史时,我们都感觉义愤填膺,想要为了保卫祖国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实际上,发展到现代社会,由于国际的政治形势相对稳定,爆发大规模的战争成本极大,特别是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旦与西方世界爆发战争,结果将是毁灭性的。所以我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应该侧重于当代的政治历史形式,了解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军事实力来提高国家的安定,更应该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与西方反派实力做科技斗争和文化斗争,这才是当前社会环境下的家国情怀的最佳体现。当然对于一些西方敌对势力的武力骚扰,我们也不排除动用我们的拳头对于他们的侵略做出反应的准备。

从德育的角度上看,其实我们可以学习的知识也很多。比如一些其他同学经常会问,为什么在西方国家孩子经常会直呼父母的姓名,而在东方特别是我国,几乎没有人会直接喊自己爸爸妈妈的名字呢?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我们都学过西周的宗法制度,所以我国从古至今都是有着认祖归宗的优良传统的,所以我们的家国意识远远要强过西方人,特别是在家庭关系方面。西方人认为,只有自己的伴侣和儿女才是自己最为亲近的家人,在我国呢?甚至七大姑八大姨都是很近的亲戚。当然了,这样更具有人情味的家国关系让我们的家庭结构更加紧密。而且我们高中学生还处在叛逆期,在这学习中要着重理解家长与子女的关系部分,将德育学习与家国情怀联系起来,学会审视自己的行为,更加珍惜父母的付出,学会回报父母,回报家庭,回报国家。

二、历史事件中的家国情怀

实际上,在众多的爱国主义案例中,许多的历史事件是具有两面性甚至多面性的,在面对一些复杂的案例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提高自己的理解感悟能力,特别是一些反动力量的爱国主义学习,一定要慎重。比如讲到辛亥革命这一部分的时候,我们都在讨论,尽管清王朝有一定的问题,但是作为辛亥革命的主要力量,我们也应该从体系内部进行改革,比如我们可以学习沙皇俄国或者是日本明治维新,这些都是自上而下的成功改革的案例,不是么?

面对这样的问题时,我们不能急躁。由于我们学生缺乏对于历史的基本价值观念的认识或者是知识方面有一定的缺陷,实际上对于不同的历史事件提出自己的想法与主意是他们积极参与讨论的良好表现,应该首先予以认可。然后就几个问题与其他同学可以进入深入的讨论。比如沙皇俄国的改革或者是日本的明治维新过程中,两个国家的状态是怎么样的,国家元首的组成是什么,老百姓的基础是什么,统治力量与普通老百姓的对比等等多个方面进行对比,然后再一起来讨论这些情况在我国是否行得通。实际上,通过比较就不难发现,我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然而从奴隶社会之后的封建社会开始,我们就具有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在当时慈禧独揽大权的时期,就连以皇上主导的戊戌变法都没有实现效果,更不要说洋务运动中各种新兴事业的兴起也没有从本质上改变我国的政治趋势与现状,反而进一步激怒了封建统治者。这些问题都说明,在一定的大环境下,暴力革命也是必需的革命手段,毛主席也曾经说过,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就是這个道理。说到底,国家就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绝对长久,只有那些能够让老百姓满意的政权才可以更长时间的存在下去。

经历辛亥革命的事件学习,可以让我们学会如何对比不同时期的爱国主义行为,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无论是自上而下的内部改革还是外部的暴力革命武装夺权,其实质都是社会的根本意识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问题,这个问题足以动摇原有的政治体制,而暴力革命尽管会付出鲜血与泪水,但是换来的可能是祖祖辈辈的长治久安,从长期的角度上看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我们应该学习和模仿的革命前辈精神。

三、历史人物中的家国情怀

(一)曹操

人们常说,修身、齐家,然后可以平天下。实际上,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政治军事学家都是复杂的,并不能以好或者不好而一概而论。三国时期的曹操曾被认为是乱世之枭雄,是因为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且诗词歌赋无一不通。他在对待子民和军队战士方面也是十分的慷慨大方,但是也有人说他是奸雄,因为他为人狡诈恶毒,但凡与他作对之人,往往都会落得很惨的下场。我们在学习这样的历史人物时,不能简单论功过,应该结合当时我国的政治形势与历史状态来进行综合的评析。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战国时期的到来,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个国家对峙过程中,迸发出许多艺术文化的火花,并且曹操在我国的艺术文化领域也颇有造诣,留下了许多让人耳熟能详的诗词歌赋。而他的阴险歹毒也让他能够组建自己的国家,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曹操是成功的,他在国家的建设方面颇有建树,对于人民也是爱民如子,所以说他是一个明君。但是他存在许多缺点,这些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所以我们在向历史家国情怀主义人物学习时,也要注重方式方法。

(二)邱少云

在近现代的历史学习中,邱少云这个人物在我们眼中的印象往往是最深的。很多同学都在说邱少云很傻,当时附近就有水,而且天这么黑,根本不可能看到等等各种说法。实际上,我认为,这是在曲解历史人物的含义,甚至是污蔑民族英雄。首先我们要客观的分析看待这个问题,邱少云虽然身边就有水,虽然他离水很近,也有很大概率不被发现,但是你要知道,作为中国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而作战胜利是最终目的。而且邱少云心里也清楚,一旦他被发现,有可能就会全军覆没,而如果他不动,牺牲的只是自己,这样的牺牲精神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而不是他该不该或者要不要甚至值不值得讨论。所以在进行这方面历史学习中,我们应该肯定自己的创意与想法,但是也要了解清楚当时的历史环境与情境,并且可以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如果自己处于那样的环境中,自己就在烈火中,脑海中思考着这些问题,自己会如何选择,这样一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考辨别能力。

四、同年龄历史人物对比学习

在历史事件中,其实也有一部分相当于高中生年龄的历史人物事件,这些事件往往能够带动我们积极的思考,这些年轻人的举动或许会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的国度有多么的幸运与不易。比如讲到“五四运动”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他们当时跟我们差不多大,但是他们已经可以做到主动承担建设国家的任务的程度了,如果是你们,你能么?这个时候许多同学就陷入了沉思之中,我们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性格比较固执甚至嚣张,甚至一些同学并没有严格的家的概念,更不用提国家了,所以历史同年龄人物的对比会使得我们产生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主动接受家国情怀教育,提高个人修养与爱国主义情怀。

五、總结

总的来说,由于我们高中生处于特殊的人生阶段,即将面临人生第一次重大的考验的同时,也要面临着成年,成年就意味着要担负起家庭乃至国家赋予的历史责任,这部分责任涉及方方面面,而拓宽到当今社会,也不外乎学会科学文化知识,能够经济独立,为家庭和国家创造更多的价值,并且也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这也是整个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任务与目标。

参考文献

[1]梁佳斌.高中历史中的家国情怀[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2]皋银飞.高中历史中的家国情怀[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