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土耳其]纳齐姆·希克梅说: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不会忘记,那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我曾去过日本京都的产宁板,有一天走在街上,在一个转弯处看见一座沉寂的古塔,在夕阳照映下,那种时间带来的美感无法言喻,这就是一座伟大的城市,它是你在一个不经意的转角,在你惊鸿一瞥时,看见的一个古老文明。”他扶了扶眼镜,带着些许读书人的呆气,略带腼腆的笑容氤氲在呼出的白气里。
【关键词】城市;自觉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他生在金陵,六朝金粉之都秦淮烟柳河畔,年少时爱骑着自行车在南京城大街小巷闲游。看阳光透过梧桐在古城墙上爱抚,看顽童胡窜于明清风格老街—南塘金陵府间,看那北宋江宁府、南京建康府,元集庆路…如同千千万万个老城市民般,他触摸着老城的褶皱与沟壑,耳闻她缓慢却坚定的心跳,体觉她微弱却绵延的呼吸,心中感到踏实而温暖。
与老城为伴,与老城中的一砖一瓦对话,他的中学时光静谧而充实。他以金陵状元的身份前往北京大学报到,从六朝都到皇城根,他的脚步从一个古都迈向一个另一个老城。
大学时光是惬意的,他见到还未被过度修缮的十三陵在夕阳下的苍凉景观,竟然和李白笔下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意境如出一辙;大二时他第一次自己一人登山,俯瞰老北京城的风貌,胡同、四合院、街道……喷薄的豪情撞击他的胸膛,震撼的感觉无以言表。讽刺的是,那是在2000年,工业化的浪潮裹挟着中国飞速前进,全国兴起古城“大拆大建”的高潮。
大学四年,他重温“应天旧梦”,走过“朱雀桥”,彳亍于乌衣巷,沐浴在“春风十里扬州路”,于寻常巷陌生出“春风十里不如你”的感慨;聆听姑苏城外寒山寺传来的“夜半钟声”,一股发诸责任与自觉的豪迈油然而生,他要为这些老城做些什么,在她们被轰声如雷的推土车无情地碾压以前,在古城面目全非以前,在城与城相区别的特质消失殆尽以前,在人们“直把杭州作汴州”以前。
他开启了自己的“卫城”之路。2008年,文化遗产日已经设立,却也扭转不了南京古城的命运,一场以“解困解危”为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的大拆大建,还是将古都南京历经战乱而得以幸存的历史街区成片成片抹去。值此关键时刻,他执笔写下《关于保留南京历史旧城区的紧急呼吁》,这部得到吴良镛、谢辰生等16位前辈学者响应的战斗檄文促成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这一历史性法规的出台。可是这还不能完全遏制推土机的欲望,在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各种名义的拆除,仍在持续。同样未曾停止的,是他的斗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知晓前人的艰辛,亦洞见前路之茫茫,可他从未畏惧犹疑,只是愈发感觉肩上之重任,自觉“任重而道远”。幸运的是,在大拆迁的浪潮中,他饱满的热情终于不是一个人的赤子情,越来越多的人站了起来,同他并肩作战,坚守城市的根—老城的一砖一瓦,一街一巷,在这许多人中,有一个小姑娘用她那如山书堆中抽离的目光追随着他,她的眼神清亮,烁着光芒。
他是姚远,正宗“80后”,相较于“文保圈”内的众多白头翁,他以笔为杆,守卫古城的行动便多了几分“少年心事当拿云”的意味,而那个小姑娘,是我。同他一起并肩作战守护古城是我的“拿云心事”。沿着梁思城、朱偰等大师的足迹,以实际行动捍卫古城尊严是如我一般千万青少年,千万市民的行动层面的自觉。在古城保护这条路上,路途艰辛而漫长,却充满希望,因为广泛的公众参与,社会各界共同的努力,已经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城市的自觉”。
在这样的“城市的自觉”影响下,我们开始明白城与人唇齿相依;开始思索如何保护城市的特质,防止可怕的“千城一面”;开始考虑对古城进行整体性保护,山水、城山融为一体……我们真的懂了,亦更加重视行动,莫让我们自己沦为被放逐的异乡人!
城市保护的自觉,城市的自觉,是姚远的赤子情,更是你我的拳拳心,历经千百年風雨洗礼而形成的古老街巷肌理,存在于我们的自觉守护中,与我们唇齿相依,构成了一副城人和谐的“清明上河图”。
参考文献
[1]魏书威,魏书精,王雅梅,等.城市住宅区碳源汇的空间分异规律、影响机制及其碳管理对策——以关中地区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