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2017-12-29 00:00:00沈永善
课外语文·上 2017年2期

【摘要】记是一种文体,是一种叙、议结合的散文的总称,可以记人、记事、记景、记游。还可以借所记的对象,阐明一定道理,抒发内心感受。本文对《游褒禅山记》一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教学设计;《游褒禅山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导入

宋代的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是幸运的,因为它们在经历了无数的春去秋来和寒来暑往之后,终于在熙攘的尘世间遇到了懂得它们并与它们心神交往的知音作家,于是它们便跟着这些大手笔的不朽名文,走进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在我们会心的微笑中再度“綻放”。

二、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世称“临川先生”,也称“王荆公”或“王文公”。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21岁中进士,任地方官,兴水利,办学堂,惠及百姓;49岁做宰相,排除一切阻挠,以大魄力推行变法,名垂青史。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列宁)。

三、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积累记忆一定的文言文字词知识。

(2)了解缘文说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四、解题

记是一种文体,是一种叙、议结合的散文的总称,可以记人、记事、记景、记游。还可以借所记的对象,阐明一定道理,抒发内心感受。

五、文本研读

【一】整体感知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范仲淹《岳阳楼记》

(1)讨论:这两段游记类文章在写法上与《游褒禅山记》有何不同?

《醉翁亭记》描绘了琅琊山山中朝暮与四季的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岳阳楼记》描绘了站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天晴时一副美景;《游褒禅山记》第二段,是游洞的主体,按常理应是游洞的详细经过,所见所闻。可以记的无论是自然风物,还是人文景观,可叙述可描写的甚多;而本文作者所记游的由见洞、游洞和出洞三部分构成,所记游洞,从“余与四人拥火以人”到“遂与之俱出”,也就是不到两行,区区38个字。显然没有重在写景。那么,我们再看看这一篇文章,那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纵观全文,文章中那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于是余有叹焉。”

总结:全文一共五段,除去游记的例行结尾第五段,补记同游者和写作时间,其余四段课文整齐的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一二自然段记叙;后一部分三四自然段议论。显然计游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由此看来,本文是一篇游记形式的说理文。

【二】课文分析

第一段:

齐读课文第一段,小组讨论下列词的用法和句式特点。

注意以下词的用法:

始舍于其址 舍:名活用动 筑舍定居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其:代 那 名:名活用动 命名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其:代 它的 阳:山南为“阳”,山北为“阴”

其文漫灭 漫灭:模糊、磨灭

句式: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状语后置句)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判断句)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省略句 省略介词“于”)

第二段:

结合上下文内容,交流讨论,找出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并作解释。

词类活用:

(1)有泉侧出 侧:名作状,从……旁边

(2)由山以上五六里 上:名作动,向上走

(3)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作名,深度 穷:形用动,走到尽头。

(4)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见:动作名,见到的景致。

(5)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作名,到……的地方

(6)火尚足以明也 明: 形作动,照明

(7)不得夫游之乐也 极:副作动,尽情享受

古今异义: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一:十分之一

熟悉了段落内容,下边大家思考一分钟,请同学来回答。

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前洞 后洞 ),重点游览了(后洞 ),前洞情况(平旷),前洞洞壁上题记之人(众),其后洞情况(窈)、(寒),后洞洞壁上题记的人(少),因为胆怯退出来,心情是(悔)。往洞里走愈(深)愈(难),其见愈(奇)。而随洞深入,题记者少。

下面让我们一起认真读“叹”的部分!

第三段:

(1)对照原文和译文小组交流讨论快速找出第三段译文中的错误。

对于这件事,我深有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得到的,因为他们探求思想的非常深刻而且无所不在。地方平坦并且路程近,到达的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路程远,那么到达的人就少。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平凡的观点,常常在那艰险遥远,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中途停止,但是体力不够的人,也不能到达。有了志向和体力,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懈,至于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力来帮助他,也不能到达。但是力量足够到达那里(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

①得:心得,收获。

②求思:探究、思考(不是动宾关系,而是并列关系)。

③非常直观:不平凡的景象(非常:古今异义。古:不平 常;今:程度副词,很。观: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园”。)

④险远:形作名,艰险遥远的地方。

⑤至于:古今异义。古:到……地方;今:表另提一件事。

(2)在這一段中,用原文回答作者发了哪些的感慨?

在这一段中,王安石发了一番“三不能至”的感慨:其一,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其二,力不足者,不能至也;其三,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里应该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志”,二是“有力”,三是不能“无物以相之”,即有物相之。这是非常正确的见解,第一、第二是主观条件,第三中的“物”实质上是客观条件,而“相”就是主观条件同客观条件之间的正确关系。只有当主客观条件都具备,即条件已充分必要时,“险远”才能至,事业才能成功,目的才会达到。

(3)“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有没有主次之分? 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有,“志”更重要。

从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可以看出来。

(4)“志”指什么?同学们能举出一些名人“志”的名言吗?

“志”首先是志向、是理想。作者没有览尽后洞之奇观,除了缺少志和理想之外,还少的就是执着,是一种坚持,因此“志”还可理解为意志、毅力。

第四段:

(1)学生齐读课文,

(2)如果说上文的“入洞之旅”引发了作者“志”“力”“物”,此为一叹,那么二叹又是针对哪件事情有感而发呢?它照应原文哪一句?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3)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明确:“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第五段(略讲):

学生一起朗读

(1)古代游记在文末列出同游者姓名,这在我们学过的文章中见过,是哪一篇呢?说说这样做的好处。

明确:《小石潭记》

同游者,吴武陵,龚(ɡōnɡ)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好处:①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得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②这样写可以节省笔墨,使行文简练。

六、因文悟道,启迪思维

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但像《游褒禅山记》这样由记游中生发出大段议论的不算多,这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格式,在这一叙一议之间,大家把握到了作者的写作手法与思路了吗?

“缘事说理”

我们应该关注生活,关注我们身边的小事,“以小见大”,也应该关注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以大见大”,有时“小”和“大”是会转化的。行胜于言,说得再好,不如练一练。看下边这两则材料,把你的理,把你的忧,把你的情用你的笔写下来,不超一百字。

今年年初至今,我们曲靖市出现了自1961年全市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夏旱,是云南省夏旱的重灾区。

微博曲靖12月1日消息:从今年9月1日至明年5月31日,曲靖城区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基本定额水量标准由每户每月15立方米下调为10立方米,每户每月10立方米以内的用水量,执行规定的基准价格(含污水处理费0.50元);每户每月用水量在11-15立方米的水量部分加价50%;用水量16立方米及以上的部分加价100%。

新浪网:云南5000吨铬渣被倒入水库 污染水被排入南盘江

七、作业:整理虚词“以”“于”的用法

“以”在本课中出现16处;“于”共出现6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