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酸爽”一词爆红成为2016年的新晋流行语绝非偶然。这个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下能够表达特殊的意义,迎合了公众猎奇共鸣的语用心理。本文拟从通感的角度来解读“酸爽”一词流行的认知心理基础。
【关键词】酸爽;通感;语义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缘起
“酸爽”一词,源自某款由汪涵出演的老坛酸菜牛肉味方便面广告。其中的广告语“这酸爽”,用来表达方便面口味诱人的销魂感觉。之后经过人们的传播和演绎,“这酸爽”引申成了一个叹词,用来表达一种类似销魂、舒爽或是略带嘲笑的无奈之感。请看下面一些用了“酸爽”的语例:
(1)暑假作业的酸爽,你尝过吗?
(2)贴标签,一种酸爽的懒
(3)千里之外,大学酸爽(以上三例均为笔者在CNKI上输入关键词“酸爽”后的搜索结果)
(4)电影《一夜惊喜》中,倪虹洁饰演海蒂五官平平,纠结的八字眉、嘴角上的痦子,配上夸张的悲情神态,典型的“丑女”一个,不过最后她逆袭了高富帅,让人大感“这酸爽不敢相信”!(微库网2014年9月12日)
(5)食堂“新神作”:橘子烧排骨。网友问到底能吃吗好吃吗?只能说那酸爽,谁吃谁知道。(《辽沈晚报》2015年10月28日)。
(6)更让支付宝尴尬的是,在微信平台上发支付宝红包,始终有点为他人作嫁衣的感觉,用户转到支付宝平台抢完红包后,下一个动作就是重回微信去感谢那个发红包的好友。这酸爽,谁人能懂?(《杭州日报》2016年1月27日)
(7)国庆节后一连上七天班,这滋味怎一个“酸爽”了得?(国庆后笔者同事的吐槽)
二、“酸爽”的语义变化过程
从上文所列举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酸爽”已经从最初形容方便面给人带来的纯味觉体验上的感受演变为一种略带无奈意外,戏谑嘲讽的心理感受。从词语构成方式上看,“酸爽”一词由“酸”和“爽”两个语素组合而成。而“酸”字和“爽”字皆为形容词性。“酸”,《说文解字》:“酸,酢也。”即“酸”的本义指醋。“爽”,《说文解字》:“爽,明也。”“爽”的本义指明亮,而由“爽”形容物理环境的明亮义可引申指形容人心理上的“畅快”感受,如“人逢喜事精神爽”指心情畅快。可见原广告语中的“酸爽”是指酸菜牛肉面因其味酸而给人以味觉的畅快感,因酸而爽,可以看作是一个偏正结构词语。在实际语言使用中,如例1暑假作业的“酸爽”,形象描绘出了每个经历过学生时代的人心中都挥之不去的那种“无奈甚至痛苦”的感受。众所周知,“酸”作为一种味觉体验是与“甜”形成鲜明对比的;那些令我们心里愉快的经历我们会形容说“甜如蜜”;“心里甜的呀”等;而那些不得不做的苦功或人世间的一些不公则多让我们感到“心酸”。所以用“酸爽”一詞来形容无奈令人头疼的暑假作业是非常合理贴切的。同样,让人“酸爽”的还有在求学十八年后不得不第一次离开父母和故土远走求学的经历。
“酸爽”从实在的物理味觉层次上升为抽象的心理感受层次后,词义渐渐引申而扩大为统指“不愉快不合理令人无语”的概念。在例4中,丑女逆袭高富帅这一现实生活中的小概率事件因为它的“难以置信”且“令人心酸”而成功获得了“酸爽”的引申义。而在“令人心酸”和“难以置信”之后,“酸爽”又获得了它的新含义“尴尬”。为什么会发生这个语义跳跃呢?如前所述,“酸爽”的概念是笼统的,凡是令人觉得不快不合理的事件都可以纳入“酸爽”的语义范畴。感觉是抽象和因人而异的,基于方便面的“酸爽”这个感觉家族中的“典型成员(prototype)”而形成了一个统指“不愉快”的感觉原型范畴。
三、通感视角下的“酸爽”解读
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钱钟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就是指感觉器官的互换。即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通感”这种修辞手法在我国文学家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中有集中体现:
1.“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此处将嗅觉移植为听觉,“屡屡清香”与“渺茫的歌声”,虽然前者是从嗅觉的角度描述的,后者是从听觉的角度形容的。但是,二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等。因此,作者通过联想与想象借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隐隐约约,清幽淡雅来表现荷香的若有若无,清幽淡雅,不仅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且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意境。)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是视觉移植为听觉,月的光华和阴影,朦胧婆娑,相互映衬,以小提琴演奏的“名曲”的旋律来形容它们的和谐声响,来表现月光树影组合的协调,给人一种悠扬优美的感觉,同时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将读者带到一种美好的幻景。)
如前所述,“酸爽”的本义为某方便面带给吃客的味觉感受。这种感受本来是有物质实体方便面的承载的,但是人的五种感觉是联通的,味觉上的“酸爽”也可以抽象进化为心理上的统觉“酸爽(不悦)”。此时,通感隐喻在邻近相似性的基础上发生了,我们人的感受由一个具体的物质味觉域飞跃到了抽象的心理概念域。从这个意义上说,通感隐喻“酸爽”也是概念隐喻理论的产物,因为它经过了从味觉概念域到心理概念域的跨概念域映射(cross-domainmapping)。
四、结语
“酸爽”一词的爆红离不开广告和网络的传播,它的流行也跟广大网民求新求异的语用心理有关。本文尝试从通感视角入手,结合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和情感隐喻理论来对“酸爽”做了全新的尝试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