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针对2016年第6期《语文月刊》刊发的江苏淮州中学卜廷才、葛以松老师的《“挑战不可能”有歧义》一文提出质疑,提出了语义理解必须结合语境,在一定的语境中歧义会消失,有歧义的句子未必有语病的观点。
【关键词】挑战不可能;语病;歧义;语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第6期《语文月刊》刊发了江苏淮州中学卜廷才、葛以松老师的文章《“挑战不可能”有歧义》。该文引用许多权威词典的解释,罗列了“挑战”“不”“可能”三个词语的种种可能的解释,然后推论说:从逻辑意义看“挑战不可能”有歧义,有语病,宜改为“挑战极限”“挑战自我”等;因为“挑战不可能”有两种理解:1.挑战不可能的事情或现象,2.挑战这种行为是不可能的。文章结尾作者这样写道:“作为一个重磅节目的《挑战不可能》,其名称不能有语病,以讹传讹。这,也可算作笔者对央视的一个挑战吧。”
我以为:文章看似有理有据,实则有胶柱鼓瑟之嫌,误导许多人;他们对央视的所谓挑战是不可能的。故撰此文与卜廷才、葛以松老师商榷。
19世纪30年代上海某报刊发表过一篇评论,题为《丰子恺画画不要脸》。读者初见这一标题,无不大吃一惊:丰子恺先生一向品行高尚,画风端正,他做了什么“不要脸”的事?难道是有人在对丰先生进行污蔑攻击?待读完全文才知道这篇文章并不是批评丰先生,而是赞扬他的漫画别具一格——画人物没有五官,却惟妙惟肖,尽传神态。
各位看官,看了上面这段文字后,你们会认为“丰子恺画画不要脸”有歧义就进而推论这句话有语病吗?“丰子恺画画不要脸”这句话单独看起来有歧义,但在一定的语境中歧义自然消失。而且正因为单独看“丰子恺画画不要脸”这句话有歧义才有引人入胜的效果。其实作者不是不知道“丰子恺画画不要脸”有歧义,而是特意悬疑,引人入胜,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扩大了宣传效果。
可见,在特定的语境中,不能看到一个句子有歧义就认为有语病。下面再请看几个在特定语境中有歧义的句子不但不能说它有语病,我们还会为它击节赞叹。1.传化洗衣粉广告语:还你领袖风采。2.阿里山瓜子广告语:阿里山瓜子,一嗑就开心。3.联想集团广告语: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4.王致和臭豆腐广告语:臭名远扬,香飘万里。5.中华牙膏广告语:中华永在我心中。
下面再看看一些单独看起来有歧义,但在一定的语境中歧义自然消失的例子。
例子1:白居易《琵琶行》诗句:“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其中“主人下马客在船”从逻辑意义看可以理解为“主人下了马客人在船上”,也可以在懂得古诗词常见表达习惯(这里是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的情况下把它理解为“主客一同下了马,然后一同来到(在)船上。”在这样特定的语境中第一理解显然是错误的,歧义在这里自然消失。难道有谁会说“主人下马客在船”有歧义,有语病吗?
例子2:唐诗人元稹的《离思》中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从逻辑意义看可以按字面意思理解为“曾经经历过的沧海很难称为水,除了巫山(的云)外都不是云”,也可以在懂得古诗词常见表达习惯(省略一些词语使诗句更简洁整齐)的情况下把它理解为“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甚至可能还有其他的理解。但在这样特定的语境中第二种理解是合理的,歧义在这里自然消失。难道有谁会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有歧义,有语病吗?
例子3:清朝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〇二回句 子:但既来之,则安之,姑且住下再说。现代通行的成语词典的观点:“既来之,则安之”中的“来”“安”原来是使动用法,解释为“使……来,使……安”,“之”解释为“他、他们”,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来“之”字虚化了,“来”“安”的使动用法也不见了,就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来。从逻辑意义看可以按其原来的意思理解为“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来”。但在这样特定的语境中只有第二种理解是合理的,歧义在这里自然消失。难道有谁会说“但既来之,则安之,姑且住下再说”有歧义,有语病吗?
综上所述,在特定的语境中,一些句子的歧义会自然消失,不能看到一个句子有歧义就认为有语病。
如果順着卜廷才、葛以松老师的思路来看“挑战自我”也很可能是有歧义,有语病。“挑战自我”按字面可以把“自我”理解为一个词,进而把“挑战自我”理解为“挑战(于)自我”,意为“向自我挑战”;也可以把“自我”理解为两个词“自(从)、我”,进而把“挑战自我”理解为“挑战从我开始”。难道我们能因为“挑战自我”在字面有歧义就推论说“挑战自我”是个病句吗?
我坚信央视人绝不会不懂得“挑战极限”“挑战自我”这样的常见的词汇,只不过觉得它们很一般而没有选用。其实从表达效果来看作为一个重磅节目《挑战不可能》这一节目名称远比“挑战极限”“挑战自我”更有震撼力,更能吸引人的眼球。这是语感稍强一点的人可以明显感觉到的。
参考文献
[1]卜廷才,葛以松.“挑战不可能”有歧义[J].语文月刊,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