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17-12-29 00:00:00时庆利
课外语文·上 2017年2期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提高学生的審美情趣,充分领会课文的自然之美,把握人物的形象之美,感悟文本的语言之美,体会无尽的意境之美,从而增强审美能力,完善人格素质,实现自我价值。

【关键词】语文教师;审美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爱美的情趣,是语文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语文新课程标准就曾指出,我们的语文课程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也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寻找美的足迹。

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即生活”,美无处不在。汉语言本身具有特殊的美:简单的笔画勾勒出或清秀俊雅或豪放洒脱的音韵美;其丰富的涵义表现出多姿多彩、个性纷呈的语言美。语文学科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形成较强的言语表达能力。在语文课本中就有大量的表现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文质兼佳的佳作。作为教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要抓住这种美,力求挖掘语言文字的美,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蕴含在课文中的美,并努力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领会课文的自然之美

一个人的感受能力、思维能力等天赋潜能是必须在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才能够尽情发挥其作用。同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一样的。“培养审美情趣,主要是以课文作为凭借。”我们现行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领会美的立足点。蔡元培曾经说过:“美誉的人物之一就是正确认识美的各种形态。而语文课文,可以说是集各种形态之大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系统。”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就需要充分利用美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材中写景状物的文章往往表现出多姿多彩的自然之美。自然之美就是指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美。在我们的部编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表现出赏心悦目的自然之美。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写了矮松、小草、水藻、垂柳等自然景物,从而描绘出济南冬天的美妙神态,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二、把握人物的形象之美

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美不仅表现为一种不可捉摸的飘逸,而且表现为一种特别敏感的特质。在多数情况下,美关注的不仅是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文学作品更多的反映现实生活,是作家美学理想的结晶,是作家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通过塑造美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把握人物的形象美就是让学生从生动的细节描写中,去寻找、发现和体会形象之美。我们的语文教学就需要挖掘课文内部的美,有计划的引导学生,去认识作者是怎样描写人物,进而赞美人物的,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一座座美的丰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感愤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曹操,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等等,无不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因此,我们在解读课文时,要注意把文学作品同作者常识结合起来,做到“知人论世”,从人性的这一个角度上,来领会作品的精神魅力,把握人物的形象之美。

三、感悟文本的语言之美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这样为我们描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应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从这里可以看出,语文课的教学就应该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重点。我们的语文课要想有浓浓的语文味,就必须从字、词、句入手,研读、品味语言,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获得感受,进而体验文本的情感,最终积累文化,形成自己独特而又丰富的精神世界。如:朱自清的《春》,以“嫩嫩的”“绿绿的”准确地表现了春草“新”的特点;以“悄悄的”“软绵绵的”使语言准确生动、音节协调,同时读起来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具有音乐美。《安塞腰鼓》铿锵的节奏、磅礴的气势、激昂的情调、生动的意象,读起来声调铿锵,意趣无穷。

四、体会无尽的意境之美

王国维曾说,“意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所谓“意”是指诗中所表现的思想和抒发的感情;所谓“境”是指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画和艺术形象。这“意”和“境”两方面融合一体,和谐一致,产生艺术吸引力和感染力,就形成意境。体会意境也就是欣赏,欣赏是理解的进一步深化,是一种高层次的理解能力。读书就像品茶、饮酒一样,而要品出这其中的味道,就需要我们师生一起走进文本,联系已有的生活感悟文本,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段落研读文本,领会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位身处菊花之中,悠然于终南山之下的高雅之士,怡然自乐的情态;朱自清的“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用音乐来绘景,将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虚虚实实,朦朦胧胧,运用人的心理“通感”,造成和谐醉人的美感体验。

由上述可知,美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巨大的震撼作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每一篇课文中美的因素,把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让语文课堂节节生美,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充满情趣,在审美的过程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