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细化课堂设计,问题引导激发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善于利用小组活动合作探究、質疑答疑,提高课堂效率。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文言文课堂有效呢?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初中生;文言文教学;课堂实效性;绿色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打造高效绿色的语文课堂一直是我从教以来不断探索、追求的方向。研究之初,我就对学生比较排斥的文言文教学产生兴趣。其实在语文学科的几大板块中,文言文阅读的分值并不高,它本身又是古文阅读,和白话文相去甚远,使得它令人感觉晦涩难懂。同时,教学实践中,教师过于强调文言文教学的“工具性”,以应对考试为根本目的和任务,所以很多情况之下,我们可能认为研究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实效性,没有其他板块有价值和意义。其实不然,既然我们说教学不能急功近利,那么我们进行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就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能力,更是传承文化。
二、阶段目标
精细化课堂设计,问题引导激发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善于利用小组活动合作探究、质疑答疑,提高课堂效率。
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文言文课堂有效呢?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一种教育理论,即“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观认为,教学是艺术,更是科学,它不仅可以对其过程或结果进行科学的评判,也可以用科学的理论与有效的方法来指导以增强其效率。所以科学的教学设计是完全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既艺术又有效。
三、研究中的一些做法和收获
(一)文言文课堂需要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朗读很重要
我首先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就是在第一课时以学生朗读理解为主。从开始的机械读文,到让学生每一遍都带着不同的问题,不同的任务朗读,这样的改变让学生的读文更有针对性,学生读得认真,参与面广,课堂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例如在《三峡》的教学中,学生第一遍读文是注重字音,要求准确朗读;第二遍读文关注节奏,要求流畅;第三遍读文需要思考:文章写了三峡的哪些景物?第四遍读文思考:文中写了三峡山、水的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出山水的特点的?最后读文思考: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一堂课被这几个问题串联起来,其实就是回答了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要写这样三个问题,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既充分读文了,又基本理解的文章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学生会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二)文言文教学中,学生要充分动起来
具体来说:1.动手,找学过的实词、虚词与本课的进行比较,归纳整理,系统分类,以便日后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坚信,对于重点文言字词的学习,理解比死记硬背重要得多。可是通过平时自己读文的体验,和班级不同学生的学习体会,我觉得老师和个别尖子生能较好地理解课外文言文,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积累的多,能结合所学来理解新的文章,如果没有准确地积累,处理新文章还是有很大难度的。所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中,对于重要的实词、虚词,我们就应该让孩子们准确记忆,有了积累才能更好地灵活运用。2.动脑,将不同作家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进行比较,例如《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也》,同样是对理想社会的阐释,一个是具有神秘色彩的叙事,而另一篇是条例清晰的议论。相比而言,《大道之行也》不是特别容易理解,结合《桃花源记》进行比较阅读显然可以对学生有所启发。3.动口动手,组内或同桌间互助并参与比赛。这些方法既可以让孩子们有交流的机会,让掌握好的学生巩固记忆,夯实基础,也让基础薄弱的孩子随时随地都有督促他的小老师在身边。同时小组考核的加入也寓教于乐。例如,我曾经在一节文言文复习课中加入了一个“夺宝奇兵”的游戏,其实百宝箱内就是这堂课必须复习的知识,根据题的难易赋予不同的分值,学生夺的异常高兴。掌握情况也比较理想。我们改变的不过是教学的策略。
(三)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动起来,更需要静下来(心静)
《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简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背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视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所以“静”应包括两点:1.动手查阅资料和工具书,结合所学,自主译文理解并质疑。三年的训练并不能很好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是浮躁的,没有静心思考。我们不能一味追求合作,合作的前提必须有个体的独立思考、理解、疑问,这样才会让孩子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所以我们要舍得时间去等待。下一阶段,要更注视对学生静心读文环节的安排,把时间真正还给学生。2.养成动笔的习惯,文言文的知识除了大量的读和说,更要落到笔头上,保证字斟句酌,符合语法规范。
(四)课堂问题的设置要科学合理、难易适度
问题抛出后,既要给学生安静思考的时间(我们要学会等待),又要允许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就是让他们七嘴八舌地说(也要做到动静结合)。如果我们提出问题后,孩子们举起了森林般的小手,那么我们这个问题是无效的。真正的有效课堂就应该让孩子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不能让一个学生或几个学生的回答代替所有人。反思一下,我们是否真的给学生这样的机会。因为担心等待会空耗时间会,担心交流会有人扰乱课堂,往往我们的提问只有一小部分人参与思考。其实我们教了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得到多少!
花开花落,在探索高效、绿色课堂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面临新的挑战。下一阶段,我将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不断结合教学实情总结经验,争取让我的文言文教学研究开出更加灿烂的花朵,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