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个人情感融入课堂教学,陪学生一起成长

2017-12-29 00:00:00李睿
课外语文·上 2017年2期

【摘要】《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这本书,苏霍姆林斯基是用独特的艺术政治形式,道德教诲的形式写成的。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教学实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个人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这本书,苏霍姆林斯基是用独特的艺术政治形式,道德教诲的形式写成的。教诲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针对孩子、少年和男女青年讲的道德教诲,其道德思想,包括在揭示某一道德范畴内容、概念、行为准则、个性、性格特征等训导之中,第二部分就是思考。

其中第十七章,《怎样教会孩子们热爱自己的父母》的内容令我最为深刻。其中有几句话它是这样写的:“你就是你父母生活的意义、目的和生活的酸甜苦辣。在无限的爱你之中,他们有时竟忘记有那么一天,为了给你们带来物质生活欢乐而将自己的全身精力耗尽,而他们所余之力只会去爱你了……”这句话道出了千万父母的心声,可是作为儿女,尤其是学生现在这个阶段,很难设身处地地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更别说能用心地深刻感悟,作为子女的责任,就是要报答父母,报答父母无限的爱和忠诚这一道理了。

读到这一章,让我回忆起这一学期初期,我们六年级上册有一篇季羡林的文章《怀念母亲》,这篇以片段日记的方式述说了一位远在异国的游子对两位母亲的深切思念——一位是祖国母亲,一位是季羡林的亲生母亲,文章以惆怅凄凉的笔调写出了自己的思念之情。如果單从文章的节选来理解,很难让学生走进季羡林的内 心——首先,他是位文学大家,他所处的人生高度,孩子们无法企及;第二,他远离故土,行走他乡,这样的人生阅历,学生只能有限地想象一下,无法感同身受;再加上文章的笔调深沉迂回,对于十来岁的孩子来说,能读懂已属不易。如何让他们更近一点地走进季羡林先生的情感,让孩子学了文章之后哪怕能够回家情不自禁地给父母一个大大的拥抱?这是我执教前思考的,并加以设计了一番。

首先就是:走进文本——拓展文本——走出文本。具体做法是先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斟字酌句,找出令你感受到季羡林深深怀念母亲的词句,写出批注谈感受。然后拓展出季羡林先生回忆小时候和母亲相处时的一段回忆录,这是课本上所没有的,是我课下查阅了资料后,感觉其中一段很有意义,可以和大家一起来品读:“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这段话我当时以范读的方式读给孩子们听的时候,我明显能感受到空气中孩子们沉默并各自陷入思考的那种气息,我静静地等待着他们的沉默,我觉得此时这样的沉默,是可贵的沉默。当沉默过后,我趁机让孩子们说说想到了什么,他们说想到了自己的父母,这样的想法,是我这堂课中想要的,所以我顺势而导,立刻带着孩子们进入“将个人情感融入课堂”的阶段,请他们各自谈谈自己的父母曾有哪些片段让你至今难忘,有的孩子说到生病的时候父母的照料;有的说到吃美食的时候,父母长辈以“我不喜欢吃这个,给你吃吧”这善意的谎言给予关爱;有的说受伤时,母亲那掩饰不住的惊慌失措的神情……有的孩子说着说着突然戛然而止,当我们一起看她的时候,她已经哽咽地说不出话来。

我让她轻轻坐下,然后让孩子们一起带着现在新的感受一起齐读《怀念母亲》这篇文章,然后我静静地观察着每个孩子的表情,已不再是课堂一开始时那茫然的眼神,很多孩子是流着泪读完的,有一个男孩一开始想竭力地掩饰自己的状态,但读到季羡林的“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么?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这句话的时候,直接任眼泪往下流;有的直接读不下去了,趴在桌子上把头埋了下去,课堂上能有这样的情感我觉得是最真实的。让他们在交流中懂得感恩,我认为这是文本教学中最好的目标,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这一章所说:“人的爱,则是一束最温柔,而同时又是最朴实、最美丽、最不显眼的小花,给它起个名字叫道德。您在爱孩子的同时,要教他们学会去爱您;你不教会这点的话,等您到了晚年,会痛哭流涕的。”还说道:“依我看,这是你做父母的一条最重要的哲理。只有在这一哲理成分需求的那个地方,形象地说,儿童意识上的土壤,才会去耕耘准备播下对父母的爱的种子。”

当上完这节课的第二天,我发现:孩子们把课堂上看到的拓展片段,自己父母故事的交流,还有他们的潸然泪下,回家后对父母爱的表现,都写在了当天的轮流日记里,没有人要求他们日记的内容,我并没说任何关于日记的主题,我想这次应该是他们内心不约而同的共鸣,情感已经饱和到不得不抒发的地步了吧!写的都很好,我都一一用心为他们做了点评。

一节好的语文课不是教师的展台,而应该是学生的展台,教师要用巧妙的语言穿针引线,用别具一格的教学风格来引领学生,在赏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实现语言素养的积淀。

季羡林先生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课中,我没有按照段落的顺序来讲,而是直奔文章的第三自然段:“走过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第一时间让孩子进入感悟阶段“读了这段话,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那花的美丽,我趁热打铁地问道“哪些词语让你有了这样的感受?”有的学生找到“花团锦簇”,有的说是“姹紫嫣红”,有的说是“花的海洋”,还有的找到“应接不暇”,孩子们用过词语的感悟理解到德国街道花的五彩缤纷。在此基础上,我顺势设计了一段语言情境,首先我利用幻灯片播放了各种花儿绽放的图片,有在街道上的,又在窗户边上的,还有的在德国居民的居家小院里的,孩子们用最直观的方式欣赏到了这种美,不时地发出啧啧的赞叹声,我便在播放这些图片的过程中,配乐渲染,加入了朱自清先生的《春》“你瞧,德国街道上的花这一簇,那儿一丛,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你看,她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儿赶趟,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孩子们在图片、音乐和我的语言渲染下,美的感受达到了课堂的顶端,都争先恐后地想来诵读这一段文字,这个时候,我并不是按照传统的方式一个个指名朗读,而是又进行了一段小小的情境设计:“来,你走过德国的东街,抬头向上看——”“你走过德国的北街,抬头向上看——”……这样的诵读,让孩子们真的感觉自己已经完全置身于德国大大小小的每一条街道,俯下身去,嗅着一缕缕芳香,感受花的海洋近在眼前……

通过在重点句子的赏读中,让同学们品味到的不仅仅是得过街道的美,更多的还有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种耐人寻味的做事做人之美,更能用“润物细无声”的诵读,在字里行间去滋养和浇灌。

最后我就以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来结尾:人最微妙的一个本领,就是善于爱,爱能打开人身上最隐秘的源泉,而从其中将永久潺潺地涌出生气勃勃的善来。爱也有可能把儿女的心变成干涸的荒野,到底会趋于哪种方向呢?这一切都取决于相互间的关怀、相互间的奉献,那种爱感渗透到什么程度。在有相互间的奉献的时候,那些关怀父母的话语,才会进入到少年们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