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课,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说教学过程及方法”,此乃说课之重头戏。“教学设计框架”相当于写作提纲,这个提纲的中心是教学目标。若教学目标集中而唯一,则教学往往更具实效性。综观三大板块,教师的思路与学生的学路合二为一,保证语文知识目标的准确达成;聚焦每一板块,用层层剥笋的教学步骤落实分目标,保证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细品每一步骤,均是以学生实践为主体的教学行为,保证教学过程中学为主体。一切教学行为作用于学生身上,都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有效”“无效”之分。凡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预设、有助于学生问题解决的教学行为,都是有效的教学行为。
【关键词】以生为本;学为中心;语言习得;知识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我要说的这篇课文题目为《白杨》。“语言有温度,文字知冷暖。”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无一不展示着生命的意义,引发我们感知这个精彩的世界。《白杨》就是一个很好的课例。
一、细说目标,确定重难点
对于这篇课文我将进行两课时的教学,第一课时重在学习生字词,扫清学生的阅读障碍,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我将重点讲述第二课时的教学。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1.知识的习得: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白杨及边疆建设者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语言的积累:积累并运用描写白杨的经典语句。3.能力的培养:自主释疑,整合信息,领悟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这三者之间是不能割裂的,它们是在完整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呈现的三个视角,而且是动态生成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之所以确定以上目标,我还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其中父亲的话学生很难做到层层深入地理解,并且单元提示语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因此我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聚焦在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白杨及边疆建设者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我还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高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根据老师要求在阅读中思考,并能抓住感受深的词句发表自己的看法,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但是对“借物喻人”这种表达方式并不熟悉,依据教材分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时的教学难点聚焦为领悟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二、教无定法,以生为本
本篇课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借物喻人”。我依着“先抓物的特点,再品人的品格,最后发现二者联系,从而领悟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这一思路进行设计,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遵循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引领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运用“以读代讲”“自主批注”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三、教学环节,板块清晰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分三大板块进行教学:板块一领悟白杨的特点,板块二领悟边疆建设者的特点,板块三在发现二者联系的基础上领悟“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这样的设计思路正是遵循了状物类散文的文体特点,从抓物的特点到品人的品格,最后让孩子发现白杨与边疆建设者的联系,从而领悟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分层递进,保证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板块一:领悟白杨的特点。我通过聚焦第十二自然段,借助自主感悟、互文理解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白杨的特点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从而体会到作者对白杨的敬佩之情。具体做法如下:
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策略预设,我把教学内容分为学生已知内容与未知内容。首先对学生已知的内容——能抓住“从来就这么直”“不管……不管……”等语句,体会到白杨“高大挺直、坚强”的特点,予以肯定;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多种形式地读,重在语言积累和运用。其次对学生未知的内容,如体会白杨适应性强的特点,我的做法是层层递进地引领和点拨。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1.说一说,这句话的“哪儿”指的是什么地方?2.填一填,我给孩子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句式:()需要它,它就在()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3.想一想,把白杨生长的这些地方联系起来想,再来说说对白杨又有怎样的认识。通过上述三个步骤层层深入地引领与点拨,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预设,保证学生“学得扎实有效”,教学重点的突破便水到渠成了。
板块二:领悟边疆建设者的特点,我借助上节课质疑的三个“不知道”:20世纪60年代的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爸爸妈妈为什么自愿去新疆工作,去那里做什么?爸爸为什么要接孩子们去新疆?我的做法是通过聚焦三个不知道,让学生凭借图文资料自主阅读释疑,从而体会到边疆建设者的远大志向与奉献精神。
先来聚焦第一个问题“20世纪60年代的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我的预设:学生可能找到的信息有课文中的句子“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课外资料有新疆的美景、物产、资源或人民,生处当代的学生不一定知道50年前的新疆的状况,并且网上这方面的资料也很欠缺。我的做法是:①看一看,让学生观看有关20世纪60年代时的新疆;②说一说,当时的新疆是什么样的?③写一写,句式:20世纪60年代的新疆,没有( ),没有( ),也没有( )。通过上述三个步骤从学生实际出发,由浅入深地让学生将信息联系起来,从而体会50年前边疆建设者建设新疆的艰辛。
经历了第一个“不知道”的解决过程,我让学生自主地用上述方法解决第二、第三个“不知道”,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将所找信息联系起来,除去无关信息,最后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学习的效果,关注学生语言的表达。
这一板块以解决三个“不知道”为抓手,通过引入资料,解决学生对边疆建设者的背景认知障碍。以“释疑”为中心,通过学生自学与互学,让建设者的特点在学生自主解疑中凸显出来,真正获得能力的成长。
板块三:揭示“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为突破这一难点,我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进行策略预设:首先让学生试着说说“借物喻人”在文中指什么?其次,运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鲜明的对比,使学生从直观地领悟到“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借物喻人”这种写法的理解。最后,拓展阅读,领悟“借物喻人”的核心要义,进行课堂小练笔。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看到的像白杨一样的人,围绕“教师”写一段话,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针对借物喻人表达方法的揭示,我从“发现联系”到“阐释写法”,再到“领悟要义”,及最后的写法运用,步步深入,让写法的理解清清楚楚,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四、教学效果预测
根据这样的教学思路,我感觉这堂课的设计呈现了三个特点:其一,综观三大板块,教师的思路与学生的学路合二为一,保证了语文知识目标的准确达成;其二,聚焦每一个板块,用层层剥笋的教學步骤落实分目标,保证学生经历了完整的学习过程;其三,细品每一步骤,均是学生实践为主体的教学行为,保证教学过程中学为主体。因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给予了学生自主选择研读的权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得以提升,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得以培养,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