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中,阅读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过程,阅读能力还将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与终身学习。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文中主要就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阅读能力;培养;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学生理解语言、感受语言、进而使用语言的一个过程,是学生“学以致用”的必经途径,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就结合平时的工作实践,略谈一下体会。
古人说得好“授之以鱼,弗如授之以渔。”受此启迪,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记得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生预习时,方法是“一读二划三查四思五记”。“学而有法,但无定法。”我借鉴此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操作方法是:“读”就是让学生根据课后思考与练习,让学生进行课前自读;“划”就是让学生划出自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字、生词、不理解的语句以及学生自认为比较好的词语、语句等;“查”就是要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书对自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自我处理;“思”是指让学生根据前面的自读自查,重新思考“课后思考与练习”所列问题;“记”就是让学生做好学习笔记及妙词佳句。以此厚积而薄发。
精讲点拨前,教师务必要落实好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诊判工作。首先,对在预习中各环节处理较好的同学给予充分的表扬;其次,对一些共性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代表交流等集体解决;再次,对一些比较典型的问题,教师要在黑板上做出备忘,以待精讲中重点解决。这样,让学生在“成功”中学习,在“成功”中提高,久而久之,不仅预习效果得以提高,而且良好的阅读习惯也随之形成。
其次,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细读深究的习惯。
我在教学《题李凝幽居》一诗时,我用多媒体打出了这样一个故事:“贾岛是一千三百多年以前唐朝时候一个著名的诗人。他作诗很下功夫。他的诗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是经过仔细琢磨的。有一次,贾岛做了一首诗,诗里面有这么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写好以后,他觉得第二句里面的“推”字,念起来不够味儿,想改成“敲”字。可是,他又想了想,觉得用“推”字也还可以,不一定要改成“敲”字。这么着,他一会儿觉得用“推”字好,一会儿觉得用“敲”字好,始终决定不下来。他白天黑夜都在想着这两句诗,甚至走路的时候,也一边走,一边做着推门和敲门的手势,仔细琢磨到底用哪一个字更好些。
有一天,贾岛走在大街上,正在一推一敲地比画着,不知不觉撞着了一个迎面而来的大官。这个大官就是有名的文学家韩愈。韩愈问明了原因,想了一阵,对贾岛说:“在这句诗里,用‘敲’字比用‘推’字好。”贾岛得到了韩愈的指点,心里很高兴,便决定把自己的那句诗改成“僧敲月下门”。
人们听说了这件事,都称赞贾岛是个肯下苦功夫的人,并且还根据这段故事造了一个词,叫做“推敲”,用来表示反复思考斟酌的意思。
通过这个故事,我告诫学生,一篇好的文章之所以能使读者爱不释手、如饥似渴,与用词的精妙是分不开的,“细读深究”的习惯又是何等的重要。
在教学中,必须把词语教学和阅读教学融为一体。如果就字讲字,就词讲词,那是非常荒谬的。如:我在讲《三味书屋》一课“早”字来历的时候,书上有这么一句话“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当我把“几乎”“当铺”“药铺”这几个词向学生讲明白之后有个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鲁迅天天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当,拿着钱再去药铺买药,那他什么时候上学?这个学生将“天天”这个词理解成了“每一天”的意思。我马上意识到这种离开上下文去理解词的学习方法,往往会把句子中重要的东西搁在一边。我耐心地带领学生读了上一句:“鲁迅一面上书塾读书,一面帮着料理家务。”下一句:“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教书认真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的对鲁迅说:‘以后要早到!’”读到这里没等我解释,这个学生就说:“老师,我懂了,这里的‘天天’不是‘每天’的意思,而是‘天天’早上的意思”。全班同学听了都笑了,他们为自己学到了知识而欢喜,我也笑了,为我在整体阅读教学方面得到了深刻的启发而欣慰。
最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閱读能力,还应突破教材的局限,拓宽阅读领域,注重平时的阅读积累。
我积极倡导学生们观看由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以及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中国诗词大会》等优秀节目。并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开阔学生的视野。
以上是我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让我们大家携手,让阅读之花开得更艳、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