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改理念,个性化设计《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2017-12-29 00:00:00韩刚
课外语文·上 2017年2期

【摘要】因读者的差异性和文学作品的风格多样、内容复杂而需要个性化解读。个性化解读的方法和路径:名作重读、名文共赏、名作续写改编。个性化解读的基本原则:立足文本、整体把握、还原创作意图、联想和想象。课堂上,师生互动,解读《老人与海》《白鹿原》,评价、认知文学作品里西天取经的人物形象——唐僧,解读康桥的象征意义,结合《于丹〈论语〉心得》、课文《论语十二则》和高中选修即将学习《先秦诸子选读·论语》,讨论、探究、认识和评价《论语》的意义和现代价值,学生体验、感悟并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合理想象,独特理解,有个性地解读自己心中的“桑地亚哥”“白嘉轩”“唐僧”和“康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个性化;解读;路径;体验;感悟;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安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梳理探究板块。因文学作品的内涵丰富性和读者阅读积累和经验的差异性,使文学作品可以多角度、多层次个性化解读,而用课改理念个性化设计《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更能体现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个性化阅读与解读。课堂上,学生解读作品更有激情、更有见解,而非泛文本化任意解读,而是彰显个性、激发兴趣、提高语文课堂境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学习)目标及课堂流程如下:

一、教学(学习)目标

选取和有效利用音、视频及网络资源,师生合作,掌握丰富的文学作品文本、背景等资源,为个性化解读打好基础;理解“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具体含义,知人论世,了解并筛选作品及作者的背景资源,具体运用个性化解读的方法和路径,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经验,读懂文本,个性化准确解读文本,防止泛文本化解读;通过解读、体验并感悟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发现和评价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价值、意义,汲取智慧,启迪人生,涵养精神,在课内外阅读和个性化解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丰富和发展学生人文(文化)底蕴,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二、教学(学习)重点和难点

教学(学习)重点: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教学(学习)难点:如何有效筛选作品及作者的背景资源,在知人论世前提下,个性化解读,而非泛文本化。

三、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分层解读、合作探究。

四、学法指导

课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利用互联网、微信、QQ等搜集并占有作品及作者各种资源。突出学生主体,以学为主。以多媒体资源为基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近文本。根据学情,分组分层,合作学习,解读文本。激发兴趣,选择作品、文本和资源,在交流和讨论的基础上,个性化解读,通过探究、争论和质疑,理解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深厚文化底蕴。

五、教具

PPT课件电影《老人与海》(片段)、《再别康桥》(有声形象朗读)、电影《白鹿原》(片段)、电视剧《西游记》剧照、《于丹〈论语〉心得》(片段)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课堂流程

(一)用音乐和课件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播放轻音乐《月光水岸》,以舒缓的情调和气氛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动态导出课题: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二)展示作品文字、图片,理解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含义和原因

材料一:《哈姆雷特》剧情概要及剧照。课件显示文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差异性);材料二:大雁塔北广场音乐喷泉灯光美轮美奂夜景(摄影夜景图片);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想象大唐不夜城。可能是:古城西安的象征,西安标志性古建筑,古朴雄伟,流光溢彩。名句: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杜甫);不夜城:900多亩,玄奘广场、贞观广场、开元广场。大唐芙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彰显大唐盛世、恢宏的大唐文化。(作品风格、内涵不同);小结:因读者、作品原因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视角独特,看法个性,有真知灼见。

(三)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和路径

名作重读:学生说出阅读过的文学名著里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如孙悟空、哈姆雷特、罗密欧、朱丽叶、林黛玉、桑地亚哥、孔乙己、诸葛亮、觉新、卡西莫多等。交流当初喜欢他(她)们或者现在还留有深刻印象的原因。名文共赏:展示陈忠实小说《白鹿原》片段、电影《白鹿原》视频;名作续写改编:阅读沈从文小说《边城》,试续写《边城》,描述翠翠和傩送以后的命运及结局。

(四)学生分组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教师点拨

再读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观看电影《老人与海》片段,讨论主人公桑地亚哥对我们成长发展有何帮助?从《老人与海》中,我们能汲取哪些人生智慧?观看影片片段及再读小说文本后,学生分组热烈讨论、归纳。可能是:乐观、顽强、逆境、不屈、信念、挑战、精神胜利。(教师点拨:立足文本,整体把握,适当想象、联想)。

阅读陈忠实小说《白鹿原》片段:播放电影《白鹿原》片段、展示电视剧《白鹿原》剧情及拍摄现场剧照,师生共享《白鹿原》背景资源:白鹿原神话传说及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白鹿原影视基地文字资料、图片,《白鹿原》获得茅盾文学奖盛况及作者陈忠实创作感言,个性化解读小说《白鹿原》及人物形象白嘉轩、黑娃、田小娥等,分组阅读《白鹿原》讨论、归纳从作品中得到的启示。

师生互动,解读作品:美丽的白鹿原,悠久历史、神奇传说,厚重的历史与开放的现实,在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腹地白鹿原诞生许多草根英雄人物,作品以朴实的文笔和凝重的情感展现时代风云历史画卷,展示关中老百姓歷经世代风雨洗礼,不向命运屈服的坚强抗争,在斗争中勇敢成长,磨炼意志,触碰心灵,表现白鹿原人坚定的生活信念、人生追求和硬朗、豪爽、粗犷的关中硬汉性格。(教师点拨:作品风格多样、内容复杂,个性化解读,尊重作者创作意图)

分组评价、认知唐僧(唐玄奘)的形象(电视剧《西游记》剧照,迟重瑞饰唐僧)播放背景音乐:大漠敦煌。

唐僧(唐玄奘)西天取经,在我国历史上实有其人,《大唐西域记》有详细记载。请问这和电视剧、小说《西游记》里的唐僧有何不同?

学生分组积极讨论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展示、点评,师生归纳:

小说艺术具有虚构性,不能等同于历史。在《西游记》里,唐僧作为文学形象而不是历史人物,在唐僧身上,寄托了作者吴承恩的理想追求,表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而《大唐西域记》历史的真实性更强一些,与小说《西游记》不可同日而语。

《西游记》作为神魔小说,夸张性和理想化乃至超现实的情节处处皆是,唐僧性格中有许多神化的、理性的和非理性的因素;

唐僧作为小说人物,其艺术价值和魅力毋庸置疑,尤其在电视剧《西游记》里迟重瑞等演员扮演的唐僧得到我国广大电视观众的认可与接受,《西游记》走出国门,使唐僧师徒的形象及艺术价值在世界各国观众中予以充分展示。(教师点拨:还原作者创作意图,适当想象、联想)

解读: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十一月六日中国海上

学生分组欣赏康桥美丽图片,想象康桥美景,探究、解读康桥的象征意义。

探究后,师生讨论,归纳:

可能是:康桥是唯美的,在诗人眼中,“康桥”完美无缺,象征作者徐志摩的美学观点和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康桥是作者的第二故乡,即心灵故乡。徐志摩曾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孕育的。”因此,在作者眼中,康桥已不是一个地名、一个学院的代名词,而是作者心灵的慰藉。体现和表达诗人徐志摩的自由与天性:作者与大自然的顺势而为、自然而然的融合、感应,一种人生体验、归宿和认同。优美的风景背后有名人影子,康河柔波里有永远不会消逝和难以忘怀的榆阴下的一潭——拜伦潭和放歌时的星辉斑斓,仰慕大师,汲取西学营养,也是学者和诗人徐志摩理想的放歌与现实的需求之间的结合点。如此,再别康桥,当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总其一生,徐志摩的遭际和境遇很好诠释了三个关键词:爱、自由和美,这是作者的人生哲学。追寻爱、追求美、体验自由,折射出《再别康桥》里诸多意象和康河风景,即使是河畔的金柳也如夕阳中的新娘,那么新、那么漂亮、那么美丽动人。软泥上的青荇也能油油的在水底招摇,不能说憨态可掬,但的确是自由、活泼、可爱。康桥的一切都是美的自由的,值得诗人去追求、去热爱。康桥,唤醒了诗人徐志摩爱的意识和追求。(教师点拨:整体把握,适当想象、联想)

解读和评价《论语》:播放《于丹〈论语〉心得》片段,结合初中《〈论语〉十二则》、高中《先秦诸子选读〈论语〉选读》,探究、评价《论语》的意义和现代价值。

引导学生,把于丹对《论语》的心得、解读和作为古典典籍和古代四书五经,专家、学者对论语的研究区别开来,充分利用初、高中语文课本里的《论语》资源,积极探究、讨论《论语》。

结合初中所学《论语十二则》及高中选修即将学习《先秦诸子选读论语》,学生自由讨论,正确评价认识《论语》在中国思想史及古代文化、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认识儒学及儒家思想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及不足,以古代历史案例,具体理解“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深刻含义,认识《论语》的意义和现代价值。(教师点拨:立足文本,尊重作者,切忌跟着感觉走)

(五)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基本原则

立足文本,整体把握,尊重作者,还原创作意图,联想想象。

(六)训练拓展(探究作业)

鲁迅的散文《风筝》,作品的主题有多种解读,试结合你掌握的文本及背景资源,探究、解读《风筝》主题。

可能有:批判封建教育思想和方法说;虐杀儿童天性说;勇于自省,敢于正视缺点说;人情美的颂歌说;表现对青春的怀念,风筝象征故乡春日,象征美好青春等。

白居易的《长恨歌》主题历来众说纷纭,结合搜集资料,谈谈你的看法。可能有:爱情说;双重说;多重说;刺君说;讽喻说;以美为刺,劝君说等。

续写《边城》,描述翠翠和傩送以后可能的命运及结局,要求:与原作情节衔接,合情合理,大胆想象、联想,言之有据、有理,允许虚构。

对于杜甫的诗歌《登高》,宋代的罗大经指出其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来?

可能是:“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友也。

八、板書设计

(1)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含义和原因

(2)读者、作品

(3)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和路径

(4)个性化解读:《老人与海》《白鹿原》《再别康桥》《论语》

(5)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