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2017-12-29 00:00:00孙畅
课外语文·上 2017年2期

【摘要】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在现在的小学课堂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情况不仅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状况,也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并且对课堂的秩序产生干扰。本文通过对小学生课堂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应对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原因分析;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突出

近些年来,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日益突出,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其表现也出现了新的特点。

那么什么是课堂问题行为呢?关于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很多教育学者都有着不同的解释:邵瑞珍等人认为:“课堂问题行为就是指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①而张彩云则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违反了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影响正常课堂教学秩序、教师教学、自身以及他人学习,并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消极影响的课堂行为。课堂问题行为是问题行为的一种。②

现在小学生常见的课堂问题行为有: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东张西望、故意做出奇怪的动作、借机起哄、发呆、掏座位等等。当然不同的问题行为产生的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学习状况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当然,不同的问题行为表现背后的原因也有所不同。只有找到了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就小学生这一群体所表现的课堂问题行为,着重从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的策略进行分析。

二、小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在小学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可能是家庭的问题行为或者是社会问题行为的延伸,也可能是受同学的不良影响,甚至是家庭环境或教师的不良教学方式导致的。总之,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形成一般不是由某种单一因素造5xS514SfceaHeYiOweAq/Q==成的,而是由学生自身因素、家庭环境、教师教学方式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各种问题的综合反映。在本文,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原因分析:

(一)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且发展不平衡

小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處于低年龄的学段,他们的思维主要是具体思维。需要教师采用直观、生动、具体的教学方法。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有的学生智力发展快,理解能力强,学习知识就快。而有些学生智力发展较慢,理解能力稍微低一些,对知识的学习就会慢一些。教师对待学生则不能千篇一律,要做到分层教学,否则学习好的学生会觉得学习很容易,而成绩差的同学连对学习的兴趣都没有,课堂问题行为就会随之产生。除此之外,小学生的生理障碍也会导致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小学生“多动症”就容易产生注意力分散、好动的情况,从而在课堂上出现种种课堂问题行为。

(二)教师教学方式单一,课堂管理能力不强

1.教师管理方式不当。

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不能把它看成是学生自己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缺乏适当的管理,也是导致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在课堂中,当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发生时,确实有部分教师放弃管教的责任,任由学生讲话、打闹。这样不仅破坏了课堂气氛和教学环境,学生也因为缺乏教师指正的机会从而继续发出违反课堂规则的行为。除此之外,教师如果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有过激的反应也会产生不良的后果。例如学生犯错误对学生大加训斥,甚至滥用体罚,学生就会在课堂里感到冷酷与恐惧,从而在课堂中行为失常。因此,教师如果对学生的惩罚越强烈,学生就会更加害怕教师,使学生反感教师,甚至出现逆反心理,产生怨恨或对立的情绪和态度。

2.教师教学方式单一。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备课不充分;教学方法单一呆板,千篇一律,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特征,本身注意力就容易分散,这样的情况更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语言含糊不清,缺乏教师活力,精神不振,这些教学上的偏差很容易使课堂气氛枯燥乏味,学生注意力分散,不愿意听课,从而产生课堂问题行为。

(三)学生家庭环境以及家长教育方式影响

1.家庭氛围。

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与其家庭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孩子在民主、关系融洽的环境下成长,孩子的性格也会开朗热情、积极向上。而成长在缺少关爱、单亲家庭、有暴力倾向家庭中的孩子有性格怪异、脾气暴躁、对抗性强的特点。可见,家庭氛围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2.家长教育方式。

家长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对子女产生不同的影响,极端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现在很多家长会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这种溺爱无原则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形成意志薄弱、以自我为中心、矫情任性的特点。甚至把这种习惯带到课堂中来。还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孩子易犯错误就采用棍棒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会让孩子自卑、情绪不稳定。家长双方对子女要求不一致也会使学生偏向一方行事。如果父母起不到管教学生的作用,就会出现课堂问题行为。

(四)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

小学生的自主意识薄弱,很容易受环境影响。如果小学生处于一个校风、班风比较差的学校,他们就会受环境和同班的影响,变得懒散、不思进取,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在班级中,如果学生处于一个明亮、舒适的环境中,会使他们更愿意集中精力上课,相反,如果教室环境差,上课时外面有噪音,就会干扰学生的学习,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学生会借此机会讲话、回头、打闹等等。

三、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于很多方面,当一线教师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应该如何面对呢?本文结合当前小学教育的情况,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分析出以下几种策略:

(一)教师和学生共同拟定课堂计划,确立行为规范

一个行之有效的课堂行为规范是良好课堂秩序的保障,但一定要是师生双方共同制定的。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哪些行为是在课堂上不被允许的,哪些表现是在课堂上被鼓励的。向学生讲解当学生出现这些行为时对课堂会造成的影响,对同学以及老师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学习以及身心健康的影响。

教师要表明与学生一起制定课堂规则的想法,和学生平等交流,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当学生给出建议时要让学生给出理由。教师在给出规则和相应的理由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将大部分学生反对的建议删掉。教师将与学生商定的课堂行为规范用文字表示出来,与学生一起签名,并向学生表示自己可以实施这个规范。教师自己也要带头遵守这个规范,作学生的榜样。在执行这个规则计划时,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实施,在执行一段时间规范之后,教师要开班会与学生一起讨论规则存在的问题,与学生一起探讨和修改。

(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课堂问题行为管理最后想达到的目标就是学生自己可以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要求。我国的教育学者周润智认为,不是只有教师才能解决和预防学生的问题行为,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也是预防和纠正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有效方法。③课堂上仅仅依靠教师来组织课堂秩序是不够的,良好的课堂表现有赖于学生的自控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设立榜样、激励鼓励以及借助共同指定的课堂计划等方法来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预防和阻止。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对于学习一般的学生,过高的学习目标会使他们产生挫败感,失去学习信心,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种种课堂问题行为就会产生。教学的内容也应当适应学生的学习水平差异,要适合大多数人的学习水平,只要经过正常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目标。这样学生就可以经常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和价值感。促进他们热爱课堂,减少课堂问题行为。

(三)及时鼓励强化良好行为,选择合适方式消除课堂问题行为

教師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当学生的课堂表现出现进步时,教师要及时进行鼓励激励,强化学生的积极表现,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要具体有针对性。当学生出现课堂问题行为时,教师要及时地进行回应,及时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做出反应,防止行为的扩大。

教师要采取多种的方式处理:当学生走神,注意力分散的时候,可以选择让学生起来回答问题,使学生重新回到课堂。在有些不适合批评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眼神暗示,让学生知道他干扰了课堂,如果没有效果,在下讲台讲课的时候可以走到学生身边,敲一敲他的课桌,他就会收到老师的信息。除此之外,还可以表扬他周围的学生,小学生受同伴的影响,他也会规范自己的行为,如果这样没有达到效果,教师可以提醒他所在的组要注意自己的表现。当学生多次影响课堂秩序影响身边同学上课时,教师则要点名制止批评。

(四)加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优化环境建设

小学生的成长不仅与学校教育发生关系,与家庭教育的关系联系也十分紧密。在纠正课堂问题行为时,家长一样有责任。小学生的身心成长受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双重的影响,家长除了以身作则,对孩子进行最初的教育以外,也应该主动地、热情地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当中。家长应该尊重教师的建议,在家中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及时与教师沟通,更好地配合教师监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同时,家长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给学校更多的支持。

教师则要与家长有系统有计划地沟通,使家长成为可贵的资源。由于每一个家庭的情况不同,家长对待学生教育的态度也不同,在与家长的交流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经验以及特殊的身份帮助家长获得正确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家长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教育态度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使他们逐渐改变不正确的教育观念,使得学生的家庭教育与学校的要求达成一致。在与家长沟通时,谈到学生的表现,不能一味地谈论学生的缺点或不好的表现,而是要向家长表明自己内心的期待。此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建立教师家长沟通群,在群里及时与家长沟通,家长们也可以在群里互相交流心得。从而有助于学生的课堂表现,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

四、结语

近些年,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有了很多进展,但是仍需加强。如今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小学的课堂也在发生着变化。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被更多地调动出来。但是越活跃的课堂氛围,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概率就越大。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并不是单一的因素造成的。由于小学生本身生理年龄特征,就容易产生问题,再加上学生之间的智力发展水平有差异,学生在学习和身心发展上都有所不同。教师不当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方法也会使课堂纪律出现问题。孩子家庭的气氛、家长的教育方法更会让学生养成不同的行为习惯,从而影响到他在学校的表现。针对这些多重的原因,教师学生家长都应该有针对性的做出自己的改变。因此,教师要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为学生和谐有效的课堂努力。

注 释

①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00

②张彩云.小学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的知觉[J].中国特殊教育(8).

③周润智.分化与整合:走向和谐的课堂教学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