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给教材“消肿”的方法和措施

2017-12-29 00:00:00王桂芳
课外语文·上 2017年2期

【摘要】于漪老师说:“离开文本发挥过度,课本就会打水漂。”课堂拓展要立足于教学目标,教材是依托,课本是原點,任何背离教学目标、背离课本的课外拓展都是海市蜃楼。拓展仅是教学活动的补充,不能与课本本末倒置,在难度上,训练量上都要适度,不能喧宾夺主,过分拔高训练要求。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一、课堂教学中把教材“上肿”了现状的描述

(1)教材使用上,贪大求多,一节课中,学习目标繁多(5个以上),但往往是每个目标都草草了事,给人以蜻蜓点水之感。学情关注上,拿到教材,感到什么都重要,什么都想给学生教,而学生真正的疑惑却没有成为本课堂的学习目标。

(2)教学策略及手段的选择与使用中,十八般武艺尽可能全上,往往会出现课件展示让人眼花缭乱,奖励卡片纷飞在学生手中,表面看起来课堂很活跃。我们的观摩课,不用多媒体教学,就无法上课。课堂上,很多的视频演示代替了语言文字的地位,太多精美艳丽的画面展示了学生只有读文才能感悟的东西,唱、跳、演、画等手段也都成了我们课堂中的常客,并被我们称之“学科的整合”。因为手段使用过多,缺乏对其理性的取舍,一堂课,给予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细细咀嚼语言奥妙的时间及空间就很少,学生被许多鲜明生动的画面吸引着,被太多非语文的东西占据心灵,充斥他们头脑中更多的是直观的、具体的、感性的认识。正是这种认识降低了学生思考的价值,剥夺了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机会。

(3)课堂结构的设置上,每一个环节都在用力,但每一处都不突出,流水账似的课堂。一节课训练点太多,内容太繁杂,既要学这,又要学那;既要有引人入胜的导入,还要有完美无缺的小结,一会是自主学习,课件提示,一会是小组交流,课件演示,一会又是合作讨论,读、画、写、跳充斥其间,一堂课热热闹闹、忙忙乱乱,学生真正走进文本静下心来读了些什么?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又有多少?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东西又是什么?实在没有体现。

(4)学生语言及能力训练上,看似面面俱到,实则用推土机过了一遍,没有深入进去。评价过多过滥不真诚,成为课堂中的累赘,更是做作与虚伪!特别是当评价远离真诚时,那本身就是对教育的亵渎。

(5)从教学效果看,学生的学习只是在原有基础上打转,而没有语言的发展,思维的突破,情感价值观的成长,评价空虚。本课写的是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然后是,读出了什么,怎么读,想到了什么,没有抓住教学效果检测的重点。

二、课堂教学中给教材“消肿”的方法和措施

(一)教材学情上,明确目标

教师要研究课标,准确把握总体方向。《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教师要领会单元安排特点和要求。教材通常由各个单元构成,而各单元之间又有着内在的训练序列衔接关系。把握住了这种关系,在授课时就知道哪组课文应该讲哪个专项的读写知识,哪组课文又是哪个专项知识的延伸和巩固。在讲课文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出击。使教材为我所用,为学所用。教师要围绕学情解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挖掘教材的科学方法、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因素,知道工具性、人文性在语文教材中的体现,分析教材中的学习心理问题,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案。笔者一般一节课最多三个教学目标。抓住每一个教学目标,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扎扎实实,落实到位。

(二)策略手段上,简单明了

“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这是教育专家支玉恒的观点,也是更多语文有识之士的共同看法。语文的手段就是要把学生领进文中,去读、去思、去感悟、去体会,揣摩语言的表达方式,品味语言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学会阅读。笔者在执教《游园不值》一课时,并没有花样翻新的课件,而是让学生读诗、背诗、品诗、吟诗,大胆想象,体会春意盎然的春天,茗品“关”字的奥妙,真正理解“不值”的含义,让语言这个载体成为和作者发生共鸣的重要途径。真正应了“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孩子,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三)课堂结构上,步骤简约

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支玉恒老师执教的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一课,全课只有两个步骤:“用心灵诵读”和“用心灵倾诉”。老师和孩子们一同读文、品文,反复读,反复诵,反复感悟,反复揣摩文中作者的情感,达到了熟读成诵。

(四)语言及能力,评价检测

一节语文课上,学生每回答一个问题后,其他孩子就喊:“你真棒!”鼓掌,老师就热情洋溢地为其发一个小卡片。刚开始,获得表扬的孩子一脸荣耀,到后来发现其他孩子基本上都有,有些同学手中还有几个时,他那兴奋的小脸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没劲了。反过来想,如果我们的课堂就靠这些外在的、浮华的东西作为评价主流,这本身就是教育的悲哀。苏霍姆林斯基说:“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敬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幼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他还说:“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不可遏止的向往。”所以,我们只有准确地、真诚地评价孩子,让读书、思考、表达引领我们的课堂,师生才能共建活泼生动、充实高效的课堂。课堂检测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教学效果的反馈,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当堂检测尤为重要。教学检测的重点应围绕:写的是什么——这是对文本的感知、理解、概括,侧重于对知识的积累。怎么写的——是揣摩作者的写作手法,强调的是语言的运用。为什么要这样写——是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侧重的是研究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了什么——是对文本潜在的情感的内化,强调是人本合一。怎么读——这是情感的表达,语感的训练,生命的提升。想到了什么——是对文本的超越,驰骋的是人的精神,侧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做到“一学一得”“节节课过关”。这样的检测围绕教学目标主次分明,夯实的是语文基础,发展的是人文精神,培养的是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