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之我见

2017-12-29 00:00:00李清云
课外语文·上 2017年2期

【摘要】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新型的教学活动,体现了语文学习与生活更为密切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以丰富的语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亲近大自然,领略自然的神奇;以阅读为契机,挖掘内心情感;提倡跨学科学习,融合其他课程。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语文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不单单是教材中每单元设置的学习活动,应该更广义的来理解“综合性”这一概念,将语文学习的视野扩大到社会、自然、家庭、人文、自我等更广阔的空间,尽最大努力的挖掘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活动过程中可以以教材为依托,把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与教材内容建立起某方面或多方面的联系。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就教材的某一知识点或某一主题进行深化、拓展、延伸。

一、以丰富的语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活动,不仅富有自主性和趣味性,而且具有实践性和创造性,因此,有趣的语文活动是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自然”为主题,课文有朱自清的《春》,何其芳的《秋天》,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还包括古代几首诗词,如曹操的《观沧海》,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等。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四季美景,通过优美的语句,领略了春风夏雨、秋霜冬雪的独特魅力。如何跨越时空,把四季美景尽收眼底,最便捷的方式便是让学生收集四季图片的语文课外活动。每个同学课后准备一张小图片(可自绘,可剪报),画面上的内容应为每个季节的风景,把图片帖在16开的白纸上面,然后选一首与画面意境符合的诗歌抄写在图片旁边,这样真正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对这一活动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与热情,把他们最满意的作品展现出来。在大多数同学的共同讨论、评选后,把优秀的作品在班上的“语文天地”这一角落展示出来。此活动的意义在于通过让同学“眼动”“手动”“脑动”“心动”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初步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审美情趣等熔为一炉。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亲近大自然,领略自然的神奇

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大都来自农家或渔家,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很多,因此,老师可把这种可贵的资源引入课堂,让他们聊聊自家的庄稼何时播种,何时收成,蔬菜、瓜果何时开花、何时结果,有意识的关注它们的生长变化过程。让同学们摘下各种树木或同一植物不同生长时期的叶子、花朵并制成标本。也可以请住在海边的同学介绍潮汐的变化规律等。这样可算是“寓教于乐”了。让学生们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体验生活,同学之间还可以交流各自的作品,这也是其乐无穷的。通过观察体验身边周围发生的事情触动他们的心灵,促使他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更主要的是能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和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体验语文在生活中的运用,感受相互交流的乐趣,感受生命的存在。

三、以阅读为契机,挖掘内心情感

培养学生在被关爱中要学会关爱别人,“阅读”应该是很好的途径之一。带着“爱”进入文本,进入生活,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作品的能力,以及自身对生活、人生的感悟。使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提示、指导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学会做人,多感悟、多交流、多合作把无生命的语言符号还原成现实生活中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有两首体现母爱为主题的诗,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金色花》和我国诗人冰心的《纸船——寄母亲》,这两首诗体现了母亲和儿女之间真挚的情感,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借题发挥”,在同学们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同学联系自身说说自己的感受,不但对文章有更进一步的体会,更重要的是他们回忆起与父母关爱自己的点点滴滴,带着感恩的心尝试为父母分忧解难。使他们懂得什么是付出,什么是回报。

老师结合教材每单元的学习主题补充一定的阅读量,让同学们做摘抄、写读书心得,并讨论交流,谈谈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在写作手法上、在思想内涵上有何收获,虽然学生的看法有时难免幼稚,但也时常也会碰出火花的,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受益匪浅。

四、提倡跨学科学习,融合其他课程

“新语文教育是一门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大大拓宽了。它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适应此种教育改革形势的需要,语文教师应该走出传统语文的狭小天地,不但要精通语文,而且要努力培养广泛的兴趣,文学作品要读,各种门类的自然科学也要广泛涉猎”。在综合性学习活动这一环节上,更能体现出来。因为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七年级上册中“追寻人类起源”这一主题活动便与生物、历史等学科有密切联系,学习搜集资料、引用资料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借助于网络搜索相关的信息,活动课之前,老师也可提前准备若干图书供同学们参考,还可以上学校图书馆查找,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搜集关于“神创造人类的神话”“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人类起源的新学说”等,除此之外,还参观学校组织展示的“生命科学”的图片展,了解“染色体与基因”“克隆技术”等,了解生命的起源,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活动课的时候,同学们就可以把课前搜集的资料加以整理,然后进行信息的交流。课后布置同学们写一篇“认识生命,了解自己”的科普文章。这样,课前搜集、课中交流、课后延伸拓展,不仅使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综合发展,也打破了学科界限,体现了学科间的渗透,丰富并逐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真正做到“突出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重点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语文的世界广阔无边、充满诗意,徜徉其中,乐趣无穷,在课程改革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个新的尝试,也是教学改革的热点、难点。笔者经过一轮新课程的语文教学和学习,摸索以上几点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实施策略,虽然没有规范的模式,也尚粗浅,但基本上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