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2017-12-29 00:00:00童强黄薇刘铁
课外语文·上 2017年2期

【摘要】课改条件下催生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充分互动。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是有效的激发手段。该文试研究在课堂教学进程中教师提问策略。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有效选择提问的内容

首先,提问内容需要经过有效的筛选。教师对提问内容进行筛选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需要、学生兴趣的需要、学生能力的程度等几个方面,并以培养为归宿。比如教师教《装在套子里的人》,让学生探究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教师可以在通向这个最终问题的解答道路上,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做导引。教师先提问“教师们对别里科夫是怎样的态度?”接着问:“别里科夫只是一个普通教师,为什么教师们都怕他?”然后问:“别里科夫这只具有普通教师身份的人,小说为什么说全城都受到他的辖制呢?他有这么大能力吗?”学生则理解了:别里科夫是一类人;别里科夫不止一个。于是学生得到正确答案。

其次,提问的难度须进行有梯度的排列。若干问题应按照由浅入深的梯度排列,这是符合学习、探究的规律的。教师在前一个问题得到解答时,则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最先的问题一般是就着文本提问,比如询问课文题目的含义,概括文段的关键词,思考文章的结构等,较高梯度的问题则是解析文章的主题,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欣赏情节描写的特色等;至于再高梯度,教师还可以就生活层面进行发问。比如,文本在政治方面有何意义?课文体现了什么文化内涵?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这些问题有助于把话题往更高层次的教学内容上引。

再次,教师在发出问题后给予学生辅助与提示。当问题发出后发现学生回答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辅助材料作提示。比如教师教杜甫的《蜀相》时提出问题:“‘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里的‘英雄’指的是谁?”若学生回答不准确,教师可以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以作辅助和提示。学生自然理解到“英雄”包括诗人自己了。又如,教师提出问题:“诗人身上和诸葛亮有哪些相同点,为什么会与诸葛亮这样的一个悲剧英雄产生共鸣?”学生可能一时无处入手,教师发出提示性问题:“‘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怎样的一颗心?杜甫是不是有同样的内心?”学生则会理解诗人“爱国”“忠君”的心情了。

二、有效选择提问的形式

首先,教师可以用直接发问来切入问题。教师开门见山,一语问破,迫使学生对文本某方面进行重点阅读,并对某一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进行思考。对于教学环节的开启问题,或其他问题的引导问题,教师可以直接发问。直接发问的问题在最先提出,容易引起学生重视,这也是发起教学进程的重要一步。比如教师教《咬文嚼字》,为了让学生明白这篇较长课文的写作中心,也便于学生以此为中心问题探究课文,可以针对文章中心直接发问,如“文章在第几段提出中心论点?”学生找到第5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其他问题就自然可解了。

其次,教师可以用紧接追问来晓明答案。当学生的回答没有切中要点,或者教师想借助学生发现的问题通往想讲的教学内容时,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发言刨根究底。教师可以对该生追问,比如查明理由,让其详细化或全面化等。追问可以帮助回答不准确的学生找到真正的答案。比如教师教《逍遥游》,为使得学生对庄子所说的逍遥游境界有明确的理解,向学生发问:“庄子认为鲲鹏是不是代表着在天地间生活的最高境界?”学生如果回答“是”,则是错误的回答。这时候教师追问:“鲲鹏的飞行是自由的吗”?学生就会想起课文中所述的鲲鹏起飞的条件来。可见,追问是走向真正答案的捷径。

再次,对小组探究提出问题规划。问题规划可以是图表的设计,也可以是探究步骤,角色任务分配的设计等。比如教师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需要梳理情节及让学生理解人物性格发展变化过程,可以用表格填写的形式让学生梳理情节。表格抬头设计为“地点”“先后出现的人物”“对林冲做的事”“林冲的表现”等栏目,再设计数行空格供学生填写。同时设计林冲性格发展曲线图的横纵轴内容,横轴为情节环节,纵轴则是情感表现激烈程度。对提问回答过程,就表现为学生合作填写和画出曲线。这种合作任务的设计是提问的拓展形式。至于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步骤、角色任务则亦同此理。

三、有效选择回答對象

首先,教师要精确选择与及时转问回答对象。精确选择提问对象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能力和特长有所了解。有的学生乐于表演,则适合被叫起朗读文本;有的学生情感丰富,则适合回答询问文本情感方面的问题;有的学生平时喜欢吸收科学或社会知识,则适合被叫起谈论拓展的问题。当教师的提问没有得到满意的回答时,教师不要轻易放弃提问,不宜忙着自己来解答,要果断转问寻找新的答题对象。

其次,教师将锻炼与榜样的作用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先提问回答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再逐渐提问能力较强的学生。向能力弱的学生提问时,可以先给予他比较简单,相对于他的能力稍高,又可以使他够得着的问题,以给他提供锻炼的机会。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究更深问题的基础。这种教学提问有利于学生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榜样的作用亦不可小觑,在某些需要得到学生做出及时而令人满意的回答的环节,学生的优秀回答,可以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欲望,振奋课堂气氛。以榜样带动学生群体探究,是在选择提问对象时考虑的重要方面之一。

再次,教师以被推选的学生为回答对象。当教师不了解学生特长时,让学生推举是简单易行的寻找回答对象方法。比如,教师在需要不同意见时,可以询问学生希望听哪位同学的见解。教学提问还可以与小组合作相结合,让学生代表回答,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教师往往不必指名回答,而是令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举手,再任由小组共同推举的成员回答。

课堂提问需要教师对教学规律有深刻的理解,对学生能力水平有全面的把握。提问在内容、形式及回答对象的选择上都涉及策略的问题。提问亦是教师在备课环节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教师吃透文本,是一切提问设计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