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单元整体教学模式”

2017-12-29 00:00:00张翠玲
课外语文·上 2017年2期

【摘要】无形,是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有的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生龙活虎的人,都有各自的思想与个性,所以没有哪一种教学模式是适合所有的教育对象的。只有在共性的基础上,总结、摸索、实践,逐渐形成适合自己对象的一套模式,这就是教学实践的升华,即新的形。

【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导语;共性;个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几乎经历“有形—无形—有形”三个阶段,这是新生事物必备的三个环节。新的教学模式就是一种教学领域的“新生事物”,所以也要经历这三个环节。比如语文教学中的“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就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同样经历了这三个阶段。下面我就把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感悟与大家沟通一下。

一、抓住导语是关键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要求,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在编写中加强了整合性。首先体现在“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在导语中,提示学习内容,点明专题,布置学习任务。在内容上,力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单元学习;在语言叙述上,体现文字色彩,强调感染力,比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态:那川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用诗一般的语言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画面,借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向往之情。因此,在学习每个单元之前,必须引领学生把握住“导语”的学习,让导语部分真正起到“导语导学”的作用。

二、整体阅读——找共性

前面我说了把握住导读的学习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把在教学实施中的具体做法介绍一下。首先引领学生学习“导读”,反复读,细揣摩,让学生头脑中形成影像。然后让学生带着影像自读整个单元教学的内容。比如说在学习本单元时,我引领学生学习阅读后,让学生带着影像自学本单元的《古诗词三首》《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等四篇课文,引导学生整体上体会每篇课文是如何向我们展示“祖国的万水千山是那么的多姿多彩”的,在体会过程中,不要求学生具体到某个词、某个句,只要整体上有个了解,把每篇课文的轮廓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与导语里面提示的学习内容整合起来,这就足以起到了“导语导学”的效果了。也就是在整体阅读的过程中找到了共性部分。

三、精讲点拨——找个性

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具体学习每篇课文。引领学生体会同是祖国的山河,可是在不同作者的笔下,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不同的感受下,他们向我们展示的手法也是不同的,展示的画面是不同的,蕴含的内涵是不同的。如《古诗三首》中的《独坐敬亭山》,作者李白用仅仅的20个字,就把那种心酸、孤寂之情借以对敬亭山的描写抒发的淋漓尽致。再如《桂林山水》一课,作者开篇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于是很自然地引领读者产生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欲望。还有《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叶圣陶按游览的先后顺序,用朴素的语言、真实的感受,写出了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感受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趣。通过这样的具体引导,就由共性的东西自然过渡到了个性的东西。也就是说每篇课文是围绕专题来编写的,但又有各自的特点。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其实,通俗说语文教学就是个“来回趟”,每篇课文的学习是个“来回趟”,每个单元的学习也是个“来回趟”。在进行完每篇课文的学习后,再把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整合起来,这就又回到了“导语”部分。回忆每个具体环节,由此升华学习内容。

由于身处的是山区库区,面对的对象是山区库区的孩子,这既是遗憾,又是幸运。遗憾的是山区库区的条件差,孩子们的视野不宽阔,幸运的是孩子们生活在灵动的山水间,从小就领略了山水的自然美。所以,写山水作文,孩子们有丰富的感性的优势,只不过以前只是无意识的“享受”,没有形成文字的念头,现在通过对书本知识的诵读及老师的合理引领,每个孩子自然而然的都有了蠢蠢欲动的感受。此时再不动手,更待何时?就这样不失时机地引领孩子自然地过渡到《学习园地》——口语交际、习作环节,省去了老师机械的泛泛的“引导”。

有形,是指教材的编写,力求设計的完整、贯通、严密。从导语到课文,再到《语文园地》,围绕专题内容一以贯之: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复习、拓展、交流,整组教材乃至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无形,是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有的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生龙活虎的人,都有各自的思想与个性,所以没有哪一种教学模式是适合所有的教育对象的。只有在共性的基础上,总结、摸索、实践,逐渐形成适合自己对象的一套模式,这就是教学实践的升华,即新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