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注重“因势利导”

2017-12-29 00:00:00张英华
课外语文·上 2017年2期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体、组织者和指导者,要借助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掌握好时机,根据教学内容的侧重,因势利导,在师生良性的互动中使学生获得新知,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主体;因势利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从过去“师传生授”的单一教学模式,到现在的一味地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讨论”的倾向。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给学生多大的自由天地,值得深思。对此,我坚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教师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由学生“自由自主”。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要善于“因势利导”。

一、何谓“因势利导”

语文课上的“因势利导”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对课堂内容的情趣以及课堂活动的情况,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文本的解读规律,引导学生向思维深度、广度发展,从而使学生增加语文修养,提高审美能力和思维的创新能力。

“因势利导”完全不同于“师传生受”。“师传生受”,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是听讲的机器,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时间长了,就会丧失语文学习的兴趣。

“因势利导”也不同于“自由自主”式教学。“自由自主”式教学,追求的是学生完全的自由,教师作为旁观者,甚至退出课堂。表面看来,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了,但失去了教师的宏观调控,课堂教学就可能流于肤浅和无序。虽然表面上热闹,但学生最终可能收获甚少。

教师既不能压抑学生的思维,也不能盲目地尊重学生的体验。“因势利导”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发挥了教师的优势,相得益彰,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课堂的功用。

二、“因势利导”不等于教师不讲,“自主合作、探究”不等于教师不导

对学生陌生的领域和错误认识,教师要讲深讲透,使学生的思维空白得到填充,错误认识得到矫正。对于学生思维误区、盲区,教师必须加以澄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可能是一个短暂的教学过程。当今的学生课业繁重,很少有时间去课下阅读,知识积淀浅薄。有许多问题,教师不积极导引,根本弄不明白,或者说弄明白也要走很多弯路。因此,“自主、合作、探究”更需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把握一篇文章讲了什么,怎么讲的,讲得好还是不好,从中有什么收获,不是一个未成年人能够在缺少指导的条件下靠自己悟出来。

因此,我所说的“因勢利导”也蕴含着当讲则讲、该导则导的意思。

三、具有怎样的“势”才能导

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学识和理论修养。教师对一个问题模棱两可,理解不准确、不深入,怎能高屋建瓴地驾驭课堂和引导学生呢?教师没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那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只能是一句空谈罢了。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学识水平,才能引导有方、引导有力。如果课堂单纯追求表面的生动活泼,教学在浅层面上运作,这种教法就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学质量的高低根本上是由教师的水平决定的,教师的业务修养是根、是魂。

学生要有一定的基础、情感体验和一定的学习要求;课堂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要让受教者产生求知的欲望,其后方可施教。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知识储备,导引才会有的放矢。

四、教师应如何“导引”

(一)“导引”要有科学的态度

教师要采取鼓励、平等的态度,放松学生压抑的神经,为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环境。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平等的对话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要懂得倾听,懂得采纳孩子们的意见。学会理解,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学会分享。

(二)“导引”要注意时机和提问的科学性

教师是学生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思维的发动机,当学生思维出现“梗阻”时,必须不失时机地进行提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提问是教与学双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有效方式。课堂教学是否成功,是否能为学生提供参与的、交互的、和谐的、高效的学习机会,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提问。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情况,提问才会有的放矢。提问还要由浅入深,尊重认识规律,注意找到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使学生在思辨中学会分析与思考。

(三)“导引”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所侧重

阅读教学内容不同,引导的内容方式也不能千篇一律。比如阅读类文本,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这几点就应该列为引导的重点。解读文学作品重在发现和构建作品意义。文学作品常带有更多的主观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应该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全面把握作品形象,整体感知作品情感,关注作品内涵的多义性与模糊性。引导学生主动发掘作品独特的内涵,引领学生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人生经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和作品的社会影响力等等,全面而深入地解读文本。

“因势利导”的目的在于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在辩论切磋中达到思维碰撞。使学生获得新知,思维受到启迪,性情受到熏陶。这样的教学活动,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丹林,张保成.中学创新教育课堂教学设计与实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