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构建“动态生成”循环链条呢?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构建“动态生成”循环链条,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成为精彩课堂,张扬个性。让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美丽和精彩,是每位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让我们“以不变应万变”!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动态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改在以人为本基础上,倡导生命教育,课堂“动态生成”循环链条体现了对生命的关注,尊重个体差异,升华生命意义,解放、张扬个性!“动态生成”循环链条是课堂教学改革必然趋势,是学生全面发展所需。基于这一现实,本文试图通过开放预设,凸显动态生成,激情演绎,催化动态生存,机智点拨,实时动态生存,捕捉亮点,升华动态生存,构建“动态生成”循环链条,让课堂教学满满都是新鲜和活力!
一、开放预设,凸显动态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小学语文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生成智慧的生命场,注重预设,让课堂成为语言学习、情感涤荡、生活体验、理趣滋补的沃土。预设是生成的前提,是生成的基础,只有开放预设才收获精彩生成。开放预设是以语文课堂教学框架设计为主调,结合学情分析,学生自由选择,立足学生实际情况调整生成,让预设具有生成新目标的可能。开放预设,有效预设需要教师做足备课准备,对文本、师生、实效进行预设,设计不同的教学版块,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所需动态穿插和变化。
小学语文课堂开放预设能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快速融入“人本合一”角色,开始研读文本。如,在《草船借箭》教学中,教师预设环节——感悟诸葛亮“笑”的涵义。通过精心预设“笑”字独特的感悟,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创造性地“笑出鄙视,笑出嘲讽,笑出自豪,笑出自信”。
二、激情演绎,催化动态生存
在课堂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力,教师需要调整自己状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注重学生课堂生成,绽放课堂教学活力。“甘为琴师,拨动情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师生教学情感涌动,教师储情于胸,以情感为动力,用激情感染学生,绘制一幅变化的、曲折的、流动的、美丽的、起伏的课堂生成画,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做到“文情·教情·学情”三情合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披文入情,融情于理,激情演绎,打动学生心灵。
《万里长城》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大家想不想看看我们的万里长城?
生:想!
师:(课件演示万里长城各景图)同学们,万里长城是我们祖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气魄雄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凝聚而成的,它施工艰难,工程浩大,建筑年代久远,象征着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看着万里长城,大家有没有什么话要说呢?
生1:“不到长城非好汉”,我爱伟大的长城,更爱伟大的祖国!
生2:万里长城刚毅、庄重,是我们的骄傲,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是中国人,是骄傲的、自豪的!
生3:万里长城的一土一石、一砖一瓦,都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我们要珍惜,要保护它!
生4:万里长城渗透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不是土石、砖瓦搭建的,是千千万万血汗、生命建成的,因此长城是坚强的,风风雨雨摧垮不了它!
生5:万里长城,你代表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象征着祖国巨龙腾飞,你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我爱你!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长城的真、彩,配合风格凌厉的导入词,设计引人深思的问题情境,学生结合自己心目中的長城形象,生成万里长城精美题词,是学生内心深处对万里长城的独白,是学生跨越时空与万里长城的对话,是语文课堂原生态的激情生成。
三、机智点拨,实时动态生存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教与学不断即时生成,学生的问题难以预测,千奇百怪,教师需要巧妙机智点拨,适时睿智调控,去引导学生,让学生感受文本,领悟文本,欣赏文本,发挥自己的经验、理智、情感学习,让课堂充满智慧,焕发生命活力。在小学语文课堂,如果学生超越预设,游离于文本,教师作为教学引导者,要善于“点金”,对学生轻轻一点,巧妙一拨,让学生智慧火花不断迸发,熊熊燃烧,彰显学生灵性、个性。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所学内容往往会一带而过,似是而非,并未真正弄懂,需要教师适时地进行“点金”,带着学生去探究,领悟文本真谛和精妙。如,在《颐和园》教学中,文本中:“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学生能够从文本中的比喻句,感悟昆明湖的美丽、平静。但是,这句话中有一个词用得很精妙,突出昆明湖的“静”,很多学生并未真正领悟。教师机智点拨:这句话中,作者用错了一个字,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学生思考后,回答:“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这里的‘滑’写错了,应该是‘划’。”听到此,教师再次追问:“作者真的写错了吗?”学生一片寂静,随后有一名学生回答:“我觉得没错,划船的时候,昆明湖会有波纹,虽然看似平静。但是,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如果用‘划船’,就和前面的内容矛盾了。”教师在课堂中,一问一答,一追问,引起学生注意,去探究,去思考,加深学生对文本深刻领悟,让学生感受文本中的遣词造句,学习文本精妙之处,一个“滑”字,“划”出教学探究火花,“划”出课堂智慧浪花。
四、捕捉亮点,升华动态生存
课堂动态生成教学以生为本,敢于暴露教学意外情况,追求自然、真实的教学,再现“原味本真”课堂情境。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无法预见的因素,学会赏识,顺势而导,通过挖掘教学情境、教学因素背后的价值,巧妙点化,转化为教学最佳切入点,打造为教与学交互的突破口,发挥教育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突破预设,捕捉亮点,细心体会,积极引导,利用课堂生成教学资源,有效教学,升华动态生成,让其成为学生语文知识、技能、情感的催化剂。
“教育技巧不在于预见课堂所有细节,在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巧妙做出变动回应。”在课堂教学中,生成教育资源是不可预测的,教师要及时捕捉课堂中的“节外生枝”,演绎语文课堂小插曲。如,在《草船借箭》教学中,有学生提出问题:“课文中不是借,是骗来的箭,为什么课文题目不是骗而是借?”这个问题妙趣横生,是这位学生对文本认知的反映,也是学生智慧的集结,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自由发言,阐述观点。学生们在激烈讨论后,终于领会了为什么用“借”而非“骗”,一“借”说明诸葛亮的智慧,而“骗”则有着贬义意思,有着阴险狡诈和阴谋诡计之意,用来形容诸葛亮未免有失偏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及时捕捉学生亮点,以问题牵引出一场“唇枪舌剑”,集中学生智慧去释疑解惑,让学生在“质疑——释疑”中思考分析,攻破疑点,动态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开放预设,凸显动态生成,激情演绎,催化动态生存,机智点拨,实时动态生存,捕捉亮点,升华动态生存,构建“动态生成”循环链条,围绕“预设——生成”达成教学目标,让教师灵活驾驭课堂,让学生自主能动学习,在课堂中凸显、催化、实时、升华动态生成,课堂真正回归本真,散发文本原味,课堂中教与学了然于胸,充满生命活力,以机智教育演绎课堂韵味!
参考文献
[1]蒋玉琴.课堂动态生成的新认识与新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16(8).
[2]李仁甫.动态生成渐入佳境——《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