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对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形成的影响

2017-12-29 00:00:00何振乾
课外语文·上 2017年2期

【摘要】一个人个性品质的形成既有先天的素质基础,又有后天环境条件的影响,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就学生而言,影响他们良好个性品质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对他们进行教育的语文老师的言行品质。语文老师的言行品质对学生心灵的影响和冲击所形成的教育力量,是教科书、道德说教和规章制度无法取代的。

【關键词】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形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语文老师要和学生站在同龄人的角度共处

如果把“为人师表”理解成说话、办事按部就班,“三思而说”“三思而行”,一切行为力求“师范”,教学风格近乎程序化的统一,那是教育的悲哀。而课程标准提倡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对学生个性呵护、补充和修正的过程。一个优秀语文老师的一言一行对自己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同理,一个不能张扬个性的老师是教不出具有灵气的学生的。我欣赏,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这句话。有一个现成的例子:“我的班主任老师,她教我们的时候,从来都是提前2分钟站在教室门口,暗示我们,该做上课的准备了,于是我们全班会以最快的速度,整理好学习用品,双手背到后面,迎接她的到来。”多少年过去了,我和我的同学但凡做了老师的,不知不觉中都继承了她的做法,更好笑的是,班主任写的黑板字有点微微倾斜,我的板书也不例外。当然,老师给我的远不止这些,我的言谈举止,做人理念中都或多或少暗含着她的影子。这就是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啊!因此,我想,我们做语文老师的,需要在自己教育和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大胆创新,不拘一格。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同龄人的角色设计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只要我们以真爱为基础、一心为学生着想,那么,就没有绝对的对与错。究竟是重分数更重要还是重能力更重要?究竟是重性格更重要还是重品质更重要?这些问题在社会现实中常常是相互矛盾的。我们无力给出标准答案。但我们可以做到的是根据学生现有的资质水平让他们最大限度地接受知识,根据学生现有的性格特征让他们最大限度的健康快乐,根据学生现有的能力去让他们通过努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围绕这一系列的“最大限度”,放手去尝试各种经过深思熟虑的教育手段,即使仍有教训和遗憾,但一定是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气。

二、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知晓、明理最基本的人性修养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让孩子们逐步形成人性的基本修养责无旁贷。教书应该在育人的基础上进行。试想,一个缺失了基本道德修养的人。学习越好,他带给社会的负面影响越大。所以,和学习文化知识一样,个性的发展同样需要基础,我们就是“基础设施”的建造者!当前各学校要求学生背三字经,定期组织“经典诵读”比赛,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理、知礼。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知道了仁、义、礼、信、忠、孝、博爱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人性修养。我相信今天我们进行的这一系列有关品质、秉性方面的教育极有可能影响孩子们的一生。死记硬背的“经典”经过老师们具体的引导和诠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以我们班的学生为例,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我的学生们知道爱人和爱己了,每当我走进教室,就会看到讲台上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就会看到,讲台下面的孩子们已经准备好了上课的用具,满面喜悦的迎接我的到来。每当哪个同学忘带学具时,别的同学会很乐意帮助。还有不少家长反映,他的孩子变了,回家时见到长辈会顺理成章的问好。这一切说明,孩子们已经从知礼、明理到用理了。

三、语文老师要多角度创设情境,发展学生个性

语文老师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独特体验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与传统教育相比,现代教育使我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学生资源的发现和利用是我们今天教育生命的希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老师必须首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特别是当学生的价值取向与教材、与语文老师的理解有偏颇时,我们如果能用宽容的眼光去理解孩子,去保护孩子稚嫩纯真的心,那我们的评价语言才会宽容、亲切、真诚,才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与赏识,从而增强他们继续超越自我的信心。而我们,完全可以冷静地摄取其观点的精髓,坚定地保持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儿、书卷气和墨宝香;坚定地开发学生数学的理性思维、逻辑推理及空间想象的能力;坚定地以音、美、体课堂中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去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至于个性发展,应该是仔细、优质的教育教学过程的“衍生物”,是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没有科学的学习态度,不经历丰富的实践活动,是不可能形成具有魅力的独特个性的。

四、尊重学生,培养个性

有些教师延续和追求以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总是提出了这样那样的近乎苛刻的要求。比如,坐要抬头挺胸,双手背后,说话要先举手。坐得不端正,就会被视为上课不专心而招致老师的批评。发言不先举手,就会被当作扰乱课堂秩序而招致教师的训斥。殊不知,发展个性要以宽松民主的氛围,融洽的教学情境,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与学生构建民主、友善的新型关系。课堂上少给学生以规矩的约束,多给他们以充分的身体自由和心理自由,为他们的个性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如果能在轻松、活泼、融洽的民主氛围中,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便会逐渐成为具有大胆精神、个性丰富的人。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把自己视为学生的朋友、伙伴,而不是把自己作为一个“命令者”“操作者”,这样才能创设一个适合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氛围。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和学生对话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沟通发展师生间的美好感情。课间跟学生一块儿活动、游戏,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平等对话,尊重、理解学生,始终如一把学生视为知识的探索者,这样的氛围形成之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并使个性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得到了“用武之地”。

总之,我真心希望各位同仁,不断美化自己的个性,宽容理解那些从基本人性修养中发展起来的各种独特个性,从我们的学生脸上看到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