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的古诗文教学过于注重字词句的疏通与人物形象的分析,导致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意识严重不足,本文把《氓》与《孔雀东南飞》两文合在一起,做了一次探究性学习的尝试,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在探究过程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氓》;《孔雀东南飞》;探究性学习;课堂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卫风·氓》与《孔雀东南飞》是高中语文课本的经典篇目,作为故事性较强的诗歌,深受学生的喜爱。两诗都属于民歌范畴,一首是《诗经》中的“国风”,一首是“汉乐府”,在表达上有相同之处,如都用到了“兴”这一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两诗在题材上近乎相似,都写了“弃妇”的生活经历与思想情感。面对这些“相同,相似”与学生的热情,在教授这两首诗时,我一改以往只抓字词句疏通与人物形象分析的传统教法,把两文合在一起,做了一次探究性学习的尝试,效果良好。下面谈谈通过此次教学活动对探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一、探究要建立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进行
自从“新课标”提出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后,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就掀起了一股“探究”热。因为忙于探究,许多学生把课本抛到脑后,甚至在不熟悉文本的基础上大谈探究的“成果”,这种做法违背了探究性学习的初衷。探究应该是个由已知到未知的过程,已知的就是课本内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是首先让学生多读课文落实字词句。特别是《氓》,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字词的意思与今天不一样,只有正确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才能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在熟悉文本的时候,学生会突然发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为下一步的探究确定方向。如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对诗中的“初阳岁”“初七及下九”“黄昏人定”“总角”“卜筮”等古代文化常识产生了兴趣,于是就确定了通过这两首诗来探究民风民俗这一课题。为了探究而放弃对文本的必要教学,那探究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是探究性学习的一大误区。
二、探究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受传统思想影响,学生总是显得“很乖”,老师、课本、资料、标准答案是绝对的权威,谁也不敢挑战权威。探究性学习方法就是要帮助学生从“百依百顺”的误区中走出来,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声去表达,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当学生觉得在学习中还有“意犹未尽”的问题时,他们才会主动去探究,试着去解决。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應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与支持。如在学习《氓》与《孔雀东南飞》时,有的学生对课文注释提出疑问,这时不要一味否定,而要肯定他勇气可嘉,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对课文有了充分了解之后,面对两诗中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与遭遇,学生提出了疑问,如在《氓》中,女子对爱情的追求可谓自由与大胆,在春秋时代有这样开放吗?这个热情奔放、聪明善良的女子最终被弃的原因是什么?在《祝福》中祥林嫂因为是个寡妇而被众人唾弃,刘兰芝虽然不是个寡妇,但终究也是个弃妇,县令与太守的儿子为何还要娶她?刘兰芝是个弱女子吗?她的可悲之处在哪里?学生问题越多,说明他们对课本研读越深入。针对学生的这些问题我觉得对这两诗的探究已到“火候”,于是就确立了本次探究的另外三个课题:1.《氓》中女子被弃面面观;2.由《诗经》看春秋时期的男女之恋情;3.古代社会对妇女道德的规范要求。由此可见,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设置一些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质疑、生疑,这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很重要的一步。
三、探究要照顾到全体学生
探究性学习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方式,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几个语文爱好者。不管学生成绩如何,教师都要给予鼓励。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积累、个性习惯等差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具体的做法就是把有共同探究方向的同学组成一组,同时对组员进行分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去。如在探究中有的学生对这两首诗的字词的用法产生了兴趣,于是他们就组成了一个组,然后他们又根据字词的特点,从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叠词的运用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究,最后写出了《古今偏义复词辨析》,《文言文中的叠词》等文章。在学习过程中,任务落实到人,学生就有了一定的压力,这样就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组的合作又使他们集思广益,对不同的见解产生了争议,在争议的过程中加深了对问题的探究,从而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
四、要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
在整个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像一般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活动那样,以施教者的身份存在,当然也不是布置好任务之后,就游离于探究之外,而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自始至终在宏观方面关注着学生的探究进程。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是把自己的理解简单地告诉学生,而是交给学生思考的角度,帮助他们确立探究的方向。如学生对《氓》与《孔雀东南飞》提出了女子有关对爱情的追求为何如此大胆,太守县令的儿子为何还想娶刘兰芝,《氓》中女子被弃的原因等问题,针对这些疑问教师不要说出自己的见解,只是指导学生,告诉学生思考的角度,使他们的探究更具有针对性,少走弯路节省时间,毕竟学生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现在由于网络的普及,学生找资料并非难事,有的学生对资料拿来就用,拼凑起来就完事,这是探究之大忌。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面对大量信息应学会整理与归纳,判断与筛选,根据不同的探究方向,提取信息,为我所用。
在探究过程中还要指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从书本中走出来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答案。如学生在做“由《氓》与《孔雀东南飞》看古代的民风民俗”这一课题时,发现今天有许多习俗遗留着古代的印记,如现在结婚时向算命人问好日子,其实就和古代的“占卜”一样。古代为成年男子加冠行“冠礼”,发展到今天就成了18岁的成人宣誓仪式等等。只有把语文的探究与实际生活接上轨,学习才更具有现实意义。
总而言之,经过这次探究性学习,在课堂上学生的胆子大了,平时阅读的面广了,并且学会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在生活中多了一分细心,在学习中多了一分自信,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一次有意义的教学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