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文字的“面纱”,探寻背后的“深意”

2017-12-29 00:00:00卢青
课外语文·上 2017年2期

【摘要】学生的语文学习离不开语言文字的品读,但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力量更是推进了学生的成长,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背后习得语言生成的规律,获得语言运用的技能,感受语言的文化熏陶,值得语文教师不断探究与深思。

【关键词】文字;思维;人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老师教语文,该教什么?学生学语文,该学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科书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养成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的一种“凭借”。语文教学,不应该只是语文文字的教学,还要透过语言文字,习得语言生成规律,培养学生语文文字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充分挖掘语言文字背后的力量。如何揭开文字神秘的面纱,探寻背后的奥秘呢?

一、由字生象,思维的训练

语文教学的第一个步骤是感知,然后是体验和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获得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核心能力还是思维能力。语文的学习表面来看是文字的品析,深处来看是文字背后学生思维的训练。

苏教版四年级课文《云雀的心愿》是篇童话故事,用简洁、活泼的语言准确表达了森林的重要。文中用这样一句话描写了洪水的可怕:只见大河的水位很高,浑黄的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咆哮着向下游冲去。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两个词“脱缰的野马”和“咆哮”,联系马能够按照路线奔跑是因为有人用缰绳指挥着,那么没有人指挥的脱缰的野马奔跑会是怎样的场景?学生由此将静止的文字想象出了动态的画面。再配上咆哮的声音,肆虐的洪水形象跃然纸上。一番有感情地朗读后老师顺势告诉学生要想把一个事物写得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就得抓住它的特点来做具体的描写,这里作者就抓住了洪水的样子、声音,表现出了洪水无法阻挡、泛滥成灾的场面。

学生在阅读,同时也是在进行文字画面的再创造,视觉上的震撼,更容易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达成相知、相融的境界。由字生象,语言文字的背后,注重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或许就是我们要追寻的语言文字背后的东西。

二、由字生情,人文的熏陶

小学语文,尤其是中高年段课文,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苏教版四年级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文中既有对两颗樟树的赞美之情,也有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表面是写樟树,其实是借物喻人来赞颂宋庆龄如樟树般崇高的人格风范和可贵的精神品质。全文宋庆龄的话语只有一句,“我舍不得这两棵树”。也正是这短短七个字贯穿了全文教学,宋庆龄舍不得的是什么?学生很快能抓住樟树树干粗壮、树叶稠密、始终保持蓬蓬勃勃的生命力这三个方面,脑海中对樟树形成了清晰的画面。课文的解读到这里似乎结束了。

语文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品析词句的浅层,更应该发现到语文课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这时再引导学生返回课题,课文为什么不单单以“樟树”为题,而要加上“宋庆龄故居”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思考在这五个字背后又隐藏着什么?从而过渡讲到宋庆龄这个人,通过资料补充,学生又要品味出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生正气的可贵品质。

三、由字生法,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在教学语文时我们将重点放在了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培养上,忽视了语言的运用。学生理解了内容却不会运用,只是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中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而已。语文教学更应关注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发展,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在扎扎实实中求

发展。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做出了明确说明:“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性质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教师在带领学生品读文本美景的同时,更应该充分发挥文本,把教材当范例,学习作者的写法,做到读写结合,读中悟写,以写促读,形成读写互动的良性循环,体现语文学科特有的本性。教语文,不仅仅是让学生学语文,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用语文。

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嚼”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仿写。如《黄果树瀑布》这一课,文章最鲜明的写作特色有两点:一是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将黄果树瀑布作了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描绘;二是善用、巧用比喻,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如诗如画。学完此课,教师可以将课文的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激发学生回忆生活、依照文本的表述方式记录生活、描绘生活。可让学生仿照课文,也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一写曾经游玩过的一个地方,写时要注意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设计此项小练笔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领会、运用课文的表达方法,进行读写的有效迁移。

好的随文练笔,可帮助学生用笔归纳自己的思维、想象、情感等,使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更加透彻,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阅读习作能力。作为高年级的语文教师,更需练就一双慧眼,因文而异,充分挖掘教材中练笔的训练点,拓展学生练笔空间,为学生广开“写”路,让学生心随文动,笔下生花。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新型玻璃》时,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后,设计了“新型玻璃自述”的练笔,他把全班学生分为五组,每组分别练习一篇新型玻璃的自述。他用饱含激情的语调说:“现在,别忘了,你就是新型玻璃。要会夸自己,把自己的特点、用途写清楚,叫人一看就想买。”学生跃跃欲试,动起笔来。这一课的练笔,于老师根据说明文的特点,要求学生以自述的方式,分组练写一种新型玻璃。这种表述不是简单复述,而必须改变人称,又带有童话的趣味性,还有广告特色,激发了学生欲望。设计的这一练习,促使学生吸收课文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法。

学生的语文学习离不开语言文字的品读,但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力量更是推進了学生的成长,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背后习得语言生成的规律,获得语言运用的技能,感受语言的文化熏陶,值得语文教师不断探究与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