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教师要用诗化的语言、优雅的诗意、浪漫的诗人,给语文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让语文课堂绽放无穷的魅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化;诗意;诗人;教学之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让语文课堂,如同情景交融的绵绵春雨一样浸入心田;让语文课堂,如同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田园一样景色迷人;让语文课堂,如同自然奔放的高山流水一样源远流长。就需要运筹帷幄的语文教师,用风趣幽默的诗人般的语言,营造出一种既兴趣盎然又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享受美的画面、体味美的意境、感受情的熏陶。
一、诗化的语言
伽达默尔说:“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世界。”诗歌是最高度凝练、最有韵味的语言文字。我认为,语文教师最有效、最直接、最美妙的手段和方法就是用诗化的语言去陶冶學生。希望老师的课堂语言能成为天籁之音。我们要遵循学习语文的规律,用精妙的语言带领学生充分享受语文的美好感受,学会得体优美地表达,去享受真正优雅而幸福的人生。
在课堂伊始语文教师就要用优美的语言营造浓浓的氛围,使教学有自己的特色。在教授《雨霖铃》时我是如此设计导语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抒写离情别绪是古典诗歌的一大主题,诗人笔下的离情,或深情,或豁达,或豪放,或婉约,可是把离情写的最缠绵悱恻的首推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这首词是他京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准备远行南方的浙江谋生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离别时写的。让我们走进《雨霖铃》,去感知柳永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优雅的诗意
读书的老师美丽、腹有诗书的老师最美丽,文人气质的老师更美丽,具有诗书的老师深受学生的称赞,具有诗人气质的老师更受学生的爱戴。课堂上教师能用充满韵味的语言魅力深深吸引着学生,以诗人般优雅美好的教学气质折服着学生,那么学生就会深深地迷恋上语文课的。
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需要一颗诗意盎然的心灵、一双智慧的眼睛,引领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无穷的乐趣,这就是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语文的天地里,仔细捕捉每一声痛苦的呻吟和快乐的欢笑;感受大自然每一次日出时的生机勃勃和日落时的沉沉暮霭;关注身边每一朵娇艳盛开的花儿和枯萎凋零的秋叶;惊喜早春时节萌发的一枚枚嫩芽和小草;留意每一丝拂面的春风和扫落叶的秋韵……
在《岳阳楼记》的教学时,让学生重点反复朗读:“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在美的朗诵中去欣赏作者放眼远眺的美景、体味深沉的情感、坦荡无垠的胸襟、感受文章的大气美、品味语言的回环整齐之美。
总之,以诗意见长的语文课,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关注语言的锤炼和品析,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使课堂如诗歌般美丽清新、芬芳诱人。
三、浪漫的诗人
语文学习是带学生到一个美的世界中,给学生创设一个诗意的课堂,教师就要有山水诗人的浪漫和激情,有婉约词人的温文尔雅,还要有边塞诗人的豪放和霍达。作为语文教师,要有高雅的书卷气质才会形成自身的风格特点。作为语文教师,应引领学生在文本语言的原野上徜徉,让学生在语言的琴弦上弹奏出美妙的乐章,是多么的幸福。
带领学生在浪漫的童话、精美的散文、奇妙的寓言、动人的诗歌中,品尝百味的人生,感受纯真的情怀,憧憬美好的未来。这样的课堂才会焕发出无穷的魅力。
这样学生就能够用美的语言描绘他眼中《雨霖铃》离别时的场景:那是在一个深秋的傍晚,一场偏偏晚来的暴雨刚刚停歇,被秋意笼罩的蝉发出声声不息地凄切叫声,词人面对着十里长亭,心情更觉凄凉悲伤。京城城门外的长亭边,在一个临时搭建的篷帐,为他心爱之人送行,面对美酒佳肴两人却毫无心绪。正在两人恋恋不舍缠绵悱恻之际,那无情的船夫却催促着“起锚喽——开船喽——上路喽——。”此时两人泪眼相对,双手紧握,纵有千般言万般语要对心爱的人儿说,却哽咽着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此时送行之人想到,远行之人即将踏上的征途,只有那空旷的天空、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
我国的一位学者指出:“现实生活世界的中心是人,生活着的人,诗意化的世界,实质上应是诗意化的人;人的诗意化,世界才能最终诗意化。这是工业技术再发达,也不一定能解决世界意义问题的原因所在。”由此可见,语文课堂的诗意化是一项非常遥远而又艰巨的。那么,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推进语文教学的诗意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师要用诗化的语言、优雅的诗意、浪漫的诗人,给语文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让语文课堂绽放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潘新和.重在“言语生命”“诗意生命”的养护[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4).
[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4]苏霍姆林斯基.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